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实施下的补贴、竞争与企业生存
2018-06-11康妮陈林
文/康妮 陈林
(康妮系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生,陈林系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摘自《当代经济科学》2018年第2期)
Aghion等(2015)将产业政策分为四种模式:关税式、低息贷款式、免税式以及补贴式产业政策。近年来,因税制体系的健全与股份制金融的兴起,我国政府较常用的产业政策正是政府补贴式的产业政策,在补贴维度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探讨补贴这种“减负”的产业政策效应,或许是理解下一阶段经济发展政策效应与“制度红利”的关键,也是回避政策不确定性的学术探索必由之路。
那么,补贴式的产业政策究竟会对企业生存产生怎样的影响?当补贴式产业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同时作用于企业时,二者之间又存在怎样的交互作用?为解答上述问题,本文运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及生存分析模型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及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理论与假说
补贴作为激励性产业政策工具之一,对企业的生存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企业能否在市场中持续生存,在财务中取决于企业期望回报净现值与清算价值的大小。当企业持续经营的期望回报净现值大于其清算价值时持续生存,否则将退出市场。而具体到补贴对企业生存的影响,一方面,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利润转移”,即补贴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销售利润,改善企业期望回报净现值大于其清算价值的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生存。另一方面,补贴能够通过改善企业形象、提高溢价而增强其持续生存能力。补贴式产业政策的实施,通常蕴含了国家政策倾向及产业发展前景等信息,信息的传递不仅能够引导消费者提高对企业的认知与预期,为其奠定生存基础,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引导各渠道外部资本积极进入,缓解企业生存发展的融资约束,进一步提高生存能力。据此提出假说1。
H1:补贴能有效提高企业持续生存能力,对企业生存产生正向影响。
竞争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之一,与企业风险或回报的波动密切相关,对企业生存也存在重要影响。一方面,竞争可通过其产生的激励效应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效益,以避免被淘汰出市场。另一方面,竞争更本质的意义在于“优胜劣汰”,可通过选择效应将低效率企业淘汰出市场,而高效率企业占领更大的市场。然而,结合当前我国转轨经济的具体情形来看,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部分行业仍存在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竞争不充分,在竞争引致下激励效应难形成而选择效应难发挥的双重影响下,竞争对企业生存应有的“优胜劣汰”作用亦难以实现。
竞争与产业政策之间亦存在密切关系,竞争及其优胜劣汰机制是推动产业组织自发优化调整的原动力。Aghion等通过对市场竞争和产业政策之间的潜在互补性进行研究发现,在竞争性行业实施的产业政策才有效。补贴在竞争环境中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市场竞争会强化补贴的积极效应。而当转轨经济的市场竞争作用不显著时,补贴对企业生存的正向影响也可能因此而转变为副作用,即加剧“僵尸企业”问题。据此提出假说2。
H2:竞争虽对企业生存应具有优胜劣汰的作用,但在转轨经济过程中这一作用不一定显著。同时竞争越强越有利于强化补贴对生存的积极效应,反之则产生副作用。
在企业所有制层面,我国现阶段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生存环境存在不平衡性。国有企业由于其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其他政治功能或社会功能而享有更多的资源优势,所面临的竞争程度相对较弱。因此,在补贴提高国有企业生存能力的同时,竞争不仅不会降低其生存能力,反而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与促进作用。而非国有企业由于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在补贴促进及竞争优胜劣汰双重作用下生存能力及质量提高。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更易产生“僵尸企业”问题。
在区域层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竞争格局一直存在显著差异。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中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落后,融资约束相对更强,补贴能发挥更即时、有效的作用。而依据区域竞争的情况,较竞争激烈的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竞争相对平缓,同时政企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企业受政府干预的程度更高,不论是竞争对其本身的效应还是强化效应均不明显。因此,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在促进企业生存的同时也更容易产生“僵尸企业”。
