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主困境的反思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探索
——马尔科维奇民主思想研究
2018-06-11胡雪萍
胡雪萍,杨 威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2.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口 571100)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民主建设的两种典型模式,这两种模式曾经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却向世人昭示这两种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模式均存在弊病。日裔美籍政治理论家福山对此评论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他坚信西方自由民主制就是“历史的终结”[1]。时至21世纪的今天,民主浪潮几乎已经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者而言,社会主义民主是否仍然具有潜力或优势,如何在备受质疑的民主理论建构与民主实践进程中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为资产阶级民主不是“历史的终结”而辩护等问题,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一、 现代民主政治面临的困境分析
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遭遇了两种困境:实践上,民主与非民主、反民主同行;理论上,民主价值失去众所仰慕的地位。复旦大学教授、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张维为教授指出:采用西方民主制度的非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或是从希望走到失望,或是从希望走到绝望;采用西方民主制度的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更为艰难:冰岛人投票选出哈尔德政府,结果导致国家破产;希腊民选政府搞民粹主义,也导致国家破产。不仅如此,在张维为教授看来,美国等国家以双重标准向国外推销美式民主,表面利他,实际利己,难怪学者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指出,“美国是恶俗的。恶俗之所以会在美国泛滥成灾,是因为在所有国家中,美国最沉迷于自我夸耀和自鸣得意”[2]。在自我夸耀与自鸣得意的背后,隐藏着强力捍卫世界经济剥削、政治霸权、文化垄断等旧秩序的行径。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在《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一书中提出的“美国政治发展前景的体制性障碍”等状况使其呈现出政治幻灭的迹象。很难想象在人类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由于局部地区武装冲突等原因,仍然存在流离失所的难民。
非民主、反民主与民主建设并行的现象,使得民主价值备受质疑:波士顿政治学院教授、布瓦西美国公共生活和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阿兰·沃尔夫(Alan Wolfe)质疑“美国民主还好使吗?”[3]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约翰·朱迪思(John B Judis)指出,美国总统背弃就职誓言是必然的,因为金钱民主下的、用金钱换来政治地位的职业政治家或政治精英在利益博弈中放弃大众利益是注定的。[4]伯明翰大学乔纳森·西蒙(Jonathan Simon)教授指出,美国民主的价值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美国民主真如某些政治家所鼓吹的那样完美,美国是不会招致数次恐怖袭击的,美国人民也不会时时处于恐怖之中。[5]洛克曾倡导在“自然状态”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立约得到保护,然而古典自由主义哲学家诺齐克(Nozick R)对此提出批判。诺齐克指出,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在于与人们之间签订契约,但是这一契约无法保证个体与组织等契约双方民主权利的对等,这种政治中的“看不见的手”也必然削弱民主自身价值。[6]在法学家德沃金(Dworkin R)看来,民选议员的地位要让位于独立司法,因为法律议员虽然有相关决断的权利,然而,在社会政治伦理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审查制度不受立法限制、结社和抗议的自由以及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平等。[7]
在民主政治备受质疑和拷问的同时,威廉·高尔斯顿(William A Galston)、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罗伯特·卡尔弗特(Robert E Calvert)等一大批政治学者却积极探索在通过大学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民主理念深入人心[8];牛津大学的马尔茨·斯蒂尔斯教授(Marc Stears)不放弃对民主的追求,他把推进民主建设的重任赋予政府[9];有学者倡导有关组织鼓励、激励公民参与政治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方法,他们为此提出50种“行之有效”的途径。[10]显然,这些设想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成效甚微,没有对实质民主建设切实起到推动作用。
21世纪的今天,毫无疑问,推进民主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倡导的重要政治理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民主政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又使民主的权威地位受到致命冲击,民主价值很难充分发挥。单纯追求形式民主的完备而否定实质民主价值的资产阶级民主是不可取的,也是根本没有出路的。面对如何克服现代民主的诸多困境,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问题,马尔科维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民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
二、马尔科维奇对克服现代民主困境的思考
