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
2018-06-09刘华,龚平生
刘华,龚平生
摘 要:“教-研-训”一体化是指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行培训,促进互相转化整体提高的一种教育策略。这种策略以教学为目标、以教研为渠道、以培训为模式,以提高教育产出为最终目标。文章旨在通过语文课堂课堂研究来探讨这一课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研究;“教-研-训”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17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校‘教-研-训一体化促进教师发展策略的研究”(XJK015CZXX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 华(1979—),女,湖南澧县人,一级教师,本科。
“教-研-训”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模式,它把教学、教研、培训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以往只注重教或只注重研或只注重训的单一层面的孤立的模式,强调了三者的有机结合和整体性。“教-研-训”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新的路径。
其中,教是途径或工具,研是核心,训是理论支撑。“教-研-训”一体化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团队的学习、合作、共享、共勉、共进,形成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团队、科研团队。这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学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研能保证教师自身素养向纵深发展。
一、选择典型,收集问题
问题源于教学,要在教学中发现、收集问题。就一般过程而言,研究始于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发现、收集、选择问题,问题繁杂,往往稍纵即逝,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问题。我倡导每位教师建立问题袋,及时收集、记录问题,记明发现时间、场景、引发原由、影响大小,粗略的分析,采用的对策,有关研究的价值,都要随机记录。实际上,发现、收集、记录的过程既是研究的过程,也是培训的过程。建立问题袋,可以培养教师发现、记录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使研究有的放矢,也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从教十五年来,所接触到的语文学科的“贫困生”不在少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智力水平很好,其他理科学科成绩优秀,但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我们要想让他们彻底“脱贫”,摆脱语文素养低下的“穷困面貌”,就要找到他们语文成绩差的根源。
近几年来,我对“语文贫困生”做了同一项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如下:“①1~6岁你和谁一起度过?②你的家人会主动给你买书吗?③你自己会主动买书吗?④近十年来你阅读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书有哪些?至少说出五本。⑤走在路上,你会观察身边的标语、广告牌吗?⑥你在听别人讲话时会思考吗?⑦你在情绪低落时会找人倾诉或者写日记吗?⑧这些年,你有崇拜或喜欢过某一个语文老师吗?⑨你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⑩你觉得语文学习与生活有联系吗?”这十个问题主要基于语文启蒙教育、语文习惯养成、语文教师影响这三个方面提出。
二、筛选问题,设计问卷
筛选、设计问题是教研全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也是校本培训的重要阶段。筛选、设计可自己进行,可结伴集体合作进行,也可请专业人员帮助筛选、设计。无论是通过一种途径,还是通过多种途径,教师都处在训练之中。
例如,前文中十个问题的前四个问题都属于语文启蒙教育的问题,经过我们备课组反复的讨论分析,这四个问题虽然对婴幼儿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对高中语文教学或者对语文成绩已经很差的高中生来说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研究价值,而后三个问题主要强调外因和兴趣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因此,可以大胆地舍弃。剩下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走在路上,你会观察身边的标语、广告牌吗?你在听别人讲话时会思考吗?你在情绪低落时会找人倾诉或者写日记吗?”
三、付诸行动,走“教-研-训”一体化之路
付诸实践、研究过程与培训更是密不可分。研究、解决问题要经过严密而复杂的过程:学习理论,掌握正确指导理念;查找资料,借鉴经验;与同伴磋商;寻求专业引领;实践探索,加以创造。形成一套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就是教学、研究、学习、培训。教学即研究,研究即培训。这就是“教-研-训”一体化,三者不能分裂开来,这就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新颖之处,它使研究更贴近教学实际,使培训更贴近教师实际。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培训,培训促进研究,两者共同促进和改善教学。
以语文教学为例,我们在改善教学上做了以下努力:其一,语文不单是一种生存工具和生活技能,它更应该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它是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出口。语文學习应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因此,真正提高语文成绩,还得靠学生“生产自救”。其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到底靠什么?“阅读是语文的基础”,毫无疑义,提高语文成绩必须也只能靠阅读。其三,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才是好的语文教师?“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意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典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理清这几个问题后,我们分三个阶段来开展教学实践: 阶段一,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阶段;阶段二,个案型的“扶贫攻坚”阶段;阶段三,全班型的以兴趣氛围开发为主的扶贫阶段。
四、总结反思,提高层次
教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是教师必备的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甚至探究学生学不好的根源等。教学研究只有建立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和完成。
教师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教研即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进行研究,同样都必须经过反思。问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也必须经过反思,如在研究第一环节——发现问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学现象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现实思考,这时的思考带有一定的灵感性,由感而思,问题来得快,去得也快。教师要具备极强的洞察力,必须细心观察体验、冷静思考、捕捉问题,这是最初的反思。在筛选、设计环节,教师要经过反复推敲,分析对比,抓住关键问题,认真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比较好,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付诸实践、研究阶段是集中思维阶段,不论是学习理论、查找资料、借鉴经验,还是与同伴合作交流,都能加深反思。
专家引领都伴随着教师的分析、思考、实验、比较。在终结阶段的反思,是深层次的理性反思,起着总结的作用,使研究得以升华。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研究。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教师反思的习惯,培养其教学研究的能力,倡导教师建立研究反思档案,把平时研究过程中的反思记录下来,以自由形式(如随机教学故事、日记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是一种资源的积累,同时,也是教师的自我培训,促使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有思有想,才有自己的思想,才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镇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徐 辉.中小学研训一体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1.
[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