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舞蹈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关系
2018-06-08满梦翎
满梦翎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历史性、综合性、文化性的特征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本文通过对非遗舞蹈中藏族弦子舞、普宁英歌、朝鲜族鹤舞的分析,论证了非遗舞蹈的教学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传统舞蹈知识、提升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从而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课。
【关键词】非遗舞蹈;青少年;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166-01
舞蹈教育是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下的舞蹈教育都很少涉及到舞蹈的综合性,更少涉及我国“非遗”舞蹈及其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非遗”舞蹈教学能够使青少年在舞动的同时吸收文化传统、提升民族精神、培养思想道德意识,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知识体系的构成,其重要性不能忽视。
一、非遗舞蹈教育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传统舞蹈知识
非遗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各国各地区人民代代相传、延绵至今的传统经典,是一个地区最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形式之一,蕴藏着这个民族、地区在舞蹈文化上的智慧、品质、勇气与技巧等内在质地的结晶。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非遗舞蹈的内容和体裁十分广泛,不同区域的非遗舞蹈各具特色。
西北地区的藏族弦子舞收录于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弦子舞是一种诗、乐、舞于一体的礼仪歌舞,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弦子舞以“三步一点”、“一步一靠”等为主要步伐,含胸的体态,颤膝的动律,伴着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体现出了藏族人民悠闲、祥和、谦和、朴实的性格情感特点。不同地区的弦子舞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例如巴塘地区海拔较低,舞者的体态相对来说更为端庄直立,在有弯腰的动作时,保持一种弯腰而不“驼背”的状态;而青海地区的海拔较高,弦子舞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大,弓腰的幅度也比巴塘弦子更大一些。因此,孩子们在学习弦子舞时不仅能学到其优美的舞蹈动作、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还能够收获丰富的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
二、非遗舞蹈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在非遗舞蹈名录中,很多传统舞蹈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映和对民族精神的表现,对它们的宣扬不仅可以使青少年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作为中国历史的“活化石”的非遗舞蹈在传承人老化乃至逝世中逐漸走向消亡,青少年们目光更多的聚集在炫目的、叛逆的西方舞蹈艺术上,而厚重的、传统的、集聚民族精神文化的非遗舞蹈所受到的来自青少年的关注却越来越少。因此,非遗舞蹈在青少年中的教育传播事不宜迟。
普宁英歌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舞蹈,蕴含着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该舞蹈动作威猛豪放,表现了民族英雄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当青少年伴随着锣鼓、螺号的节奏,回想着梁山泊的英雄故事,跳起威猛、雄浑、粗犷、豪迈的普宁英歌动作,深刻体验情感的共鸣,表现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三、非遗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在很长一段历史里是在儒家礼乐文化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受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意识的影响,具有礼乐育人的社会功能。孔子认为乐舞教育可以完善人格,也可以治国安邦。《论语·泰伯》中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非遗舞蹈不仅具有久远的历史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播价值,其历经百年留存下来的文化精华,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例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朝鲜族鹤舞。鹤在朝鲜族是高贵优雅、圣洁美好的象征,是对鹤人格化的表现。舞者通过啄羽、搭颈、悠腿、展翅飞翔等舞蹈动作,模拟鹤悠然、淡雅、圣洁的神情体态,以洗涤心灵,得到精神的净化。鹤舞舞者身穿道具,昂首挺胸,腿部动作偏多,细腿高抬,迈着前吸步、探步、蹈步,青少年舞者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民族的浩然志气,廉洁公正的思想意识,没有丝毫猥琐。
四、结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青少年学习非遗舞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文化素质,使青少年在肢体舞蹈中体会到我国丰富的舞蹈知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真善美的思想道德意识,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朴永光著.韩国传统舞蹈的沿革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金晶勋.鹤舞传人金再善[J].艺术殿堂,1992.
[3]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9.
[4]吕艺生著.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杨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版),2016.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