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对风格样式的把握
2018-06-08陈文忠
陈文忠
【摘 要】戏剧导演应在创作过程中正确把握风格样式,创作出符合实际的作品,满足观众的需求。在风格样式把握过程中,需要导演从风格的统一、体裁方式以及样式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基于此,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戏剧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对风格样式的把握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戏剧导演;创作;风格样式
中图分类号:J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45-01
在戏剧艺术创作过程中,确立艺术风格至关重要,风格样式直接影响着作品表达的思想,也是作品好与坏的决定因素。戏剧风格样式把握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美术、灯光、舞台、音乐风格等。因此,导演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各种因素合理进行搭配,以此来体现作品的内涵。
一、风格与样式
(一)风格的特点
风格是一部作品的整体特点的表现,也是特点的统一,可以深刻的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现实中各种事物的认知,引起人们的共鸣。实际上,风格本身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例如,某一人物的风格形象,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举止,语言风格等内容表现出来;某一画作的艺术风格,主要通过颜色的搭配、线条等表现出来;戏剧作品的艺术风格,则通过艺术作品的表演展现出自身的风格。
(二)样式的形式
样式是表现作品风格与体裁的主要方式,对于导演来说,舞台样式是其赋予表演的特殊形式,最终达到表演的目的。样式多种多样,在实际的作品创作过程中,样式的选择没有先后,只有合理与不合理,样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导演是否能完美的表现出作品内在的意义①。
二、戏剧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对风格样式的把握
在实际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导演应注重对体裁内容的把握,将各个因素进行统一的整合,选择合理的样式,正确把握全剧风格,以此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内涵,基于此,作者以戏剧作品《民工的葬礼》为例,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一度创作改编剧本
戏剧作品《民工的葬礼》改编自小说《民工的丧事》,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王福想要赚钱,进入城里后当工人。但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导致替主人公死亡,并得到了一笔丰厚的抚恤金,在主人公办丧事过程中,双方的亲戚为争夺抚恤金闹得不可开交,争吵了三天,直到主人公出殡后也没得到结果。经过改编后,改编作品遵循了原著作者的思想,以原著为基础,更加深刻的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作品主要描写主人公小林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发生了意外事故,得到一笔丰厚的补偿抚恤金,导致原本伤心欲绝的亲人在金钱面前,逐渐暴露出自身的本性,最终,小林的母亲与小林的妻子反目成仇。通过人物鲜明的对比,利用细腻的语言进行刻画,《民工的葬礼》深刻的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构造出合理的矛盾冲突,引发事件。在小林刚去世时,小林母亲伤心欲绝,对于小林的妻子和善,小林妻子痛苦不堪,对待小林母亲友好,而当抚恤金出现后,二者性格大变,人物的情感与性格发生反转,深刻体现人们面对金钱时的欲望与贪婪,人性的扭曲,折射出作品的内涵。
(二)二度创作舞台呈现
通过一度创作,虽然作品进行了有效的改编,但艺术作品较为普通,不具备较强的戏剧性,因此,为满足需求,进行了二次创作,在舞台表演中,融入新风格,改变作品传统的方式,给人一种新奇之感。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对整体意境的营造加强,目的是充分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促使观众体会作品表达的内涵,营造出良好的舞台氛围。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点:
第一点,对表演进行设计,利用表演者自身丰富的肢体语言,深刻的表现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例如,在生气时,人物的面部表情明显,从根本上抒发人物自身的情感,将人物形象深刻呈现给观众,加深观众的印象,打破传统的戏曲表演思想束缚②。
第二点,对舞台进行合理的调度,通过演员与舞台布景之间的相互转换,构建完善的艺术表演,促使舞台表演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导演的创作灵魂。在舞台调度中,可以充分应用相关的道具,例如,椅子、相框、黑匣子等,灵活的展现舞台的节奏,提升作品的观赏性,达到表演的目的。
第三点,音乐的变化,在表演过程中,音乐的变化可以充分表现出剧情的发展,营造出合理的氛围与情感,从而烘托出人物形象的特点,跟随舞台节奏与剧情的变化,促使节奏鲜明,突出重点,引导故事不断发展,体现出作品的內涵。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戏剧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应灵活把握作品的风格样式,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将传统的创作与现代的表演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此来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满足时代的需求,突破传统戏曲艺术的束缚,深化作品主题,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提升作品的欣赏性,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体现出独特的价值。
注释:
①王淑红.谈戏剧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对风格样式的把握[J].艺术教育,2014,11:14-16.
②刘志新.当代戏剧导演教育[J].艺海,2016,0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