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料技与产业发展
2018-06-11卢东
卢东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水稻科技不断发展,尤其在水稻育种、栽培和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水稻产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展望了未来水稻产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作者认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水稻生产、市场、消费和贸易将稳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将不断提升,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趋势将更加显著。
关键词:水稻科技;水稻高产创建;实施内容;关键技术;发展建议
引言
水稻产业优化的发展也是科学技术提升的表现。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生存下去的根本。因此,促进水稻技术的创新和水稻产业化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保证。水稻技术创新的研究,需要一定科技的支持,分析目前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有效的措施促进水稻优化产业发展。
1水稻发展存在的限制条件
1.1水稻种植品种杂乱
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地区,水稻品种超过40个,无特别明显的主栽品种,致使本市的水稻品质难以保证,参差不齐;在栽培技术上,难以进行统一的模式推广,增加了水稻规模种植的困难,生产效益增长缓慢。
1.2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水稻连年增产背后是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全国城镇用地每年需要40—50万hm2,且多数是优质耕地,据测算,近20年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水田超过140万hm2;耕地复种率高、利用强度大,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重金属污染严重。东北地下水超采严重,黑龙江“井灌稻”比例超过70%。化肥、农药用量大,利用率低。
1.3突破性创新成果不足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没有出现突破性种质资源,对全球性稻种资源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野生稻有利基因利用缓慢。尽管中国功能基因组研究取得显著成就,但对已克隆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了解还不透彻,育种利用率低。此外,适宜机插、直播、再生稻等轻简化生产的品种和技术储备不足,适宜各环节生产需求的农机研发、农机农艺融合等全程机械化技术到位率不高。
1.4水稻产业竞争力弱
一是水稻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大企业少,市场竞争力弱。二是缺少水稻精深加工企业,只有大米等初级加工产品,产业链短。三是水稻品牌多、杂、乱,无统一的品牌,市场竞争弱。四是水稻加工企业无品牌意识,以散装大米为主,水稻知名品牌未见市场。
2未来水稻产业发展前景和趋势
2.1加强高产农田建设
改善水稻生产条件,降低项目资金投入,整合不同渠道,对主要粮食产区、山区、中部地区倾斜,推进中域改造工程建设、水利、改变形态、平等关注。工程措施是适应机械化农业和收获的目标,从而实现田间的控制,即小变化大,弯变直,沟道,运河,道路匹配;生物农学措施是对土壤施肥的核心、良好的培育,农机农艺组合作为突破口,将中田转化为抗自然灾害能力,适应高标准农田的机械工作。到2016年,全市人口将达到1867万m2,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将达到667m2。
2.2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虽然我国目前水稻生产还未实现完全的全程机械化,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目标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实现,未来的水稻生产将更加优质高效,越来越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1)自动化。目前的机械化多半仍需要人工的操作,属于半自动化,未来水稻生产自动程度将会更高,如在水稻整地环节,随着卫星通讯及机器人的发展,未来无人驾驶将成为可能,在机器上设定好程序,耕整机就会在规划好的路线行走,完成整地作业,实现无人驾驶自动化作业。(2)智能化。智能化就是生产过程完全由程序控制,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操作,如在育苗阶段,温度控制、水分供应、光照微调等等都可能由设定好的程序自动完成,整个育苗过程在软件的操作下实现智能控制。(3)无人化。无人化并非说是一点也不用人工了,而是在整个水稻的生产过程,尽可能减少人力的投入,绝大部分工作由智能机械来完成。如插秧机,目前插秧机多由人工来驾驶完成插秧作业,未来将由无人驾驶代替,实现精确插秧的工作任务。
2.3建设现代农业,促进产业化发展
农业產业化实施是在推进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市场化,必须改变农业过去的种养加脱节、农工贸分离、产供销割裂的状况,使农业经济活动都直接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充分发挥市场农业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公司加农户和订单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户与国内外市场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基地、农户为基础,专业化种植(基地)企业为龙头,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有机水稻种植管理新体制,优化产品结构,推进有机水稻的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做优有机水稻种植这一主业,进一步提高企业在有机粮食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实现有机水稻种植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2.4品种专用化、技术绿色化、产业生态化
综合应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最新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开展水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实现以水稻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育成适用各类生态、生产条件,满足各类人群消费需求的专用水稻品种。提高品种肥料利用率,推广生态工程防治害虫等绿色防控技术,促进节肥节药节水;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促进省工省力节本。挖掘生态型的稻田养殖、养殖池塘种稻潜力,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水平。提高稻谷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将稻谷“吃干榨尽”,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水稻创意景观农业,提升生态服务价值。
3推动发展的措施
3.1加快水稻科技创新,引领水稻产业发展
加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创制新的种质资源,提高育种利用率。培育适口性好、产量稳定的优质高产稻,适宜机械化、直播、再生等轻简生产方式的轻简稻,低镉等重金属积累的生态稻,适宜富营养化池塘种植的池塘稻,适宜海涂种植的耐盐碱稻等,充分发挥品种供给对水稻生产的引导作用。研发与集成推广省工省力、减肥减药、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等生产技术。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提高稻谷综合利用水平。
3.2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
进一步整合项目资源,把职业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水稻育秧工厂等项目进行捆绑,集中人、财、物向示范片倾斜,确保扎实推动本地水稻高产创建。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水稻高产创建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建立长效机制。
3.3健全组织机构
为保证水稻高产创建取得实效,成立了专门的水稻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水稻高产创建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水稻高产创建的日常工作。
3.4打造高端大米品牌、搞好加工与营销
立足大米的高品质优势,开发中高端产品,积极打造稻米品牌,尽快形成名牌效应,形成竞争优势。搞好流通,引导稻米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大户开拓市场,进入“大米网”,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在举办的粮食交流会、展销会等地积极展示,抢占市场。
3.5转变水稻生产方式
推进水稻生产目标由高产高效优质向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综合生产目标转变。提高肥水药利用效率,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建立防灾减灾生产技术体系。减少东北地区“井灌稻”面积,减少华北、西北缺水地区非生态性水稻生产,减少南方重金属污染区水稻生产,改善生态环境。
结语
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年均稻谷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近三成,也是稻作文明古国、稻种资源富国和水稻科技强国。中国60%以上的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水稻生产事关国家口粮绝对安全。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水稻产业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孙岩松.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和思考[J].中国稻米,2008,14(5):9-11.
[2]徐匡迪,沈国舫.依靠稻作科技创新,推动中国水稻产业发展[J].中国稻米,2002(6):8-11.
[3]陈晓军.引黄灌区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规程[J].宁夏农林科技,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