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策略与实践

2018-06-09张春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8期
关键词:公民数字素养

张春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青少年如何合理使用数字工具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创新,已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基础教育版》继2012年之后再次将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列为可解决的挑战(Solvable Challenges)之一,既说明了提升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说明了提升数字素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数字素养成为人们适应未来发展的重要生存技能,这种技能主要是指“人们在访问或是创建数字资源过程中,应该具备了解、理解、诠释和使用数字资源的能力。”[2]

用户在建构数字素养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寻找、获取、使用和创建数字内容的能力,并将这种与他人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融入网络生活中,进而形成了未来数字环境下的数字公民(Digital Citizen)。未来数字环境的发展以及新型教学形式的需求,使混合学习和在线学习场景下的网络礼仪、数字权益和责任变得更为重要。培养数字公民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数字化环境,为未来学习做好准备,积极掌握数字技术,增强网络安全及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合理负责地使用和创建数字资源。

一、提升数字公民素养的策略探索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融入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数字公民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从政府角度来说,研究如何将数字素养课程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慢慢提上日程,教育机构也更加重视面向未来发展的数字素养教育,教师角色正在发生变化,鼓励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数字公民,国与国之间加强交流与协作,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1.将数字素养课程融入国民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数字素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增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将数字素养课程融入国民教育课程的体系中,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数字素养培养模式[3]。以欧盟为例,自2013年起,欧盟开始制订适用于全体欧洲公民的数字素养框架,形成了包含5个素养域的数字素养框架,这5个素养域分别为:信息域、交流域、内容创建域、安全意识域、问题解决域(如图1所示)[4]。欧盟的数字素养框架在制订过程中既对理论研究做了深入的梳理分析,界定了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网络素养等内在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持续跟踪更新数字素养内涵,保持了研究的连贯性和适切性[5]。

图1 欧盟数字素养框架

2.教育机构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

教育机构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为学生提供创建自己的数字内容的机会。学生通过创建数字内容,亲自体验并理解知识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分析能力也将随着概念化、组织化以及数据合成的需要而得到不断强化,这些技能又能帮助学生处理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具体、全面、可持续性的战略发展规划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例如,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简称JISC)提出机构在数字素养面前应做好如下准备[6]:建立以制度价值和有效领导为基础的战略构想;采取持续的方式将愿景转化为不同的策略、政策和流程;提供为学生和员工发展数字素养的支持服务和机会;构建支持多种数字实践和灵活性的IT基础设施;促进文化创新与变革,支持各级工作人员和学生参与相关数字文化战略研讨和实践体验;重新审视现行的政策、流程和做法,以更好地支持数字素养发展,使其成为优先发展领域。

积极发挥机构的作用,不仅要在制度上将数字素养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确保实施数字素养有据可依,还应该在政策上、基础设施上为数字素养的培训提供保障,同时积极为教师、学生发展数字素养提供鼓励、支持和服务。

3.教师积极转变角色 鼓励学生成为数字公民

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世界的到来,也为教师积极转变自身角色提供了条件和挑战。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教师依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最了解学生的一个群体,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教师也要认真解读数字公民的身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负责任地投入未来的数字化世界。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于2017年6月更新了教育者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更关注如何使教育者帮助学习者成为数字化时代负责任的公民,并且能够利用新技术帮助所有学习者获得成功[7]。教师应该协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在线社区关系,成为积极的、富有责任感的、具有贡献能力的数字公民;建立学习文化,激发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好奇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安全、合法、合乎伦理地使用数字工具及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及个人数据的保护能力[8]。

4.加强国家和地区协作 消除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提高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公民,首先需要具备互联网的硬件条件:即接入互联网和相关的技术。但即使建立互联网连接,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并未实现,数字鸿沟阻碍着部分学校找到提升数字化素养的解决方案。因此,政府有责任加强国家之间的协作和研讨,解除互联网接入的障碍,“携手”消除当前的数字化鸿沟,加强对数字素养的培训和研究,为学生提升数字素养提供支持,共同应对未来的数字世界。“G20观察平台”(G20 Insights Platform)作为为G20成员国提供政策建议的平台,2017提出要建立开发数字化素养评测指数(见表1),从信息、计算机、媒体、交流、技术共5个维度评测成员国的数字素养水平,推动成员国达到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数字素养[9]。

表1 G20数字素养维度和视角简化表

从政府的角度建构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人才标准和人才强国战略,引领教育发展的方向,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数字化人才。此外,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和协作,也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实现。

二、提升数字公民素养的成功实践

为了在未来的数字素养方面获取发展的优先权,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数字公民素养放到了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同时鼓励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训。下面以美国的常识媒体(Common Sense Media)和新加坡的网络健康计划为例,以期探索开展数字公民素养的成功实践。