在马尔科维奇看来,克服现代民主困境,否定经济剥削、政治霸权和文化垄断等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关键,即在于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民主理想为依据变革劳动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进而建构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民主社会。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马尔科维奇指出,资本主义本质是追求资本最大化以排斥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排斥首先体现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构上:资产阶级通过大众传媒操纵、麻痹、误导大众,把追求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个人利己主义无限扩大,冠之以自由竞争、平等贸易、彰显个性。为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为虎作伥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牢牢掌管着市民社会的价值取向,人们很自然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市民社会中,通过尔虞我诈满足膨胀的个体欲望,逐步成为放弃政治权利、丧失政治辨别能力与批判能力的消费者,变成失去思考能力(阿伦特称之为“平庸之恶”)的政治合法性的工具。但是资本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当疯狂开始审视毁灭时,人类会变得清醒。马尔科维奇指出,“资本主义最致命的危机是追求效率与最大利润所导致的癌变一样的、无限度的生产与消费。这种无限的工业生产,对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超出了人对地球上生命整体的破坏所能容纳的限度”[11]6。当生产成本过高,国内资源消耗殆尽,广大民众对各种操纵有所反抗、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控制有所抵制时;当中产阶级开始怀疑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而寻找替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已经到了尽头。[11]preface xiv
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不是建构消费社会的工具,工业化、城市化不能促进废除特权,不能直接导致良善人类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所有制生产方式的确立。[11]preface xi-xiii马尔科维奇指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人类“关系”由尔虞我诈,彼此利用,相互占有、掌管、控制,转变为诚实守信、互相帮助、团结一心、关爱和服务。社会主义以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为最高追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一切工作的指针,社会主义运动是一场真正彻底改变人类关系、彰显个体潜能的革命。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不会再像一具被上满发条、机械运动的木偶,无条件地在潜移默化中被各种非人道的意识形态所操纵。社会主义社会将不断提高生产力,生产力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基本需要,生活质量不以消费品的占有数量和质量来衡量,而以必需品的富足、人类活动的意义完满来界定,工作时间明显缩短,社会成员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社会不断创建人性化的工作和丰富的文化,全方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否定经济剥削、政治霸权和文化垄断
现代民主困境在实践上表现为以民主的名义推行经济剥削、政治霸权和文化垄断。
马尔科维奇指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中,首先要否定经济剥削。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世界分工中仍然存在旧的经济秩序,如何对抗资本主义以民主的名义推销资产阶级民主追求资本最大化呢?在马尔科维奇看来,首先要凭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倡导的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11]preface x,通过备受旧的经济秩序压迫的人们的联合,实力反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贬损和压榨,不断促进满足基本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不是仅仅通过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所提出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创建的意识形态的传播来彻底消灭经济剥削。
其次要否定政治霸权。以民主的名义推销政治霸权无非是想借人民之手铲除异己,马尔科维奇提出,否定政治霸权的策略重在推进社会主义自治建设,即以人民自治取代代议制民主,在人民不断参与、协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政治辨别能力和相关的政治决策能力,达成卓有成效的共识。自治的优势不仅仅在于个体自主解决社会事务,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政治互动中建构起真正属人的各种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最后要否定文化垄断。马尔科维奇说:“所有社会化总是蕴含着专制,压抑个体,以及消磨生活热情的因素。”[11]21资产阶级打着赋予人们各项民主权利的口号,通过教育、传媒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人们在“追求个体自由”的幻境中逐渐“认识”到只有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才能实现人的各项民主权利。更为可怕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成为追求虚假需要的专业分工中的守纪律者、国家忠实的公民,并确信远离社会就会处于孤独和自责中”[12]72。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资产阶级文化垄断过程中逐渐对自由等人的基本权利产生了错觉,成为丧失自我的傀儡,“始终处在‘历史客体’位置上”[13]109。
3.依据社会主义民主价值制定民主制度
马尔科维奇提出,“巨大的社会正义不能平稳开始,为了大规模人类关系的变革,制度变革是必须的”[11]51,因为资产阶级“法律是静止的和抽象的制度”[11]124,不断通过制造狭隘的专业化导致人自身的分裂,不仅降低个体参与社会决策的成效,而且这一对富人偏爱的制度不可避免地演绎出缺乏合作与理性的社会环境。然而,未来“自由的、具有创造能力生活的人类共同体,不是无组织、无政府的,也不是制度化的,而是更灵活的、自发的,没有主体、客体区分的自由人的联合体”[11]128。因此要变革劳动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以实质民主为诉求的民主制度才能保障对经济剥削、政治霸权和文化垄断的否定。