在企业规模层面,当前我国小规模企业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内忧外患。一方面,资金短缺,成本增加等严峻的内部问题导致小企业陷入经营低潮。另一方面,对于大规模企业,小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且政府支持力度更小,唯有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有质量地生存。同时,大规模企业多数为受政府保护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在补贴发挥作用的同时,受竞争的影响也较小,更容易产生“僵尸企业”。据此提出假说3。
H3:补贴式产业政策与竞争的交互作用,对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及小规模企业的政策效应显著,对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及大规模企业的政策效应不显著。
数据、变量与模型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以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样本企业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首先对样本进行初步筛选:(1)剔除采矿业、电力等行业的观测值;(2)剔除员工数小于8的观测值;(3)剔除主要研究变量缺失的观测值;(4)剔除统计中存在明显错误或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的观测值。
关于企业生存,参考蒋灵多(2016)的研究,将企业生存定义为企业从成立到退出市场的状态,生存的“失败事件”即退出市场。但部分企业存在非持续经营状况,为保持样本的可观测性,将这类企业剔除。此外,1998年前发生失败事件的企业无法观测,引致“左删失问题”,2007年后企业的生存状况也无法观测,存在“右删失问题”,因此,以选取1998—2007间新进入企业为研究样本,并采用生存分析法解决上述删失问题。
(二)变量选取与度量
(1)企业生存。以企业在某一时期t的生存风险率进行衡量,即企业在某一时期t其由生存事件转变为失败事件的概率。由二元虚拟变量衡量faihurei={0, 1},企业发生失败事件(退出市场)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补贴(lnsub)。lnsubi={0, 1},将补贴企业取值为1,非补贴企业则取值为0。
(3)竞争(comp)。首先构建赫芬达尔指数(HHI)来反映市场集中度:
incomeijt为行业内企业i在t期的产品销售收入,Sum_incomeijt为j行业内所有企业在t期的产品销售收入之和。在此基础上定义竞争程度为comp=1-HHI。
(3)控制变量。包括劳动生产率(lneff)、企业年龄(age)、出口行为(ex)、资产负债率(debt)、技术创新(new)、盈利状况(profit)与国有企业虚拟变量(state)。其中,劳动生产率以企业工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数的比值取对数来衡量;企业年龄以当年年份减开业年份加1来衡量;出口行为以企业出口交货值与销售产值之比来衡量;技术创新以企业新产品产值与总产值之比来衡量;盈利状况以营业利润与企业销售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资产负债率以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来衡量;国有企业虚拟变量以state={0, 1}来衡量,当国有资本占比大于或等于0.5且企业控股情况为国有绝对或相对控股时,定义为国有企业取值1,否则为0。
(4)外部因素:控制行业、地区和年份固定效应。
(三)模型设定
考察补贴对企业生存的净效应,理想做法是比较同一制造业企业在获取和不获取补贴情况下的生存情况。然而,现实中无法同时观测到同一企业的两种状态,因此在生存分析前先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造“反事实框架”。根据企业是否获取补贴划分为补贴企业(处理组)和非补贴企业(控制组)。同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为处理组企业选择相近的样本作为控制组。匹配变量包括:劳动生产率(lneff)、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出口行为(ex)和技术创新(new),企业规模采用企业销售产值取对数来衡量,其余变量与前文一致。采用Logit估计模型,得到倾向得分值。
采用最近邻1对3匹配方法进行匹配,规则如下:
其中,分别为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倾向得分值, 表示与处理组相匹配的控制组样本集合。为确保匹配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平衡性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匹配变量基本不存在显著差异,匹配结果可靠。匹配后,本文构建Cox生存分析模型估计企业生存风险函数。假定企业退出市场的风险率为h(t,X),模型基本设定如下:
h0(t)表示基准风险函数;协变量X't表示解释变量的集合,即在协定变量的影响下基准风险函数h0(t)扩大倍;表示企业异质性,模型进一步表达为:
假设补贴和非补贴企业协变量集合分别Xi为和Xj,补贴企业相对于非补贴企业的退出危险率为:
危险率比值是一个常数,即两类企业的危险率之比仅与Xi-Xj相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在回归中无需假定基线风险函数的分布,利用偏似然函数可得各协变量对应系数β。
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
