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珍贵的毛毯
2018-06-08安丽娟
安丽娟
毛毯,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使用。然而,在战争年代,要想得到一条毛毯却并不容易,下面所要讲述的就是有关一条毛毯的故事。图片中的这条毛毯不仅可以挡风御寒,还经历了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它凝结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厚的情谊。这条珍贵的毛毯就是由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董振堂送给红军总司令朱德的。
董振堂原是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七十三旅旅长。第二十六路军原本奉命参加“围剿”中央苏区,在红军反“围剿”胜利的影响和全国抗日反蒋浪潮的推动下,1931年12月14日晚,参谋长赵博生(共产党员)和董振堂等以及中共秘密特别支部领导全路军17000余人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并发布了加入红军的《宣言》。次日凌晨,起义部队正式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第十五军军长,何长工、黄火青、左权分别任三个军的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举行了世界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朱德一直随身携带和使用着这条毛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后,朱德看到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为实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地往返于延安与西安之间,就将这条毛毯赠给周恩来使用。
1937年4月25日,周恩来和张云逸一行25人乘一辆卡车离开延安前往西安,准备继续同国民党会谈统一抗战的问题,周恩来就随身携带着这条毛毯。当时他和司机坐在一起,当汽车行至离延安60里的甘泉县劳山附近时,突然遭到当地土匪的袭击,土匪约200人,从前、后、左三个方向包围过来。周恩来不等汽车停稳就立刻喊道:“快下车,散开,还击!”随即他就跳下车来,一面还击,一面沉着指挥大家向右边的密林深处转移。战斗十分激烈,延安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兼周恩来随从副官陈友才,当时由于受伤无法下车,就率领其他人员在车上向敌人奋力还击,因寡不敌众,与警卫队副队长陈国桥等10余名同志壮烈牺牲。因陈友才跟随周恩来在西安工作,头上戴着礼帽,身上穿着呢子服,口袋里又装有周恩来的名片,敌人误以为杀害了大名鼎鼎的周恩来,因怕红军援兵赶来,恐慌之中恶毒地在毛毯上砍了几刀后仓皇逃跑。周恩来脱险后返回延安,第二天又乘飞机再去西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要亲自奔赴抗日前线指挥作战时,周恩来又把这条毛毯赠还给朱德。1938年5月,朱德在山西下河村指挥对日作战就随身携带着它。那时,同志们为了让整天劳累的总司令能休息好,就把火炕烧得特别热,不曾想却把铺在炕上的这条毛毯烧了个窟窿。当时,大家非常着急,就找了块布,让朱德的卫士张烈江补,但怎么也补不好,又请房东大娘帮助补,尽管不太好看,也就将就着用,直到1939年又送到后勤部的被服厂,才補成现在这个样子。朱德又接着使用这条经过缝补的毛毯,并带着它南征北战,一直用到新中国成立。
这条毛毯至今还可以看到缝补的痕迹。战争年代发生在这条毛毯上的故事,不仅仅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新中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这条珍贵的毛毯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责任编辑 / 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