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8-06-10吴开慧
吴开慧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本文提出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三点策略。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
在我国农村中,很多人为了生计而选择了进城务工,将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在这类儿童中,存有很多的不良习惯,如对人情世故冷淡,对获得的帮助不知道感恩等。这些孩子入学后,这些不良的习惯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当认真思考怎样对这些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行为档案
2016年,我们班来了一位学生。这个孩子从出生后不久就和他的父母常年分离,父母只是在每年的春节回来一次,回来和孩子接触最多10多天就又外出了,当然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是他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整天忙着家务和农活,对孩子只能是吃好穿暖,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當然无从谈起。当然,在爷爷奶奶的心里,他们非常爱自己的孙子,只是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老人家见到我就说,“老师啊,我啊,大字不识几个,肚子里也没有什么墨水。我这孙子啊,八个月就离开了他的爸爸妈妈,都是我从小把他拉扯大的。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家孙子身上有不少不好的东西,我又不懂怎么教育,就麻烦你啦,麻烦你多费心。”老人家对我们教师教育孩子寄托着殷切的期望。像这位老人家说的情况还有不少。因而在留守儿童入学的第一天,我们一定要建立他们日常行为习惯成长档案,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发展予以重点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找出解决的办法,对有些问题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处置,将不良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规范留守儿童的习惯教育
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与其他孩子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更严格,培养孩子的责任就会更多地落在我们教师身上。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在目前,我们的农村教育事业还处在落后阶段,不少山村或者农村甚至还没有像样的学校,这是教育的缺失,因而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各乡镇或者一个地区设置学校,配备有一定责任心,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的教师从教,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督导,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训。这是因为教师的道德水准和工作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孩子教育的水平。其次,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对所有学生都同等对待、不偏不倚,不要让留守儿童感觉被歧视或者是不闻不问,如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有人对留守儿童有歧视行为的要及时制止甚至批评。这是因为留守儿童生活在众多孩子的群体中,他们本身就有孤独感和心理的扭曲,我们教师就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应当立规矩,定制度,即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有时候不能是说说了事,需要教师手把手地耐心教育和示范。对孩子出现的好的行为习惯应当及时予以表扬,也就是对待好的习惯鼓励孩子延续下去,对待不良的习惯,教师要采用一些惩罚性的方法,当然不能是恐吓。惩罚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教师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也就是怎么才是不良的行为习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孩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也并不是要每次都批评惩罚,有时候可以进行冷处理,孩子出现同样的错误行为的概率也许会少些。
三、重视家校合作建立良好习惯
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是长期的,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我们教师态度和蔼、耐性长久,对学生要有包容和爱护之心。当然有时候会出现,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比较符合要求,但是一回到家里就又是另一副模样了。这样的情形出现,就要求我们形成家庭教育和我们教育的合力,我们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要同步和协调,巩固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建立家长论坛、家庭访问和留守孩子监护人进行个别对话等形式,和他们讲清楚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宣讲共建方案,一起做好培育留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教师的榜样力量也是很大的,教师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带头作用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区分对孩子行为习惯教育的不同教育目标,在榜样树立中,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便利,可以设立表扬奖励行为习惯好的个人,让留守儿童明白正确与错误等。如可以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表扬,按照留守儿童年龄不同,让学生观看行为习惯养成的影视作品和绘画作品,欣赏音乐,强化对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习知识中的启蒙教育,同时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初始阶段,这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关联,是涉及千万家的社会工程,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