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都用心理去思维
2018-06-09石勇
石勇
一个十三岁的初中女孩,因为贫穷、家教等原因,偷拿了超市的几块巧克力——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吗?
但它很快就被扭转到一个可怕的方向——通往死亡,通往群体性事件的链条就此展开……
超市工作人员发现了女孩的偷拿行为,进行搜身,并打电话叫女孩的父母来超市赔付。
女孩的母亲来到超市交涉,当众责骂并打了女孩。
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女孩离开母亲视线,到一栋高楼里,从十七层跳下,当场身亡。
亲属跑到超市去“讨要说法”,引发“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
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人群被煽动,形成群体性事件。
地方政府出动警力维稳,发生冲突。
网上舆论发酵,一些“评论家”、“专家”、网民指责超市、政府,并摆出“反思”、“全社会都有责任”的姿态。
最终,事件平息,超市各门店被责令停业整顿,甚至有超市赔付几十万元的传言,虽然此传言未经证实,但超市所承受的来自地方政府和舆论的压力,以及在这个压力之下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却是可以合理地想象的。
这是前段时间发生在甘肃金昌市“偷拿巧克力遭索赔,女孩跳楼身亡”事件。在所有这些链条中,包括女孩在内,所有人的反应是不是太夸张了?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从链条中可以看到,只要砍断了第一个链条,超市工作人员发现女孩偷拿巧克力后,只是要求她交出,教育几句放走,大概就没有后来了。但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注意一下超市的现实背景和心理背景。可以想得到,超市被偷东西,大概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甚至可以推测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对偷东西的人的憎恨,并且在制度上对员工作出了约束。所以很难从小女孩跳楼这个严重后果来倒推超市就应该如何如何。他们搜身不对,但打电话叫父母来赔并不过分。否认这一点的话就请想一想,如果哪天警察抓到了一个未成年的小偷,小偷出去后自杀了,是不是也要怪警察为什么要抓人?
注意,超市这样做,在逻辑上,并不必然就导致女孩跳楼。现实生活中,犯错甚至犯法的孩子被父母领回,由父母赔付的事多的是,并没有看到他们就自杀。
所以链条传导到了女孩的父母。而他们,当然也是扛着现实背景和心理背景出现的。他们很穷,只能靠在街上卖爆米花为生。同时,由于个人素质所限,对女孩当然谈不上有好的家教。心理背景是,到场的女孩母亲很生气,并把怒气发泄到女儿身上;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在孩子出问题时,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以打骂的方式表现出来。
链条传导到这儿,推动了女孩的自杀,和后面的群体性事件。但从逻辑上,也并不必然如此。我们真没见过太多孩子,因为父母当众责骂殴打了自己就自杀的。
只是,这个逻辑,碰到了女孩的心理逻辑,无效了。
心理逻辑是运用心理在思维,大脑并不管用。
我不想分析女孩的心理逻辑。但在这个事件中,指责女孩“心理脆弱”是没什么意思的,尽管核心原因是她的心理脆弱。
后面还有一堆人的心理逻辑,比如亲属的、围观者的、打砸者的、评论的,当然还有某些公权力部门。所有的心理逻辑碰撞在一起,就相当于所有破坏性的心理能量聚合在一起。而在這个事件中,是小女孩的心理逻辑,引发了它们的碰撞,引爆了死亡、群体性事件。
它的后果还不仅仅如此,而是有可能改变了某些事件的本质。比如,女孩的自杀被作为可以向超市“讨要说法”(重要指标无非就是赔钱)的筹码,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进行打砸抢,有点像是吴思所说的“血酬”。
而一旦那些围观者的围观触发维稳的需求,超市这类机构或个人作为围观者和当地公权力部门面前的弱者,将会被作为维稳的成本。而这又会导致“暴民逻辑”的产生。
为了我们这个社会共同体的安宁,必须坚决反对这样的“暴民逻辑”。
【原载《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