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实艺术来自“手法”

2018-06-08任乐

记者摇篮 2018年4期
关键词:镜头手法

任乐

【摘 要】电视纪录片高速发展的今天,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不再仅限于是长镜头的平铺直叙,各种纪实手法层出不穷。传统观念中,纪录片中应该尽可能少地使用蒙太奇,减少镜头剪辑的痕迹,给观众一种单调的真实感。但随着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拍摄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很多以前呈现不了的镜头也逐渐被搬上银幕。故事化叙事、3D动画技术,这些技术的加入为纪录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纪实手法 叙事故事化 镜头 解说词

第一节 纪实手法的多元化,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北方的纳努克》这部纪录片的诞生,标志着“纪实手法”这一概念的出现,更加完善了纪录片的表达,使当时的纪录片制作人意识到纪实手法对于纪录片还原真实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股潮流。在纪实手法的发展历程中,同样也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大体可分为传统纪实手法与新纪实手法。

跟拍式是传统纪录片纪实手法的两大主要拍摄方式之一,吉加·维尔托夫在他的作品《带摄影机的人》中加入了这样一段片头字幕:“这是一部实验电影,没有字幕,没有剧情,没有戏剧成分,本片旨在创造一种真正的国际电影语言,一种全然不同于戏剧和文学的纯粹的电影语言。”在维尔托夫看来,紀录片是一双眼睛,是无数双眼睛,用客观的甚至是冰冷的态度来记录世间的一切。同时也不干预、不参与、不夹杂任何个人情感地来记录生活的原始状态。

相较于跟拍式,情景再现是传统纪录片纪实手法中使用更多的拍摄方式。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比如需要展示过去某一情节画面,情景再现就是最好的表现手法。这种拍摄方式增加了纪录片的逻辑性与故事的完整性,概括地说,它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等画面化的技巧,它增强了画面的美感,更加吸引受众,引起受众的兴趣和思考。情景再现中,拍摄者可以通过设置情节悬念,使作品更有戏剧性。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叙事故事化

电视纪录片区别于电影最根本在于其拍摄镜头中的人物、事件必须是客观真实,但在哲学理论中,真实分为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主观真实即是对客观真实的主观理解和编导意识,并以此为客观真实服务。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可以根据受众的审美需求、惯用的逻辑习惯对拍摄内容进行故事化叙事。真实的人物、场景、事件并不会“讲故事”,只有在拍摄者的镜头语言下才能将思想、情绪传达到受众。因此,纪录片叙事故事化产生了两大特征:一为情节与细节的表现,二是悬念与矛盾的设置。

故事是情节的集合。换句话说,一定的情节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组合就构成了故事。情节是故事化叙事框架的基本单位,一部没有情节的纪录片,就像平静的湖面,是不会引起受众的兴趣的。故事化叙事光有情节这一“骨架”是不完整的,那么细节的表现就显得尤其重要,细节就是填充“骨架”的“血肉”。

悬念与冲突的设置是故事化叙事中增加纪录片可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戏剧化的情节冲突,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震撼画面,充满悬念和冲突的故事,这就是近年来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中这样说道:“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运用到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中,纪实艺术创作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激发观众的兴趣,将观众带入画面情节中,让其产生想要了解更多故事内容、揭开悬念面纱、找到事件缘由和真相的想法,即产生“期待视野”。

第三节 纪实的视听语言艺术

1.长镜头。镜头是影像创作的基本单位,镜头的拼接构成了影像创作的主体,即蒙太奇组接。在镜头的编辑和剪切过程中,场景的切换、机位的转变,都会使创作效果带上鲜明的“编造痕迹”,这与纪录片的本质相矛盾,而长镜头弥补了这一漏洞。因此,自纪录片发展以来,长镜头就成为了纪录片的标志性拍摄方式。长镜头这一概念并不是指设备焦距的长短,而是连续的不切换的镜头时间长短,即按下录制键到再次按下录制键停止录制这一完整过程。镜头时间没有固定的标准,从拍摄习惯上人们将超过三十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

长镜头最初是“被迫的选择”,在“蒙太奇组接”出现之前,由于技术的瓶颈,长镜头是唯一的拍摄方式,它并没有被定义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电影艺术的进步,理论研究的深入,长镜头才被学者认定是一种表现客观事物美和主观情感美的艺术手法。

