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里的微公园

2018-06-08阚莹莹

新城乡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栅栏胡同公园

阚莹莹

一座城市有无公园,有多少公园,面积多大,这些问题时常被栖居者纳入考虑的头几位。当一座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大,政府将版图上的一块划为公园时,这一举动往往会被周边市民叫好。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区域,旧城改造时将一块地计划为公园,这一举动更会被称为难能可贵。而现实是,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在一块即将改造地块的考虑上,规划者出于“物尽其用”“物超所值”的出发点,往往多将其规划为商业圈或者住宅区,甚至是停车楼,极少考虑将其改造成一座“众望所归”的公园。

一块珍贵的土地如何既“物超所值”还能满足周边居民的居住体验呢?十多年前,美国一些街区设计者提出parklet(微公园)的概念。概念最初意在将街道上的几个停车位转变成迷你广场、苗圃或者公园,同时结合绿色植物和座椅等服务设施,为人提供一个可以休憩的场所。

十多年来,微公园已在国外城市有许多运用案例,并且逐渐发展至中国,被国内许多城市用以城市空间改造。

国外:不仅是休憩的场所

在国外,微公园是一种作为人行道扩展的小型空间,为人们的街道活动提供服务设施和绿色植物。它通常是几个停车位的大小,供人们在街上活动的时候可以停留、驻足并休憩而设计。

在国外的实例中,微公园的作用并不固定。当一个微公园不容纳人活动时,它将设置绿色植物、艺术品或者一些视觉艺术来美化市容。也有永久性的微公园,但在设计时也必须考虑到在紧急事件或一些其他原因例如清理积雪时,可以快速且简洁移动并不会损害路缘石或者街道。

微公园的设计不仅能造福当地企业、居民和游客,为他们提供独特的公共空间,还能为周边商户吸引更多顾客,促进社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在一些拥挤的地区增加了人们行走的空间,减少了停车位对于人行空间的侵占。

国外对于微公园的实施较多,很多微公园大获成功。有数据统计,现在在美国和欧洲有超过100个微公园,这些微公园在满足其基本作用的同时,一个很大的亮点便是充满了设计感。

夕阳微公园是一个由美国梦想工作室设计的全新的公共便利设施,服务于旧金山的外日落区轻轨运输路线边的两个当地社区。工作室的设计师们采用了15米长的一个整体化的设计。整个设计位于当地的一个食品市场前,囊括了餐饮座位、群众互动区域、一系列的自行车停靠位、供儿童和宠物玩耍的耐用设施,尽管这些设计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所有设计都是充满天马行空、玩味十足,并且方便了人们24小时的活动。

从某些角度来看,它的形状类似于大型船只或载有乘客的沪货船停靠在海滩上的样子,设计者的理念是:行人可以在这一个温暖而复杂的木头环境中暂时“躲避”混凝土世界的喧嚣,在人行道上放肆地玩耍、和朋友聚会、讲故事、吃午饭,或者只是占据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阅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整个建筑都运用了木头的纹理,设计师设计了一种错位以及截面边缘,这成为该建筑独特的呈现形式。工作室设计的这个微公园,成了旧金山一个解决城市问题独特的方案。

国内:更注重实用性

如果说国外微公园更偏向于一种创意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那么发展至国内的微公园则更注重实用性。

在2014年10月的北京设计周上有一支引人注目的新锐设计团队Emote,这支团队带来的的公共空间作品《胡同里的微公园》正式运用了微公园概念,该项目对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里3个车位进行改造升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胡同面貌。现在这个微公园已经成为大栅栏历史街区中最为活跃的公共空间之一。

但在设计改造之前,微公园所处场地是一个24小时开放停车的停车场。从东向西开车的游客,在下车步行逛街之前,会选择把私家车停在此处。同时,大栅栏片区的其他居民,有时也会借地满足自家的停车需求。因为车辆“霸占”空间,所以这里虽然有两组石桌石椅,却无法吸引居民来此闲坐——这个原先被设计为公共休憩空间的场所,视线被车隔断人也就随之减少。虽然附近就是著名的大栅栏历史街区,但在这里很难看到坐下歇脚的游客,除了社区居民之外的人,大多也不会来此逛街。

胡同空间狭窄,是为人的尺度而存在,因此设计团队认为,要鼓励人们乘公交到该片区,进而步行進入胡同,而不是把私家车开进来。而步行于胡同,也能够倡导人们选择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时为街区带来更加热闹的气息。将公共空间还给居民,可以保留胡同原住民原始的生活方式,让居民可以一起在这块靠近大栅栏片区中心同时也是杨梅竹斜胡同最宽的地界上活动。

设计团队选取了多个元素开展微公园的人性化改造工作。

增设标志,在停车标志下加了树和人,意即把停车之处变成人停留的场所;设置自行车停车架,意传递比起汽车更欢迎自行车这一出行方式;搭建三角遮阳布棚,一方面达到景观效果,另一方面让人可以灵活选择晒太阳或者是遮阴;增加木制座椅——共四个方向,每面能容下两人并排坐,便于交流,孩子也可以借平台玩耍;为了交流方便,移动式桌椅也必不可少,人们可以对其自由组合,可以三口之家环坐,也能一个人单独坐;在墙上设下游戏装置吸引孩子来玩;此外还引入花箱、假草和商家,最大程度将微公园做美,让它成为足够吸引人的公共空间。

杨梅竹斜街微公园的尝试不仅解决了街道缺乏活力、游客无处休憩、居民缺乏公共交流空间等问题,在提倡自行车出行的同时,也解决了机动车占用公共空间的问题,为大栅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起到很大的帮助,在增加了街道交流活动聚集了人气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经济发展。

除了杨梅竹斜街里改造后的微公园,在北京,建设微公园已经成为城市绿化工程的重头戏,北京市林业局曾透露,要在2020年之前,全市要建成300处总计3000亩的微公园。除了北京,银川市、中山市近几年也十分注重将城市空间改造成微公园,它们被称为“微型公园”或者是“街头公园”。在成都,去年6月,“成都增绿十条”发布,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局长杨小广在解读“成都增绿十条”时特别提到,“增绿十条”实现了一些难点问题的突破,其中之一就体现在小游园和微绿地建设上。“增绿十条”中提出,到2022年,成都市新增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400个的目标任务,其中很大部分是小游园和微绿地,建在城区市民身边且中心城区用地价值比较高的地方。

暂且不论这些“微型公园”或者“街头公园”是否完全运用了国外微公园的概念,但有一点明确的是,它们都达到了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休憩场所这一同样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大栅栏胡同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在公园里玩
“一尺大街”长几米?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