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构建素质教育的新平台
2018-06-10王刚
王刚
[摘 要] 当下家庭教育的现状,症结在于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同时缺少有效的教育方式引领,而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发布教育方法,分享教育经验,无疑是破解当前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恰当地运用微信这种新型的通讯交流方式,能有效拓宽教育领域,让教育有机融入生活。
[关键词] 微信;素质教育
一、微信,生活教育的分享台
拍照、发微信、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而细细品读家长发布的微信内容,则会发现多为一家人品味了美味佳肴、去风景名胜游览、办生日聚会等;在展示自我生活中更多的是秀自我、秀财富,物质层面的东西远多于精神生活,无形中助长了攀比之风。教师在发微信传扬教育智慧的同时,如何引领家长在动动手指、记录生活的微信交流中更多地展示家庭生活中教育的成功做法,展示孩子健康成长的点点滴滴?基于此,可开展“晒晒我的成长之路,请你为我点赞”微信交流活动,引导家长更多關注孩子成长中的进步,值得骄傲之处,从而让微信传播更多的正能量。“请你为我点赞”活动也可让孩子、家长更多更易关注到同龄又同班的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在比较中丰富家庭生活,鼓励孩子向同伴学习,更加全面地发展自我。
“晒晒我的成长之路,请你为我点赞”微信大比拼活动开展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微信群中的照片、微文内容更加丰富——一家人品味丰富菜肴的微信动态少了,“比比谁是光盘达人”的家庭幸福节俭活动多了;观光旅游的风景照少了,旅游中“拾起身边的垃圾”活动图片多了;生日聚会的豪华场面少了,记录自己成长每一步的全家福多了……
一幅幅生活画面,一段段浓情文字,让我们感受到活动开展后每一个家庭的变化,每一位家长的幸福,每一个孩子的进步,更欣喜地看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更加全面,往日只盯着分数看的片面教育观念得到有效扭转。
二、微信,品德教育的发布区
当今,几乎人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每天刷屏,读微信已成为日常必修课。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教师每天发布一些教育故事,能让家长在几分钟的阅读中更新教育理念,使家庭教育趋于智慧,走向生态。班级家长微信群建立后,班主任可通过微信转发一些名人关于家庭教育的至理名言,班主任可每天和家长们分享一个短小精悍的教育故事,让家长在趣味故事中领悟教育的真谛。
现在,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很多孩子娇生惯养,在与同学相处中总会发生各类小纠纷。孩子们又习惯于将错误归咎于同伴,爱说小伙伴的坏话。时间久了,朋友少了,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自己却是当局者迷,家长在教育中感到很迷惑。针对此种情况,班主任可在班级微信群中转载一些故事,如《找不回的鸡毛》,故事虽短小,但很有教育意义,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常常在伙伴们背后说坏话,伙伴们知道后渐渐疏远了她。有一天,女孩找神父诉苦并询问:“神父,为什么大家都不愿和我交朋友呢?”神父什么也没说,只是递给女孩一个鸡毛弹子,让女孩从教堂走回家,边走一边拔下鸡毛随手扔掉,然后再从家返回教堂把刚才随手扔掉的鸡毛一根根找回来,当女孩无处寻觅那随风飞扬的鸡毛,沮丧地回到神父面前时,神父意味深长地说“你随口说出的话就如那些随手扔掉的鸡毛,再也收不回来了。”经典的故事启迪着家长们,引领着孩子在生动的体验、真切的感悟中学会约束自己,宽以待人,这样,同学间的关系日趋和谐,互帮互助之风蔚然盛行。
渐渐地,微信群中的家教智慧故事成了家长们的每日必读,一个育人故事传递一份教育智慧,一次静心阅读促成一段心灵成长,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如雨后阳光,为家长拨开家庭教育的重重迷雾,为他们树立了科学教育观,教育行为变得智慧有效。
三、微信,全员教育的磁力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种教育可以克隆。而在各种职业皆需持证上岗的今天,家庭教育却是家长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很多家长感慨: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棍棒底下出孝子”“做个听话的孩子”这些老套的家庭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需求。同事间虽可以进行探讨,但各家的孩子并不同龄,兴趣、爱好、关注点不同,没有可比性,降低了教育方法的参考价值。在注重学习更新,公共探讨的今天,却没有一个平台能让家长们自由探讨交流家庭教育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在班级家长中建立微信群无疑可以解家长之困,且家长间一起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极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微信这种新型的通讯交流方式,能有效拓宽教育领域,让教育有机融进生活。班级微信群的建立,更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教育更加生态、更加智慧、更加科学,真正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