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上好房子开启新生活

2018-06-11蒋筱青

四川党的建设 2018年10期
关键词:彝族贫困村收益

蒋筱青

瓦洛村的油菜花已经谢了,大片大片绿油油的油菜茎还结实地扎根在泥土中,随着阵阵山风吹过,一股油菜独有的香气不断飘入鼻腔,间种在油菜田中的脆红李树,果实还未成熟,绿油油的树叶随风摆动着。汪洛挖根的家就在这片“绿海”之中,此时的他,正等待着丰收时节的到来。

建起彝家新寨

汪洛挖根是峨邊彝族自治县白杨乡瓦洛村人,和妻子阿新日曲养育着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已经19岁了。41岁的他,个头不高,身体也比较单薄,跟陌生人聊天的时候还有点腼腆。

汪洛挖根所居住的瓦洛村,距离峨边县城16公里,是纯彝族村,全村284户,总人口1273人。由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瓦洛村一度成为“落后村”。

“以前,老百姓住的大多是木头房、石头房,从山上砍树枝生火做饭,房子被烟火熏得辨不清模样,森林也被破坏了。”白杨乡党委副书记罗阿有说,“再加上这里的老百姓只种植一季玉米,全靠‘老天爷吃饭,脱贫奔康路并不好走。”

脱贫底子薄、奔康动力弱,大山里的村民如何摆脱贫困谋发展?

2014年,瓦洛村开始实施彝家新寨住房建设,村民的住房“旧貌换新颜”,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风景:站在瓦洛村新修建的村民活动广场向下望去,湛蓝色屋顶和纯白色墙体的新房屋,像是散落在绿海中的蓝宝石,新修的硬化村道将它们串联在一起。

“彝家新寨住房建设涉及180户,其中新建84户,改建96户。新建住房每户补助4万元,改建住房每户补助1.5万元。”罗阿有说,“村里房屋没有全部进行新建或改建,主要是实际情况决定的,有些住房是村民自己新修建起来的,不需要再新建或改建。”

汪洛挖根很高兴,他家通过这次彝家新寨住房建设住上了好房子。热情好客的汪洛挖根,带着笔者一同参观了他家的新房:室内是平整干净的水泥地面,半面墙体贴着洁白的瓷砖;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各有独立空间,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水、电、宽带都通了,新建的污水井和发放的垃圾箱,也解决了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室内宽敞整洁,室外也不逊色:院落地面平整干净,养猪、养鸡也有单独的区域。汪洛挖根指着一间比较小的屋子说:“这是新修的厕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这个新修的厕所和城市里的一模一样。

当笔者好奇地问“家里只有五口人,为什么餐厅修建得这么大,摆放的桌椅都可以容纳20多人吃饭”时,罗阿有解释道:“汪洛挖根家是村上第一个发展农家乐的,他以前在外面打工,思想开放,胆子也大,开办农家乐,他很积极。”

汪洛挖根是瓦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不等、不靠、不要,他说“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脱贫”。除了农家乐,汪洛挖根还积极发展种植与养殖产业,2017年他家人均年收入达6700多元。

峨边彝族自治县现已建好129个村的彝家新寨,落实1258户贫困户住房建设任务和帮扶干部“一对一”指导,住房动工率达到83%。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瓦洛村彝家新寨建起来后,村民的居住条件好了,生活环境也美了,整个村焕然一新。汪洛挖根为自己的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其他村民也没有闲着:有的村民种植高山蔬菜;有的村民开展彝家刺绣……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村民的积极行动,还要从瓦洛村“激发内力拔穷根”的举措中找答案。

瓦洛村面积约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0亩,森林覆盖率达88%,但因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森林被破坏,许多耕地被荒废,成了“荒山”“秃山”。

罗阿有指着远处的山说:“你仔细看,远处被树木覆盖的山,其实是两种绿色。浅绿色的是原始林木,深绿色的是我们后期人工种植上去的。村民生活用火,砍伐了不少树木,未来村里要发展具有彝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环境不美可不行。”

环境要美,产业也要兴。

为改变村民只种植一季玉米的传统习惯,将“荒地”变成“宝地”,瓦洛村“两委”积极引导党员示范带头人和脱贫示范户分别成立峨边县白杨乡瓦洛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峨边星罗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打造500亩高山蔬菜基地、500亩脆红李基地、35亩白芨基地和1200头川黑猪养殖场。

村民如何受益?瓦洛村整合财政扶贫和部门帮扶资金80万元,股权量化给全村123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并创新“一核两折三保”利益联结机制,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合作社为关键,将扶贫资金折算为贫困户股本金投入村集体,将集体收益折算为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留存三部分,并按照6:3:1的比例进行分配,保障贫困户保底分红收益不低于同期银行定期收益,保障合作社获得充足的启动和周转资金,保障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收益。

2020年前,贫困户每年可获得300多元到400多元的固定收益,远高于同期银行定期收益,非贫困户每年可获得156元固定收益,村集体经济每年可获得8000多元固定收益。2020年后,预计村民户均每年增收2800元以上。此外,村民还能通过参与种植养殖生产、务工获得二次甚至三次收益。

瓦洛村新建的村活动室门前,一块醒目的光荣榜向来访者诉说着这个村为脱贫奔康付出的努力:3个“脱贫能手”、12个“致富之星”……政策的支持,村民为脱贫奔康付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铸就了瓦洛村现在的脱贫成果。

如今,瓦洛村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落后村”,不仅一跃成为峨边彝族自治县的基层党建示范村,还于2017年底顺利从省定深度贫困村脱贫摘帽。

目前,峨边彝族自治县已落实45个贫困村2287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在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高山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1.2万亩,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持续增收,确保在2018年峨边脱贫摘帽夯基蓄势的关键之年,实现5856名贫困人口减贫,4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2.5%,基本达到县摘帽标准。(责编:王泽方)

猜你喜欢

彝族贫困村收益
彝族海菜腔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