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碎造星路
2018-06-07于海军
于海军
在功利心和投机心理驱使下,“成名”成了一些家长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此产生,有人投其所好,孩子备受折腾。
自古以来,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愿,然而,近年来在功利心和投机心理驱使下,“成名”成了一些家长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此产生,有人投其所好,孩子备受折腾。
选秀
女儿出生后,吴琴就辞去了图书编辑的工作,全部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从小在南京长大的她,总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些潜能没开发出来,这种想法在怀孕后被顺理成章地转移了。吴琴认为,孩子就是她的未来,是她梦想的延续。
“女儿出生几个月的时候,我就发现她对音乐的感知力很强,那种能力是要有一定天赋的,她在这方面更像我。”吴琴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吴琴一直认为女儿有别于其他孩子,不仅仅是出生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有着较高学历,在吴琴看来,女儿有艺术天赋,这是女儿带给她的最大优越感。
在吴琴看来,一个有文化、有内涵,还要有点“明星范儿”的名字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孩子,为她做什么都舍得,当初为了给她取名,我们参考了好多人的意见,取这个名字就花了两万多块钱。”
从2015年开始,带女儿参加选秀比赛成了吴琴最主要的“工作”。“我在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和童星经纪公司都有朋友,他们经常会组织一些选秀比赛,女儿有这么好的条件,往舞台上一站就是个小明星。”吴琴说,借助自己良好的人脉资源,2015年一年里她就带着女儿参加了6场选秀节目。
“参加的大多是市级电视台组织的比赛,她才4岁,第一次上台一点都不怯场,这也给了我很大自信,全力为她提供各种展示自我的机会。”吴琴说,小地方组织的选秀比赛,避免不了暗箱操作,微信投票确定结果多数都不公平。
吴琴坦言,自己也曾为女儿刷过票,“论实力,同龄孩子中我女儿绝对是前三名,但在微信投票时,我们的票数只有1000多,其他几个孩子的票数都是五六千,甚至还有几个过万。这让人很怀疑,但为了不落在别人后面,我们就找人刷票,1000块钱给我们增加了1万多票,最终只拿了第二名。”吴琴说,后来多数家长都在刷票,整个比赛参评机制单一,毫无公平可言。
此后一年里,吴琴就很少带女儿参加这类选秀了,她把这种选秀称为“低端秀”。2016年6月,吴琴带女儿参加了一场在北京举行的童星选秀,这场比赛得到了多家优质媒体的支持,是一场全国范围的“童星秀”,也是她带女儿参加的规格最高的一场选秀。
经过层层选拔,女儿最终未能进入决赛,这让吴琴很失望,“女儿有点失误,可能是当时太紧张了,把我们教给她的台词说错了。她太小,又不知道现场发挥。”吴琴说,进入决赛的小童星都有机会签约成为小演员、小主持和小模特,有机会参与杂志及影视剧拍摄,甚至参与大牌媒体知名栏目录制。
星探
去年9月,家住北京丰台的林英子遇到了一位“星探”。当天下班后,林英子和往常一样接女儿回家,快到小区时一位穿着前卫的男士上前搭讪,自称是某公益宣传片编导,感觉林英子的女儿很有童星范儿,如有意向可到其公司报名。
这让林英子有些不知所措。“凭感觉,对方不像坏人,他夸奖孩子有气质,说实话我很高兴。也有一些担忧,没准是培训机构借机赚钱。”林英子有些犹豫不决,说可以交换名片,过后联系。
林英子说,之所以当时没有拒绝对方,是因为女儿在场,如果没有征求女儿的意见,当面拒绝,那样对女儿不够尊重。
到家后,她问女儿想不想在电视上“露脸儿”,女儿点头同意,林英子想着孩子能上电视,心里还是有些激动,第二天就联系了这位编导。见面后,对方表示她的女儿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如果想在试镜中脱颖而出,还需要进行专业指导。
看着女儿好奇的眼神,林英子表示可以接受。编导告诉她,专业指導费用不便宜,需要3000元。林英子认为,如果女儿能顺利通过,这点钱也值了。
经过几节课的指导,编导给林英子的女儿拍了一些照片,让她们回家等结果。过了一个星期,林英子再给编导打电话,提示是空号,她此时才觉察到,所谓的编导是个骗子。
家住沈阳的王志航也有过类似经历。“孩子参加了一次幼儿园组织的小歌手比赛,比赛过后不久,就有演艺公司的人联系我们,说可以让孩子参加电影拍摄。这是好事,当时我就答应了。”王志航觉得,孩子是在微信投票过程中被“星探”发现的。
试镜后,工作人员告诉王志航,孩子很有潜力,但缺乏镜头感,表情有些僵硬,不过只要稍加指导,一定是个“好苗子”,这让王志航喜出望外。
工作人员告诉他,在电影开拍前报一个培训班,一定会见效,于是王志航在工作人员建议下交了6000元培训费。一个星期过后,工作人员带着摄影设备和道具,在公园里为王志航的孩子拍了5分钟左右的视频,告诉他们回去等通知。过了一个月,王志航致电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复是孩子未被剧组选中,但视频有可能用于某企业的内部宣传片。
王志航觉得上了当,但也没有办法,“钱交给了培训机构,和所谓的工作人员没有直接关系,当初人家也没保证一定要被剧组选中,就当花钱买教训了。”。
社交
每年临近寒暑假,各种兴趣班门口都可以看到家长们摩拳擦掌“抢位”的身影。事实上,如今兴趣班不仅成为孩子们的“标配”,在许多家长眼中,兴趣班还是“儿童社交”的一种方式。
“每家的孩子都报班,而且不止一个,自己的孩子差什么?所以跟着报了名。”华晓北在西安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工作再忙她也要带孩子上兴趣班,她说报班的目的不是真的学什么技能,更多的是和小伙伴们在一起。这一点很重要,用她的话说就是“不掉队”。
华晓北的儿子刚上小学,报的兴趣班有油画、钢琴、街舞、围棋,加上在培训机构上的多个科目,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都排满了。
在她看来,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都会同步发展,不然就会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最近,她打算再给孩子报一个社交礼仪班。
与华晓北一样,天津的秦峦也持同样的观点。秦峦每次观看大型活动和演出,总要带上自己的孩子,“有一些大型演出、晚会,包括有些饭局,我会带上孩子。一是让他见见世面,另外也培养社交能力,这一点不是培训班、兴趣班能学得到的。”秦峦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秦峦最得意的是,在朋友组织的一场宴会上,孩子见到了自己的偶像,签名、合影,一起吃饭,孩子还在偶像面前表演了才艺,这让秦峦和孩子很骄傲。她坦言,经过这几年的历练,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大方得体,无论是与成人交流,还是和同龄人相处,都能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秦峦说,朋友的儿子才8岁,经常和演艺界的明星同台演出,经常能在一些影视剧里看到这个“小明星”,这样的孩子将来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对此,秦峦有些遗憾,“我的孩子从小声乐条件就很好,可能是能力一直没有激发出来,参加过几次童歌比赛,效果不是很理想,学钢琴也有些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