首先要变革劳动制度。劳动是人的类特性,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不断建构人的本质,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与其说劳动是人的本质,不如说劳动已经成为人丧失生命的表现”[11]96。在追求资本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本质永远无法复归和丰富。马尔科维奇指出,“只有当道德代替竞争成为发展的动力时,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才能更接近实践”[11]87。新的劳动制度要保障劳动工具的社会化;劳动过程的人性化;劳动目标不再是营利,而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劳动工人实现自我管理;人们在劳动中实现自觉,认识到人类真正的需要不是对物质的无限渴求,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友爱。
其次要变革政治制度。如果单从技术视角界定政治是重大利益的权威性分配的话,存在政治霸权的根源就在于“权利分配的不平等”[11]87,导致政治精英对特权的掌控,使“控制”取代了“创造”。在马尔科维奇看来,创造和控制是人类不同的性格和能力特征,人们的创造力不会相互排斥,反而在民主建设进程中,人们可以彼此更多激发出创造力。而控制特指个体自身是他人的主人,他人是次要的,控制彰显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主人的自我肯定包含着奴隶的自我否定……因此,控制是民主的根本障碍,与伦理不相融合”[11]104。因此,政治制度的变革,必须要彻底否定使控制成为可能、扭曲民主政治本来面目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最后要变革文化制度。在马尔科维奇看来,资本主义文化制度制造单向度的个体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被分裂为个人从属于国家的政治社会,以及个人“自由”追求私利的市民社会。马尔科维奇提出,必须变革文化制度,实现以民主方式制定的共同规则规范的公共生活取代政治社会,以伦理规则规范的私人生活取代市民社会[11]151,这样才可以改变人的高度机械化的工蚁存在状态,不断培养出完整性格、彼此关爱、不再孤独与自私的、可以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个体。[11]51-15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价值最为关键,脱离理想的制度将使人类集体自杀成为可能。[12]72马尔科维奇的民主思想试图通过否定经济剥削、政治霸权和文化垄断,解决现代民主困境,并建构成熟的公民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推进实质民主与形式民主的有机融合。
三、马尔科维奇民主思想评析
马尔科维奇是少数思考实质民主与形式民主和解问题的哲学家之一。他始终坚持马克思实践哲学,并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实践人道主义的方法审视社会。他将实践界定为政治哲学化与哲学伦理化的集中展现和评判标准,并主张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建构,以及社会与个体得以解放的优选之路,这无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具体而言,马尔科维奇民主思想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主运动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葛兰西所主张的通过争夺文化领导权来赢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不同,马尔科维奇认为,实质民主建设是当下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建构未来理想社会的可行之路。无产阶级要怎样取得政权,这是第二国际中后期各派讨论的焦点,也是划分不同派别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共产党人都将武装革命的方法看成是革命的标志,把民主方法看成是机会主义的特征,而且认为这样才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武装革命对于实现人自身解放的突出作用,但是他们也曾积极倡导通过争取无产阶级民主进行合法斗争的策略。
马克思认为,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曾把体现民主的普选制看成是改变无产者社会地位的可取方式,他批判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代表被压迫人民的政治组织形式,他提出人们的民主权利被剥夺是政治上不自由的直接体现。1880年,马克思在撰写法国工人党纲领的理论部分导言中,开始把普选权看成由向来是欺骗的工具变为解放的工具。恩格斯在《1895年五一节致德国工人》一文中指出:工人群众越来越认清,他们的出路,与其说在于靠同个别企业主作斗争……不如说首先是在于组织成为独立政党的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利,争得议会……现在你们正在进行争取普选权的斗争:它是无产阶级手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普选权是检验党的影响,计算党的力量的唯一手段。可见,主张用无产阶级民主手段通过普选权和议会制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造,并不违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即在获得政治自由之后,进一步争取人的全面解放。
由于时代以及各种革命条件的变迁,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马尔科维奇反对暴力革命,他指出暴力抑制自治政治,阻止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真正建立,而只能助长专制的蔓延。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仅关涉重大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不仅仅关注形式民主,更为关键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以“人”为核心、以个体觉醒及全面发展的实质民主为内在价值,建构实质民主的主要方式就是人们彼此互助与关爱的联合。在资本主义制度生命力依然存在、自我调节能力还没有完全丧失的状况下,利用合法斗争方式来争取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时下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合理选择,也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一项重大举措。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主政治建设之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有可能实现向无阶级、无国家社会的过渡。
不同于当代政治哲学各流派的民主政治思想,马尔科维奇的民主思想就是主张要坚定不移地走特殊的且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运动之路,并将实质民主的建设与现实化限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框架之内,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
