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八村》话山西
2018-06-08常利兵
常利兵
众所周知,山西,自古以来,表里山河,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太岳山;境内又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尤其是汾河,由北向南,从十多个县市贯通而过。这样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山西地方社会特有的人文区位结构和文明进程。常言道,中华五千年文明看华夏,华夏文明看山西,而晋南河东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早已被考古学界所证实。
近日,读了韓茂莉教授的《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11月版)一书,受益匪浅,突然间会觉得自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黄土地又有了一些新的学理性认知和把握。概言之,该书对近三百年来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的空间形成问题进行了长时段的深入研究。作者从地理学角度入手,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并结合田野调查的亲身体验,对山西乡村农户的历史构成与农业生产空间、基层管理与空间秩序、婚姻圈、商业活动与村民出行距离、乡间祭祀活动的空间表现以及水利管理与社会组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实细致的综合考察分析和讨论,进而构建出了近代以来山西乡村社会地理变革和村民生产生活关系史的历史图景。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新意的解释论断,即“十里八村”是近代历史上山西乡村互有关联的村际交往空间,同时也是村民认知周围人事的一个大致范围和生活见识养成的地理空间。进而,通过循环往复的定期集体交易构成的社会交往范围,为山西乡村社会的婚姻、祭祀等各种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该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作者把“十里八村”这个祖祖辈辈讲的一句日常俗语,作了非常富有人文地理蕴意和历史时空感的释读与构建。即“十里八村”并非是一个行政建制单位,它属于村民自然而然构建的生活空间与交往空间,其中既有村民熟悉的乡土,也有熟悉的乡亲,由于这样一份熟悉,乡间但凡有事,能够影响且聚拢的人就在这一通常以一日往返距离为标志的范围之内。在这样一个地理空间内,村民的认知世界主要有两个圈层构成,一个是从“地头”到“炕头”的属于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另一个则是在基本空间之外通过集市、婚姻、祭祀、庙会、里社组织等构成的社会空间。
可以说,这一微观实证的在地化研究,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山西乡村文明史的演变轨迹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