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据成为课堂的“学习仪表盘”

2018-06-08张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素养资源评价

张悦

核心素养体系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已经成为学校改革的重点。在实际情境中激活知识储备、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时间固定、空间固定、内容固定,教师很难让学生置身在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而网络的广阔空间无疑是打破课堂壁垒的最好方式。如何通过“网络与课堂联动”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面对课堂教学盲区教师们的思考

在我们熟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无法使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均等。这必然造成“以一个人的回答代替全班的思考”的问题,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机会。为突破这一瓶颈问题,我们尝试利用网络平台为课堂打开一扇窗。

置身在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无疑也会受到冲击,各种学习App的诞生将学生拉入了个性化教育的环境。但是,学习软件的应用所带来的视力影响、不良信息影响等问题也同时摆在了每个教育者的面前。如何“择优去弊”,利用互联网优势打开课堂的边界,同时又规避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呢?网络与课堂的联动,其任务互动是面向全体学生,且为每位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必须激活信息筛选、评价与表达等多种核心能力。因此,这个活动本身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在上传小视频的过程中,是以“有声思维”的形式展现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外化的过程,这就为教师监控学生思维的全过程提供了可能。

“网络与课堂联动”研究的目标及应用实践

“还原学生思维过程,使课堂更贴近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身处大数据时代的课堂,“用数据读懂学生”无疑是现代课堂的重要标志。“数据仪表盘”无疑为教师提供了参考借鉴的资源,为创设个性化学习环境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平台回馈教师的任务,一个个鲜活的资源展现在了教师面前,如何运用这些数据,则是教师数据意识的体现,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努力达成如下目标:

一是丰富评价主体,建立网络日常互评机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和参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在学生互评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适度表达的核心素养。

二是建立“口语报告”形式的学生思维过程监控机制。

三是建立网络学情全覆盖的分析提炼模式,建立基于网络学情调研基础上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

四是建立网络“真实情境”实践基地,形成网络与课堂联动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经过3年多的实践,本研究努力实现网络的不可替代性,创造出大量鲜活的案例,并形成了四种网络应用模式。

1.课后任务,强化重点化解难点

新课讲完之后,往往有学生不能完全掌握,需要反复强化,而教师又苦于没有时间辅导,于是知识漏洞越来越大,学困生就产生了。如果每次新课之后的重点内容能够让学生亲自实践一下,显然效果大不相同。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够边动手操作边说说分数产生的过程,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大有好处。课后教师可以发布这样的任务:请你利用家中的物品,表示出四分之一的意义,边操作边叙述,上传小视频到“优学向上”平台,然后学生进行互评。在任务反馈中,学生置身在真实的情境中,平分的物体不再局限于长方形、小圆片等学具,而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真实事物。

2.拓展任务,开阔学生思维

在传统课堂中,“拓展内容”往往得不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只是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而已,并没有反馈与评价。在“网络与课堂联动”研究中,拓展任务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媒介。

如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就可以通过“拓展任务”加以落实。如“读了xx书你能编一个结尾讲给同学听吗?”等类似的拓展问题,和“根据你的喜好给同学打分”这样的作业,既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的改变。“网络与课堂联动”的模式拓展了学习空间,建立了网络合作学习小组和学生互评机制,使网络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3.调研任务,启动高效开放的课堂

平台的运用最终是以课堂为核心,以课堂为基础,通过网络对课堂进行延展,打开课堂边界,引入全学情资源。教师通过对全学情资源分类后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案。课上教师通过有层次地暴露资源,逐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一课时,传统教学中,教师会拿出一个土豆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土豆的体积如何计算呢?大家能试着将土豆的体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形状吗?”“大家桌上有个长方体水槽,能试着操作一下嗎?”这样的设问,貌似让学生思考了,还动手操作了,但是,教师已经把方法直接抛给了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路径,并非是基于学生需求的学习。

在网络与课堂联动研究中,教师在课前发布了如下的任务:“你家有土豆吗?你能借助家中的物品求出土豆的体积吗?”在这样一个全开放的真实情境下,学生要开启解决问题模式,激活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学生思维也是全开放的。学生在任务回馈中,出现了如将土豆放进蒸锅煮熟剥皮、捣碎后捏成长方体再求出长方体的体积或用“排水法”求出土豆的体积等学情。课上,教师首先肯定学生们的做法,引出“转化”的思想。然后充分挖掘学情,通过层层暴露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过程,直指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以上的案例对比可以看出,“网络与课堂联动”的教学,可以让教师在每位学生的基础上开展课内分层指导,用孩子的资源教授孩子,在对比研究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开了一个出口,同时还为学生搭建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为自主实践的落实找到了有效的途径。

4.网络互动评价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大量阅读与表达是学生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中,有效阅读整本书成为语文阅读学习的瓶颈问题。老师们大量倡导与推荐的过程虽然轰轰烈烈,但是阅读的成效却难以监控。网络任务互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教师在推荐阅读书目后,将阅读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教师进行阅读提问,以学生间的阅读体会提升阅读的效果,以网络的评价积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推荐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后,鼓励学生将阅读后的问题提给其他同学,凡提出问题的学生可以积5分,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积2分,这样,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在同学之间的提问中完全弄会了。

从以上学生出题和答题的情况看,形成了“线下阅读——上传题目——线上答题——线上评价”的阅读模式。整个过程,教师只是推荐了阅读书目,而从阅读题目的编辑上传到学生阅读效果的评价都没有占用正式的课时,不仅节约了时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阅读的效果也一目了然。

“网络与课堂联动”实践成果

1.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的实践平台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只能通过课件演示、引导观察等手段代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让学生真正经历“提出假设——实践验证——纠正错误——获得结论”的过程。但是借助网络平台,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在获得全学情的同时突破了课堂固定的时间,打破了课堂空间的限制,获得了课堂全样本资源,提供给每位学生公平的交流机会,为创建个性化学习环境奠定了基础。

2.利用网络交互形式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

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位学生生成的学习过程都能进行及时评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网络多元评价组的建立恰恰抓住教学中这个新的效能增长点,充分发挥评价的主体互动,评价的内容多元,评价的形式多样,评价的过程动态。既有来自教师典范性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学生间的互评、组间互评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质量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种评价本身又成为教师可利用的资源。

3.利用网络拓展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拓展旨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网络的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恰恰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為支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造提供了可能,使课外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成为共存与互补关系。教师发布一个任务后,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信息提取、组织表达、信息发布等步骤创造一个共享资源,这种资源也许是不完善的,但这个资源同时又成为同伴学习、评价的“把子”,在学生互动中趋于完善。部分学生任务回馈资源已经具备了“微课”的特点,因此打破了“微课”仅来自教师端的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创建了“学生网络研究共同体”。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网络与课堂联动促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研究”课题组

猜你喜欢

素养资源评价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