2.民主运动是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
马尔科维奇指出,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模式、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民主模式以及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模式都不相信人具有理想社会需要的人类本质,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人类潜能,因此它们拒绝部分公民拥有并使用民主权利。相对照之下,马尔科维奇相信人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实践(感性的对象化的人类活动)的存在,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决策。人们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成熟的公共领域,而成熟的公共领域需要公民个体政治能力的充分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完备。为此,马尔科维奇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社会结构的彻底变革,这一变革要从根本上否定经济剥削、政治霸权和文化垄断,以建构一个真正的自治社会,建构真正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属人的各种关系的完全恢复是马尔科维奇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必须要有价值取向,因此,这不同于哈贝马斯所要保持的价值中立的态度。在积极建构公民社会的思想中,马尔科维奇强调社会的总体意义上的民主运动,他主张在社会各个领域内推进民主建设,因为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民主运动同等重要。马尔科维奇认为,德里达所提倡的一味地友爱是不切实际的,他提出“不需要爱每个人,但对他人要足够的尊重和同情,同时要真正关注他们的需要”[11]160。的确,社会主义民主运动就是以实践人道主义为价值指向建立彻底革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民主制度与民主理想相互和解、互相促进、不可分离,这种民主的前提就是承认个体是具有明智的、能够自由自觉作出决策的具有实践能力的真实存在。
正如哈贝马斯所注意到的那样,一种危机威胁着某种现象的存活,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在所处危机中存活下去,那么它将不会存在。在马尔科维奇的笔下,揭示了一个又一个危机: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出现危机——中产阶级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出现危机——马克思思想成为加速工业化、单独发展经济、建构消费社会的工具;人类社会出现危机——面临生态毁灭与核毁灭等。这些危机正威胁着人类联合体的存活,人类联合体能否在众多危机中存活下去,将意味着人类社会能否继续存在下去。马尔科维奇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虽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当今的社会危机,但其与资本主义解决危机的方式是不同的,即取消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人们真正需要的复归建构各种属人关系,从而培养人的各种实践能力。
3.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有机结合
对于形式与实质的区别,柏拉图在对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进行区分时即已提出。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形式确立为使得某物“是其所是”的原因,称其为形式,因而区别于事物的实质即质料。在康德看来,实质是感觉经验的杂多,形式是指表象结合的关系规律,是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他们都认为形式是在抽离了实质内容后才能看到的“东西”,形式比实质内容更重要,实质内容只是“材料”,形式则是把“材料”综合在了一起。但是在政治哲学领域里,形式与实质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形式民主侧重民主的制度建设,而实质民主则强调民主真正价值的实现,即社会全体成员是否以实践的方式存在,是否和谐相处,是否拥有决策权,是否真正制定社会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发展的最优决策。处理好公民个体、公共领域和民主制度的关系,将会把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民主是社会范围内的自治,“自治具有伟大的‘人道的’和‘伦理的’意义……是人类解放的一个步骤或具体形式”[13]110。社会主义民主建立了以自治为特征的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制度下,人们有权利并有能力参加决定一切有关社会问题的决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良性发展。只有在自治的状态下,当人们以民主的方式管理社会时,每个人才能够在团结中独立,从而保持自身的特征和本质,排除一切可能奴役人、压制人的现象的发生。这种自治状态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中的人们会有共同的理想、行动目标以及共同关心的事物。譬如,一般说来,人们都不希望自己成为被奴役的对象,而要成为独立、自主的人,都想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保障具有同等创造幸福生活的机会。因此,共同的社会存在使自治的管理模式成为可能,使所有人共享社会资源成为可能。马尔科维奇凭借建构社会主义民主状态下的自治,明确了民主的内涵,有效地解决了现代民主政治中民主内涵多元化的矛盾。
列斐伏尔曾指出:南斯拉夫实践派有开发世界性理论思维的能力和水平。[14]的确,实践派领军人物马尔科维奇的民主思想不仅解答了前文提出的有关民主的诸多问题:提出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资产阶级民主不会是民主“历史的终结”;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应该转向资产阶级民主模式;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在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主张通过积极建构各种民主制度来保障彻底地消除政治霸权、经济剥削和文化垄断,等等。并且,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走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对于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