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教学视域中的校本教研设计与行动
2018-06-08周新建俞英
周新建 俞英
校本教研的背景
1.精准教学:教改的呼唤
我校是一所新学校,教师和学生生源基础较好,根据校内师生的调查发现,教学上存在着“先教后练”“以教定学”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根据经验来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课后作业批改机械、分析粗糙、不够精准,总体效率有提升的空间。从学生学习来看,学习缺乏预习、接受式学习占主导、课堂思维固化、学习方法缺乏支撑。由此,学校需要借助教学改革来提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的效率。
2016年底和2017年初发布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均指出:教育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评价、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师教育的全面融合,实现基于技术的教育教学创新和基于数据的精准管理,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
由此,我们于学校创建之初就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课堂改革。精准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解决三大教学刚性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低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符合新课程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准教学还能对新高考背景下的科学精准选课、科学记录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和高校的录取提供数据。
2.校本教研:现实的需要
任何一场改革的完成,不仅是理念的更新,更需要在实践层面做深入的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怎么在学校得以推广,怎么让每一位教师用好平台、挖掘出大数据的潜力,对我校教师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学校教学改革若要成功,首先教师必须接受培训和过程性研究。
传统的校本教研较多地是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元独立开展学科教学的研究,主要落脚点在教学进度的统一、考试范围的框定和上级任务的下达三个层面,而以学校层面统一开展的、融合了共性和学科个性的系列性教研活动的设计相对较少。而研究表明,学校特色发展和协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就是基于学校顶层设计的教研制度的设计和活动开发。因此,如何基于我校教学改革现实来设计校本教研,显得颇为必要。
校本教研的设计与实施
1.设计依据
评价校本教研的成效,一看目标是否突出主题、面向全体。我校快速进入到“浙江省精准教学实验项目学校”行列,研究精准教学的校本化实施是现阶段校本教研的核心内容;另外,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特殊,10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占比超过了50%,如何让青年教师得到快速的发展,是校本教研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二看形式和内容上是否根据核心内容和发展主题,呈现系列化和多样化。我们通过外来专家通识培训、名优教师课堂垂范、青年教师沙龙探讨和课例磨炼、优秀青年教师展示等方式,设计了系列活动,教学的理念认识、方法摸索和对新教学模式中问题的研究,交融其中。三看教师个体是否得到全面彻底的发展。校本教研的落脚点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每一位教师在交互性活动中,基于自身水平和可上升的空间,得到了阶段性的发展。
整个以“精准教学”为主题驱动的校本教研,包含三个层面,即以理念和技术使用培训为先导的通识培训,以行动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达成的追踪和以结果为导向的精品课例呈现,由此形成了一个研修闭环。
2.第一阶段:通识培训
我们借助技术团队做了与“精准教学”设备相关的培训,从教的角度开展了理念和技术使用培训,包括同屏、互动、可视化点评、微课制作、资源编辑和修改、数据扫描等;了解如何解读和应用平台大数据,了解如何借助技术力量来测量相关内容;如何通过校级报告、班级报告和学科学情等评价数据来诊断学生学习水平的结果;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调整教学重难点、开展课外辅导等。通识培训之后,我们还开展技术蹲点指导,及时解答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操作上的疑问。
3.第二阶段:活动拉练
第一环节是课堂引荐,名师课例示范。由校内生物、数学和政治三位学科教师通过对长三角相关先行学校的学习和考察,结合自身学科开出符合“精准教学”实质的课例,然后在全校范围内作示范展示。
第二环节是沙龙探讨,名师课例解析。由示范名师分享课例设计的前后,做“数据驱动下备课模式的课例研究”的主题研讨,青年教师就此提出各自困惑和问题,如提出了“是不是每门课都适合使用翻转教学”“如何收集合适的微课视频资料”“如何使微课反馈后的知识点讲解与课本知识逻辑之间达到平衡”“如何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探讨和指向考试的教学之间达到平衡”等疑问。
第三环节是“三位一体”,青年教师课堂初探。一是通过“学达园青年教师联盟”开展沙龙做课前说课、名师作点评,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如何优化前导学案的设计”“不同课型使用不同技术的策略”等;二是教师个人优化后的“精准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开展示课;三是备课组(教研组)组内研讨,继续深化主题,形成学科“精准教学”课堂范式。
4.第三阶段:精品展示
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铺垫,该阶段的任务就是重点就部分优秀青年教师的课堂做校内研磨和研讨,然后在省市级活动中做展示。如在“浙江省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中做“送教活动”及成果展示,展示了智慧教学的阶段性成果,在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方面做出了最新的探索。我们还开展了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线下主题研讨活动,实践“精准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翻转,这样的智慧课堂,是真正构建起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生生实时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實现了课前以学定教、优化教学方案设计,课中信息展示更人性化、立体化,课后答疑和布置作业更加高效的教改目的。
在这三个步调一致的全校性的“精准教学”主题研修中我们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领域专著,开展了“定时、定点、定主题”的备课组活动和“知行杯”精准课堂教学比武大赛,这些都为主题教研的开展和深入提供了脚手架和落脚点。
总结
1.开展“真问题”教研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学校、教师直面的实际问题,是基于学校实际条件的教学研究,其目的在于从学校内部推进教育改革,为学校确立新的改革与发展目标,使学校里所有的人都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我校现阶段的教学改革重点是落实省教育厅教研室提出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要求,以有效教学为目标,通过“精准教学”课堂研究项目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这个“人人参与、事事明确”的教研主题中,教师们在不断地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实现教学行为的变革。
2.开展“过程性”教研
校本教研的真正内涵是基于教育实践的行动研究,是要解决教师实践智慧问题的行动研究。对系列教研的连环设计,让活动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和“连贯性”是教研设计的难点。同时让每一位教师在过程中“互助合作共成长”,让新老教师的发展成为合力,是设计的重点。拥有同伴关系的教师对于自身的发展和教学行为转变的态度更为积极,更容易习得新的行为,也能更合适地将这些行为应用于教学实践。拥有并善于利用同伴互助关系的教师,通过与同伴共同规划教学并且共同反思与分享教学经验,能更加频繁地练习并恰当地应用这些技能和策略,能更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除通过引领示范外,更应当注意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少数名师的案例示范,对全校教师的发展起定向引领作用。在教研过程中,个人的见解与群体对话带给同伴多少思考和借鉴,应当成为常规教研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说对教研的评价应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结论。
3.开展“文化性”教研
以往校本教研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课堂教学和教师教育行为规范上,而事实上,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是引领学校文化发展,提高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通过培育新的学校文化,提高学校教育主体的凝聚力、创新力,形成特色学校文化,是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每位教师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彼此坦率地相互沟通,抛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学校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作者單位:浙江绍兴市阳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