从基准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补贴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补贴与企业生存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补贴式产业政策对企业生存具有积极效应,研究假说1得证,但补贴式产业政策的选择性分配倾向同时也可能加剧“僵尸企业”现象。竞争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在单独考察竞争效应时,其作用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我国当前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虽然总体上没有对企业生存产生显著负作用,但竞争的“优胜劣汰”效应也未得到有效发挥,促进低效率企业有质量地生存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引入交互项subcom,进行中心化处理后的交互项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补贴对企业生存的促进作用依赖于竞争程度,竞争加剧能强化补贴对企业生存的积极效应:当竞争程度较大时,可显著增加补贴对企业生存的促进作用,也即补贴在竞争程度更高的行业企业也能发挥更大效应。由此可反向推论,在竞争强度较低的行业企业进行补贴,补贴的积极作用将可能转化为副作用,一方面,这类企业在补贴的促进作用下生存能力得以增强,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未发挥显著的优胜劣汰作用,企业可能以低质低效的形式继续存在于市场,进而转化成“僵尸企业”,假说2得证。同时采用Weibull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论稳健。
(二)进一步回归
1. 所有制特征
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回归结果来看,补贴、竞争对企业生存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所有制差异。补贴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补贴式产业政策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生存均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国有企业样本竞争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而非国有企业为正,表明竞争非但没有加剧国有企业的生存风险,反而改进了其生存状况,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则截然相反,竞争仅对具有更高效率的非国有企业发挥了“优胜劣汰”效应,而对低效率国有企业却产生了“劣胜优汰”效应。国有企业交互项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而非国有企业显著为负,竞争的强化作用仅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明显,竞争程度提高有益于强化补贴对非国有企业生存的积极作用,而这一效应在国有企业中不存在,低质低效的生存易导致国有企业中“僵尸企业”的出现。
2. 区域特征
从不同区域企业的回归结果来看,同样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效应。补贴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且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即补贴式的产业政策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生存的积极效应高于东部企业;竞争回归系数均为正,但不显著,竞争对企业生存作用不明显;东部地区企业样本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中西部地区企业为正,但不显著,竞争仅有益于强化补贴对东部地区企业的延长作用,而中西部地区企业更容易因此而产生“僵尸企业”。
3. 规模特征
从不同规模企业的回归结果来看,补贴式产业政策的生存促进作用在不同规模企业依旧适用,但对小规模企业的影响大于大规模企业,而竞争的效应均不明显;从交互项系数来看,大规模企业不存在显著的强化效应,而补贴促进竞争时,小规模企业的生存周期显著延长。
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补贴效应、竞争与企业生存置入同一框架,采用“反事实”框架与生存分析模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第一,补贴对企业生存具有积极的政策效应,但竞争却没有对企业生存发挥显著的作用,表明当前我国企业生存状况可能主要为补贴促进而非竞争下优胜劣汰的结果;第二,补贴与竞争机制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竞争程度的加剧会强化补贴对企业生存的积极效应;第三,以补贴为代表的产业政策与竞争的交互作用,对非国有、东部地区及小规模的企业的政策效应显著,而对国有、中西部地区及大规模的企业的政策效应却不稳健。这一结果的引申含义在于:有效的补贴必须满足“行业企业的适度竞争性”条件,才能促进企业有质、有效地延长生存时间,否则只会导致“僵尸企业”问题加剧或其处置难度增大。
本文研究结论可能包含的政策含义:第一,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降低对非竞争性企业的扶持与保护力度,加强行业的竞争程度;第二,适度调整当前的偏向型补贴式产业政策,对具有良好绩效、发展前景及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进行补贴,改善我国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使“看得见的手”在竞争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第三,政府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时,还必须推出竞争性政策,健全优胜劣汰的机制和竞争政策体系,以优良的制度环境促进企业积极转型,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