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资源易犯的三个错误
2018-06-09周振飞,向睿
周振飞,向睿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容易出现三个问题:网络资源的使用浅尝辄止;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网络资源难以成为教学重点服务。教师应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有效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网络资源;浅尝辄止;二次开发;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9-10
作者简介:周振飞,男,湖南省华容县第三中学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1.网络资源的使用浅尝辄止
教师对网络资源的使用要千锤万凿,反复推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案例:某老师在讲授必修I第10课《鸦片战争》的时候,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如下表格:
然后,教师问:“阅读表格,思考此表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什么?”有学生答:“落后就要挨打。”老师说:“答得很好,‘落后就要挨打!”
分析:首先,这个结论容易使学生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造成错误的认识:鸦片战争前,中国落后,所以,中国挨打(英国侵略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换言之,学生可能以为鸦片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落后,实际上,鸦片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产地!我们在得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结论的推理过程是:由于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落后于英国,导致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因此,近代中国人民若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须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我们在得出这个结论时,一定要注意立论的角度和挖掘其思想内涵。
2.不能对网络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所谓“二次开发”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教师对网络资源要经过仔细甄别,确定无误后才能使用。第二步: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学情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对网络资源进行取舍、修正以及补充完善,否则,将会失去引用网络资源的价值。
案例:某老师在讲授必修I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时候,使用的课件存在如下问题:
引用的文字材料没有出处;有一个文字材料有错别字;探究題超越了农村一般普通高中学生的认知;对红军长征的知识体系交代不清晰。
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执教者完全照抄网上的课件。网上的课件(或教学设计)不能拿来就用,因为它可能不符合我们的学情,也可能不够完善甚至还有错误。
笔者在制作必修I第7课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课件时,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和中学学科网下载了关于本课的四个课件,然后反复阅读,了解不同的教师对课标、教材和学情是如何分析的,如何确立和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是否有梯度等,这样做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后,笔者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开始制作,这样才能写出较高质量并切合教学实际的课件。
3.网络资源难以成为教学重点服务
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尤其是教学重点取舍网络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案例:在讲授必修I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某老师利用电视剧《长征》中的片尾曲《十送红军》导入新课,时长3分28秒;在讲授第2目时,播放电视剧《铁血红安》中的插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长2分50秒;在讲授第3目时,使用了电视剧《长征》中《遵义会议》的相关视频资料,时长1分20秒;共三个片段,总时长7分38秒。
分析:一节课材料的使用要围绕教学目标特别是教学重点来进行组织,《国共的十年对峙》的讲解重点应是工农武装割据和遵义会议。那么,在这节课中,第1、第2个视频资源耗时太长与教学重点没什么关系,可以完全舍弃。第3个视频资源与重点有关,但教师没有依据重点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在播放视频资源同时,没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网络资源的满堂灌”,网络资源的运用效果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葛茂升.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A].周瑞霞.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以‘历史家园网络为载体[C].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8.
[2]孙寅生.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A].周瑞霞.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以‘历史家园网络为载体[C].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