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科医生在中国

2018-06-09

南方人物周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看病难全科医师家庭医生

“呼吸科病人数量创历史新高。”

“儿童医院的门诊病人数量突破历史极值。”

2018年4月14日,贵州黔东南,家庭医生胡莲诗(前)、杨晓秀(中)、刘华(后前往苗族村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广州的珠江医院不得不贴出告示:“急诊医生也得了重感冒,近乎失声,无法说太多话。”医院将需要注意的事项列在纸上,请家长拍照保存。

2018年初,以凶猛的BY型流感病毒为首的流感“横扫”全国,持续整整一个冬天。门诊爆满、人心慌乱的情景在多地上演。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写出了现代都市人对疾病肆虐无可应对的深深恐惧与焦虑,引起广泛关注。

抛开流感类型的无法准确预知和预防,这次流感突袭也再次带来业内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更多思索:

这么多年来,国人为何总是对三甲医院趋之若鹜?社区和基层医院果真没法满足人们的日常就诊需要吗?如果不能,原因在哪里?我们能否像英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那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可以由他们来帮助我们应对常见的疾病和管理全家人的健康,免于大病小病排队挂号、检查之苦,和“病急乱投医”、不知该去找谁就诊的迷茫?

“全科”这个词,就在这种普遍的不知所措中,走进了本刊记者的视线。

也是在2018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指出“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守门人,在基本醫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对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近年在多个场合指出:解决“看病难”关键在于“强基层”,“强基层”关键在于强全科医疗:

在福利好而医疗成本相对较低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散布在城乡基层的诊所,家庭医生/全科医生承担了初诊、小病治疗、大病转院、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及公共卫生等任务,起到分流和截留病人的作用……全科医师队伍强大了,大医院自然就病人少了,就不是病人去大医院通宵排队,而是大医院反过来“求”病人和基层全科医师,“看病难”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流感导致的就诊爆满与国家对全科医疗的激励,看似相关度不高的新闻事件,却暗合了社会对“方便诊疗和全面照顾”的需求。

全科医疗,真的是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与看病难的“救命稻草”吗?

我们从北京开始,辗转深圳、上海和东北农村,开展了关于全科医生的采访调查,涉及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环境、自我感觉,病人的反馈,乃至全科的前景。

国人对全科的理解还远未形成共识,但我们仍能看到其基本格局:中国的大医院是最早孕育全科理念的摇篮与“黄埔军校”,但最深厚宽广的土壤和全科的主力则在社区。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与辽阔农村的全科医疗,则像是朝阳初升与落日迟暮般的两重世界。

猜你喜欢

看病难全科医师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医学人文融入全科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口腔全科医师执业范围(讨论稿)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
看病难?它来帮你找专家
切莫因“规培”加重看病难
缓解看病难区别四种情况
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