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06-11方化祎高长岭
方化祎 高长岭
3月28日,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今年的河南省委一号文件以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何意义?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河南又该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如何发力?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申延平对文件作出了解读。
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申延平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情农情、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转变”:产业结构从一业到多业转变,产品结构从高产到优质转变,经营方式从“小农”到产业化转变,社会结构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現代转变。
当前,河南“三农”工作也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农村资源配置不充分,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城乡融合发展缓慢,移风易俗任务艰巨,乡村治理难度加大。要妥善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开启河南农业农村工作新征程,就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把握总要求推动全面现代化
申延平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没有产业,乡村难以振兴,农村产业发展要围绕“农”字做文章,体现农村特色,发挥农业农村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态宜居是关键。农业农村本身就是生态系统的主体,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使农村更加宜居。乡风文明是保障。节庆活动、民间艺术、乡风民俗,都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移风易俗,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水平。治理有效是基础。要突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增加农民福祉,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七个之路”: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协调推进,稳步实施,推动农业农村的全面现代化。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乡村振兴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申延平说,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着重解决好“人、地、钱”这些关键因素。
抓好“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要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我们要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引导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就业。
抓好“地”的问题。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继续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我们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稳步推进。
抓好“钱”的问题。要用足财政资金,用好金融资金,用活社会资金。优化财政支农投入,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按照中央部署,促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所得收益用于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