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更需要领导力

2018-06-08郭新明张国玉

新城乡 2018年5期
关键词:扶志志气导向

郭新明 张国玉

如何化解“咽喉之痛”?

近年来,在多项惠农政策出台的同时,“养懒汉”的情况不断出现,干部在走访和帮扶中传来不少抱怨之声:“贫困户只想等着救济却不愿意自己动手”“每次见面就是哭穷”。甚至还有些成为新的上访户、老大难。如何有效化解这样的“咽喉之痛”,关系到精准扶贫工作最终能否取得胜利。

很多时候,我们到村里听到的议论就是“同样有子女,同样有病,同样的家庭条件……为啥他就能当贫困户,我们就不行。”

“当贫困户光荣”谁之过?两年的帮扶工作中,出现的很大误区就是大家普遍认为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是与村干部关系“铁”的象征,这是过度集中的优惠政策叠加下的相互攀比,是各级严厉考核机制助推下的“众人捧月”的现实写照。我们现在通过验收和考核还需要贫困户满意度的“一锤定音”。最近网上出现一句流行语,叫“我只愿做你的贫困户”,更多反映的是基层工作的一种无奈。

专家点评:

“养懒汉”现象、“等靠要”思想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的结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扶贫政策出现了偏差,干得多、干得好的和不干的、干得少的,最后的收入差不多,導致在扶贫中出现这种“奖懒罚勤”现象。

就当前的扶贫政策来说,一些政策是解决“鱼”的问题,认定为贫困户的,直接给钱给物;还有一些政策是解决“渔”的问题,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创业。这种政策导向在大规模扶贫阶段是必须的,在帮扶贫困户脱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贫困户类型的变化,相应的扶贫政策的导向和重点也应随着转变。在解决贫困户基本衣食住行的基础上,应及时调整到建立以“扶志”为主的扶贫政策体系上,在乡村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民风民俗,真正激发贫困户的内在脱贫心理,从“要我脱贫”转到“我要脱贫”。

“扶不起的阿斗”如何扶?

在实际走访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贫困户致贫原因是缺少志气,个别贫困户正值壮年,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属于村里“破落户”。更有甚者,热衷于“酒赌毒”。

如何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航向,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是个难题。解开这把锁的关键就是要“扶志”。扶志既要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为贫困户谋划合适的产业发展项目,又要强化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式,要从过去“高大上”的照本宣科转变为接地气的“小清新”。

“小”就是要缩小宣传范围,聚焦到个体,量体裁衣,抓住要害,解决梗阻难题;“清”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简单务实地告诉贫困户,扶贫不是发钱,彻底的脱贫靠的是诚实劳动和辛勤的汗水;“新”就是不同于过往铺天盖地的动员讲话和号召,而是采用正反面案例剖析,用身边人说身边事,并结合配套政策,帮助贫困户获取新实惠、新路径、新经验。

专家点评:

精准把握贫困户的类型,是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政策的基础。

如何扶志?依靠贫困户自身把志气立起来,短期内很难做到,关键还是要靠扶贫干部的传帮带,靠扶贫干部的激励鼓励。这就要求扶贫干部应当及时转变扶贫方式,从管理导向的扶贫转到领导导向的扶贫。过去的扶贫方式更多是管理导向的,关注的是产业和能力,强调短期考核;扶志的扶贫方向应当更多是领导导向,关注的是人心和激励,重视长远发展。这需要扶贫干部下更大功夫,花更大力气,费更多心血。

因此,扶贫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导致这些贫困户丧失志气、游手好闲的深层原因,合理引导贫困户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提供合适的岗位和平台,让这些贫困户在生产工作中发现和彰显自己的亮点和价值,从而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志气。

如何避免“好心办坏事”?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提倡的是因户因人精准施策。但是实际制定措施过程中,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也是常有的。

干部看见奖补资金到了,下定决心要让老张家养羊、老李家养牛,结果羊瘦了、牛病了。当务之急,应该要相信群众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尊重他们的自主权,不去搞大包大揽。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尤其是特色产业的带动,可以为贫困户拔掉穷根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源泉”。此外,我们还借助党组织、党小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为扶贫工作建言献策、参与贫困户家庭环境改善、带动贫困户致富脱贫的形式,为脱贫攻坚工作加油助威。

专家点评:

贫困户是扶贫脱贫工作的主体,做好扶贫脱贫工作,扶贫干部的角色和作用是发挥领导力。扶贫干部不仅需要管理能力,更需要领导艺术。

管理能力注重提供项目和资源,效率导向;领导艺术重视提升志气和能力,效果为先。扶贫干部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既要能够“示强”,贫困户没有能力做到的,扶贫干部多做一些;同时,扶贫干部也要学会“示弱”,贫困户有能力做的,“跳一跳”就能做到的,扶贫干部应当多引导贫困户的想法,激发贫困户的能力。

因此,扶贫干部要学会退后一步,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到对贫困户的指导、扶持和宣传等方面,要给贫困户充分的选择权,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这场攻坚战中,在脱贫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凸显自己的价值。

如何防止“雨过地皮湿”?

2018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两年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也会看到帮扶联系人“不到年底不见面,见面就要先拍照”“一袋米一桶油,临走再塞两百元”“匆匆地来,正如他匆匆地走”这样的现象。

这种“雨过地皮湿”的做法,不但不能解决农村贫困的久旱之苦,反而连累群众滋生观望等待的苗头。帮扶干部要彻底地静下心、定住神,用心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需求,成为贫困户的好朋友,真亲戚。另外,要结合帮扶对象的情况,掌握好政策和业务知识,为脱贫致富开出良方。要明白,“门外汉”是成为不了群众的贴心人和领路者的。

专家点评:

扶贫脱贫需要“精兵强将”。但实际选派中,不少扶贫干部是因为单位有扶贫指标被指派下去,有的有意愿没有能力,有的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导致的结果是“老幼妇孺”去扶贫。

这就要求通过各级政府组织搭建平台,建立贫困户和帮扶干部之间彼此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的机制和方法,让他们彼此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催生1+1>2的扶贫效果。

同时,建立起扶贫干部为一线总指挥的“倒三角”作战队形。扶贫干部在一线和贫困户交朋友、识别贫困成因、提供脱贫方案,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呼叫社会支持网络的“炮火”精准定向解决贫困问题。(郭新明,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党委书记;点评专家:张国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猜你喜欢

扶志志气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天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好扶贫“组合拳” 以扶志促脱贫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偏向”不是好导向
人小志气大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