巴赞对纪实性长镜头特征的阐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单独的一个镜头记录一个完整的动作和事件,它不依赖于同上下镜头的连接就能以独自的含义而独立存在;②时间空间的真实,是以使得特定的事件或动作能在一段连续不断的时间里,在几个空间平面上延伸发展,形成多平面、多元素相互映衬、对比的复杂的画面结构;③这种画面结构的多元性,形成了表意方面的多义性,即镜头的含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义的;④画面的多元性给了观众以选择的自由,使他们不受导演的强制、约束,‘想往哪里看就往哪里看,并自由自在地对银幕形象的含义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从摄像机拍摄技术层面来对长镜头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固定长镜头、运动长镜头与景深长镜头。在电影发展初期,固定长镜头是用于记录有趣的新奇的人物与场景的。拍摄者将摄像机架设于一个固定位置,进行长时间的拍摄。在早期电影制作中并没有剪辑这一概念,所有的作品都是一镜到底拍摄完成的。运动长镜头是指利用摄像机本身的推、拉、摇、移、跟、升、降等运动功能完成的长镜头。在所有的运动过程中,画面的主体和空间是不变的,必须具有完整性与统一性,相较于固定长镜头,运动长镜头的画面内容更加丰富。景深长镜头顾名思义是指用连贯的推拉手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由大至小、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等),对同一主体和空间进行不同景别的展示。例如飞机降落时,镜头表现由空中的远景逐渐经由全景、中景、近景到停靠特写的所有景别内容。

2.解说词与人物叙述。解说词这一概念是随着纪录片的发展而诞生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与影视相结合的形式。它的存在是为电视纪录片服务的,因此它首要具备的是电视性,其次才是文学性。解说词的逻辑、情感都是根据纪录片画面的引导完成,它可以帮助纪录片画面传达更多的情绪和导演意图。换句话说,解说词是对画面叙事的补充和说明,是以声音作为渠道,丰满画面内容。画面是纪录片的绝对主体,解说词的辅助可以将画面外更深刻的内涵引入思考。除此之外解说词还可以交代背景、叙事情节、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抒发感情、升华主题等。解说词的创作要通俗易懂,尽量使用口头语,多使用短小精悍的句子,達到言简意赅。在解说词策划中,什么时候开始说,怎么说,说什么,谁来说,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总的来说,解说词的创作十分看重内容和节奏,解说内容与画面相辅相成,切入的时机如画龙点睛一般,客观真实,生动形象。

人们渐渐发现了纪录片也有缺失的部分,那就是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情感是无声无形的,不便于用画面表达。为了完整这一缺失,纪录片制作人开始将人物叙述加入纪录片纪实手法中,不再仅仅将人物访谈作为解说词使用。电视纪录片中的人物述说,是指利用人物访谈的方式,将人物亲口叙述的影像与声音内容记录下来,根据纪录片的需要将其嵌入纪录片当中,起到或是点缀、或是解释、或是陪衬的作用。人物述说主要分为“主人公自述”“见证人述说”“旁观人述说”等形式。不同角度的述说都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述说,给受众讲故事的心理,受众与述说者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共鸣,述说者可以把过去发生的事件以见证人的身份再现给受众,可以达到对事件非常详细的描述和细节的描写,加之述说者的语气、神态、表情等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在内容上得到升华。人物述说是具有概括性、回忆性、综合性、思想性的客观信息,是向受众传播真实客观的信息。从哲学的观念出发,客观信息经过人的大脑之后通过嘴变成语言表达出来会带上主观性,这里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解说词与人物访谈最大的区别在于叙述的人称不同,情绪不同。解说词是以一种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语气平缓,避免啰嗦、重复,尽量简洁明快,不管情节如何跌宕起伏,都应该使用一些准确、中性的词语来进行描述。而人物访谈是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带有的当事人强烈的主观性,会使解说词内容随着叙述者的情绪一起产生变化。因此,将上述两种方式根据纪录片的风格需要进行合理运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解说词。

【参考文献】

[1] 吕佳蔚. 纪录片中纪实手法应用的研究[D]. 吉林艺术学院, 2016;[2] 熊禄中. 电视纪录片悬念与冲突的意识建构[J]. 新闻窗. 2013(03): 42-43;[3]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59;[4] 任远. 长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 电影艺术. 1987(08): 31-34;[5] 徐和德. 空镜头[N]. 中国摄影报, 2017(1).

猜你喜欢

镜头手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画与理
三维场景浏览中建筑造型的特点及镜头运用
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研究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