APP下载

论迟子建小说中比喻的特点

2018-06-11张娜

丝路视野 2018年31期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

张娜

【摘要】迟子建小说中的比喻是非常有个性的。在小说中我们常常被她出人意料却又恰到好处、鲜明形象的比喻所折服。她把抽象的事物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事物,把陌生的感觉变得让我们身临其境。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比喻的特点

一、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

迟子建笔下神奇的自然风物烘托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使其成为有别与其他的地方。她长期生活在黑龙江漠河,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使得迟子建的作品充满了北国风情。她在作品中经常描写东北的自然景观和农村生活,茫茫的雪原、奔流不息的漠河、冬季发出鱼汛的黑龙江,以及无边广阔的森林、神奇的白夜、空旷宁静的村落、高大的木刻楞房子和丰沃的菜园,这也使得其小說语言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洋溢着北方的地域色彩。“她对大自然的深情讴歌,对地方风俗的着力描写,使小说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黑龙江流域附近生活的人民捕鱼不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了一种仪式,例如在《逝川》中人们捕泪鱼,先把泪鱼捕上来,然后再放回水中,据说泪鱼是吉利的象征。鱼是迟子建生活中最熟悉的一部分,在鱼汛来临之际守夜、捕鱼和主人公嚼生鱼片的场面经常出现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在迟子建选择的喻体中出现得最频繁的就数鱼了。如:(1)有一个年轻的来人瞅准了一个拾脚下烟蒂抽的人,悄悄地拉了他的手走到一旁,将一张钞票塞入他的袖筒。这人只觉得那粘乎乎的钞票像条名贵的鱼一样轻轻咬了自己一口,喜得直咽唾沫。(《岸上的美奴》)(2)白石文讲课干脆利落,站在讲台上通常是直溜溜的,衣着洁净,不苟言笑,似冷水中匀称端庄而珍稀的一条细鳞鱼。(《岸上的美奴》)(3)美奴就像咬了鱼钩的鱼一样挣扎着浮出水面,这才明白换了另一番天地。(《岸上的美奴》)(4)她的泪珠像鱼苗一样柔软的游到手上。(《岸上的美奴》)

在新时期作家中,迟子建是少有的能与所描写的自然对象融为一体的小说家。她常以质朴的语言去书写东北优美的自然景观,带我们领略异域另一番自然之美,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例(1)以鱼为喻体,钞票触到身体时的冰凉犹如鱼嘴冷冷地触碰,而那还是一条价格不菲的鱼,比喻贴合了渔民的身份,也使得拿到钞票之人心底那种撞了大运的兴奋之情的微妙心理得到最好的诠释。例(2)用细鳞鱼来比喻独具个性的老师,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讲课风格和教姿教态,具有了画面感,增强了可视性。例(3)美奴在课堂上睡觉,正舒服的做着梦,梦被白石文老师的声音敲破,醒来后看到的与梦中的情景完全不同,这才明白自己在做梦,这种情况与上钩的鱼的境况极为相似。例(4)本体是泪珠,喻体是鱼苗,乍一看二者没什么联系,比喻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但仔细琢磨后觉得也很合理,泪珠滴落的过程就像鱼苗轻轻缓慢地游到手上,用喻令人耳目一新。

二、比喻充满生活气息

迟子建在喻体的选择上倾向于日常事物,这就使得比喻充满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迟子建善于运用充满厚重生活气息的形象来构成比喻,她多选用一些贴近于生活的日常之物设喻,使得语言平实质朴,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提高了阅读者在心理上的认同感,使得文字洋溢着朴实的情怀。”同时也符合了人物的形象与生存环境。例如:

(1)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像什么呢?像这些远离家乡被异国人吃掉的玉米吗?(《岸上的美奴》)(2)他在时,我常常在清晨睡意朦胧时,听到他刮胡子的声音,那声音很像一个农民在开着收割机收割他的麦子。(《世界上所有的夜晚》)(3)太阳已经出来了,但它看上去面目混沌,裹在乌突突的云彩中,好像一只刚剥好的金黄的橙子落入了灰堆中。(《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例(1)把失忆的人比喻成玉米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作者另辟蹊径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与人物当时的年纪和心理状态相吻合。刮胡子的声音是很常见的,而在例(2)中作者根据小说的生活环境设喻,用收割机的突突声来比喻刮胡子的声音,贴近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符合小镇的生活环境。例(3)太阳的金黄给人以深刻印象,却鲜有人用橙子这样一种常见的水果做喻体,把自然景观与日常食物通过联想联系在一起,使太阳拥有更加鲜亮的色泽,飘溢着一种浓厚的日常风味,不禁让人感到形象而亲切,在视觉上与色彩暗淡的云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作家精心创造的比喻中,这些日常事物被赋予了无限的艺术内涵。

三、比喻寓于通感之中

迟子建对比喻的运用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描述事物的层面,还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描写事物,传达人物的情感。

迟子建小说中常将通感寓于比喻之中,主要表现在听觉与视觉以及嗅觉之间的转换,“是发话主体思想情感、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式”。如: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化,使声音由可听变得可观,使事物具有形象性,增强立体感与可感性。(1)吉喜的歌声像炊烟一样在阿甲村四处弥漫。(《逝川》)(2)吉喜听见水面发出“啪啪”的声响,那是泪鱼入水时的声音。泪鱼纷纷朝逝川的下游去了,吉喜仿佛看见了它们那蓝色的脊背和红色的鳍,它们的尾灵巧地摆动着,游得那样快。(《逝川》)从听觉到嗅觉的转化,使声音由可听变得可闻:(3)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逝川》)

例(1)中从听觉转移到视觉,把歌声转换成炊烟,赋予声音具体可感的形象,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吉喜的歌声的喜爱,还说明了吉喜特别爱唱歌就像炊烟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极具画面感。例(2)中听到泪鱼入水的声音,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泪鱼的样子,使读者在视觉上更清晰地勾勒出泪鱼的大致轮廓。例(3)从听觉到嗅觉的转移,把哭声挪移到果实的甜香气,声音由听变得可闻,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

猜你喜欢

迟子建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熟悉和陌生的迟子建
东北有个迟子建
倾斜(小说)
迟子建:让议论为记叙增添光彩
名家写夏天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