1.美国常识媒体(Common Sense Media)的数字公民项目

美国的常识媒体是一家致力于为教师提供K12领域数字公民项目的非营利组织,他们提供不同年级的课程计划(如图2所示)和教学工具包,涵盖了“网络安全”“个人隐私和安全”“人际关系与沟通”“网络欺凌与伤害”“数字足迹与声誉”“个人形象与身份”“信息素养”“创意信用与版权”等教学主题(见表2)[10]。

图2 常识媒体为不同班级提供的课程计划

根据课程内容和计划,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学主题和重点,但“人际关系与沟通”和“信息素养”一直贯穿于所有年级。可见,学生学习在线交流和互动的能力方法,有效搜索、发现、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数字公民身份和数字道德观念是培训的重点。常识教育的免费数字公民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行为安全,并负责任地参与我们的数字世界,这些21世纪的技能对于学生充分利用科技学习的潜力至关重要。

表2 常识媒体的教学主题及内容

表2(续)

2.新加坡的网络健康计划

新加坡的网络健康计划(Cyber Wellness,简称CW)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实施的、旨在促进青少年网络用户积极健康上网的一项计划,主要涉及对网络行为的认识和网络空间中的安全意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学习者,在网络空间中培养尊重他人及自重意识,学习安全负责任地使用网络,利用技术协作、学习和提高效率,并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11]。新加坡网络健康框架包括三大原则,即尊重自己及他人、安全负责地使用网络、积极的同伴影响,在三大原则指导下形成了网络活动从认识、思考到行动的过程(如图3所示)。在网络健康框架的指导下,新加坡教育部制订了网络健康课程,主要包括8个专题:在线身份和表达、ICT的合理使用、网络礼仪、网络欺凌、在线关系、网络世界的认识、在线内容和行为管理、网络沟通等。教育部为了更好地实施计划,还为学校、家庭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以及相关的项目支持,如为教师、学生、父母提供了在线资源平台,并专门为教师开发了专业发展项目。

图3 新加坡网络健康框架

三、开展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数字公民素养强调数字安全和规范交往。要求学生在数字化世界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及财务安全,避免网络欺凌和伤害;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沟通技巧,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当前国家大力强调网络安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网络中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发布、转载、使用和分享的信息所应承担的责任,不信谣、不传谣,有担当,有主见。使用数字工具进行交往时应该文明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积极传播正能量。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数字公民素养强调数字生存和数字学习。要求学生具备21世纪学习环境和数字素养的基本要求,能够比较系统地使用新技术,能够自主地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购物等数字时代的基本生活技能,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学习,发展提高自身能力。数字化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并不是一个人孤身作战,更强调与人沟通和协作。例如,混合式学习常常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在线下进行沟通交流,更能在线上进行学习分享和协作。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数字素养强调个人形象与身份,学生以数字公民的身份参与网络生活和网络学习,既需要建立个人的身份信息,也会在网上留下永久性的上网足迹。因此在看待问题或提出观点时就应该慎重考虑,全方位多角度地辨识信息的真伪,恰当合理地做出选择和评价。

[1]北京开放大学地平线报告项目组.新技术驱动教学创新的趋势、挑战与策略:2017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中文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9):1-20.

[2]Adams B., S., Pasquini, L. A., & Zentner, A. 2017 Digital Literacy Impact Study: An NMC Horizon Project Strategic Brief[M].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7.

[3]许欢,尚闻一.美国、欧洲、日本、中国数字素养培养模式发展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6):98-106.

[4]Barbara Neža Bre ko, Anusca Ferrari, Yves Punie.(2014) DIGCOMP: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nd Understanding Digital Competence in Europe[J/OL].(2004-04-18)[2018-2-22].https://www.openeducation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asset/Digital%20Literacies%20and%20eCompetence_In_depth_38_1.pdf.

[5]任友群,随晓筱,刘新阳.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5):3-12.

[6]JISC. Developing digital literacies[EB/OL].(2014-12-16)[2018-1-22]. https://www.jisc.ac.uk/guides/developing-digital-literacies.

[7]ISTE.ISTE Standards for Educators[EB/OL]. [2017-11-15]. www.iste.org/educators/for-educators.

[8]陈佳怡 刘向永.赋能专业发展:解读2017版ISTE教育者标准[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9):84-87.

[9]Krish Chetty ,Qigui Liu, Li Wenwei , Jaya Josie,Nozibele Gcora , Ben Shenglin.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Measuring Digital Literacy[EB/OL].(2017-09-27)[2018-01-22].http://www.g20-insights.org/wp-content/uploads/2017/04/Digital_Bridging-the-Digital-Divide-Measuring-Digi.tal-Literacy.pdf.

[10]COMMON SENSE MEDIA. Digital Citizenship in a Connected Culture[EB/OL].[2018-02-22].www.commonsense.org.

[11]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10-2015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vision.[EB/OL].[2018-3-18].https://ictconnection.moe.edu.sg/cyber-wellness.

猜你喜欢

公民数字素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