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研究
2018-06-07黄娟
黄娟
[摘 要]本文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的视角提出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点,对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进行分析。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阐述该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规模和培养目标,剖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和学分设置、专业定位和设置、能力要求和素养,把“财经”特色和国土资源人才发展相结合,共同推进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借鉴当前广西特有的发展势头营造良好的特色氛围,并根据国家创新发展人才素质培养要求,打造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8.102
[中图分类号]F3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8-0-02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概况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范畴中,首先,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张兆福通过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提出专业特色培养着力点;周启刚就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特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肖轶分析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效益和问题,提出建立财经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举措;以上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方向的典型代表。其次,在专业设立方面,各类高校有所偏向。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侧重经济学、管理学和房地产方向;技术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测绘基础技能培养和地学基础学科建设为主;综合性院校以土地利用与规划和土地经济科学为核心。其他相关高校则以地理学为依托,例如: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同时,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上,基地选择更贴合区域特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育,以区域校内外各单位为基地,在课程体系結构设计方面具有优势。野外实习以地域特点设置调查内容,结合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工作实质进行方向设定;整合区域政策和发展优势,改进校内的实践实验操作课程;依托项目打造学生创新发展的实践基地。
2 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国外的资源管理专业倾向于地学、水资源、海洋3个方向,国内则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能源和土地。国外较少会出现土地资源管理这个专业,经常会出现城市经济学、建筑、城市规划之类的学科。同时,国外土地体系和制度有别于中国,对该专业基本以交叉学科的形式开设。国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将近60年,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近年来,新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二级学科建设点以财经类院校为主。专业特点根据研究性质,划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管理研究、技术性研究三个方向。各院校根据依托的教育背景和历史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提出了不同的专业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方法,全国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2017年,国土资厅函[2017]1839号文件提出: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精神,加快培养土地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推动土地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渐成规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形成体系,形成了专家指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大局面。
3 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规模和培养目标
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立于2012年,4年全日制本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3人。拥有MapGIS、ArcGIS、ENVI、CAD等软件教学实验室,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先进测绘仪器仪器室,发展至今已初见规模和特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根据高等教育育人宗旨和素养培育要求,结合广西财经学院复合型人才教育方针,提出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学等基本理论,掌握测绘、规划、管理等技能,能解决土地研究中的常规问题和从事相关的行政、技术工作。结合社会对土地行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努力做到“全局完善、师生参与、与时俱进”的多措并举。同时,积极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能力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实力共抓的人才目标。
4 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建设
4.1 课程和学分设置
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理论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其中,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专业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辅助专业基础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用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实践课程划分为课程实践(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性实训)、集中性实践(基本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两个模块。其中,课程实践是相关理论课程的配套课程,基础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以及成果展现能力。专业实验和综合性实训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进行设置;而集中性实践主要针对社会调查和实习、毕业论文撰写而开设的。课程和学分设置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课程模式上,以人才为点,以课程为线,以综合素质提升为面,形成“点-线-面”的有效机制,实现循序渐进协同育人的课程模式。②课程学年分配上,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基础素养,同时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在学生具备一定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补充其相关专业知识。③学分比例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为3∶1,其中,专业理论课程占理论课程的57%,专业实践课程占实践课程的67%,课程的设置很好地契合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设定要求。
4.2 专业定位和设置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2012年开设以来,主要依托“财经”院校的特色,其定位设置偏向土地经济。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开设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开设有不动产估价、土地行政管理、地籍管理等课程;专业限选的课程有财务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进行土地估价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学科结构的改进和完善,在塑造“财经”特色的前提下,对土地规划和生态整治进行细化,开设土地规划学、土地生态学、土地整理与开发等课程。2016年国土资源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为:重点在土地调查、评价规划、土地产权及整治等方面多元化培养人才,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育人机制。2017年国土资源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土地资源着力在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方面培养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确权登记、评价规划、整治修复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今土地资源人才发展报告都将土地研究的着力点放在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土地确权及整治方面,基本说明了国家在对土地完成资源调查的前提下,更强调了对土地规划和土地生态修复的重视。为了更好地融合“财经”特色,顺应时代发展,广西财经学院在保持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调整和增加专业选修课程以满足对学生土地规划和生态整治方面相关知识的需求。在紧跟国土资源人才发展步伐的同时,广西财经学院结合专业发展的规划,形成兼具“财经”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有效培养机制,构建了开放灵活的协同育人模式。
4.3 能力和素养要求
依据高等教育能力培养的准则,秉承“明德、弘毅、和谐、日新”的大学精神,推动广西财经学院“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素养成为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重要的“特色”环节。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矩阵,从职业发展、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来核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范畴,从社会责任、身心素质、职业素养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同时,在社会应用型复合人才被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成为了高校教育面临的一项挑战。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积极顺应社会趋势,整合校企合作资源,先后建立了广西土地整理中心、广西土地学会、广西海洋研究院等6个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把师生和相关单位联系起来,把国家对国土资源人才发展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育人机制落到实处。
5 对策与建议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广西财经学院在保持专业原生动力的“特色”规划上,增加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有利于专业的蓬勃发展;结合广西发展的实际,明确目标和方向,结合政策优势,为国土资源发展输送可用之才。笔者现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发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5.1 营造特色环境
结合广西特殊的沿海区位优势,把海洋国土资源调查、确权、管理、区划和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和方法用于人才培养,提升国土资源人才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能力。同时,围绕财经“特色”优势和改革风向标,紧扣政策大方向和发展路线方针,增加同高水平大学座谈和多元学术交流的机会,引进高新技术和国土资源人才,提升师资底蕴和科技力量;优化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团队合理稳定发展。
5.2 以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一是运用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带动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发挥“以赛代练”的特色育人模式。鼓励学生从国土资源专业角度解析当前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创新创业类竞赛和“挑战杯”竞赛中,采用“指导老师+小组”模式,拓展专业学习途径和审视问题的广度、深度。二是借助创新团队的力量构建协同创新创业公司,以高职称教师为先导,协同专业教师团队为负责人,为学生打造解决专业问题的创新研究环境。三是以学校为立足点打造专业特色活动,充分利用学生业余活动时间,营造专业学习良好氛围,组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开展“3S”技能比赛、土地征文比赛等具有意义的竞赛,让学生在同辈交流和友好学习的环境下成长成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兆福.新形势下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培育探讨[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12(5).
[2]周啟刚,陈丹,马泽忠,等.财经类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特色培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32).
[3]肖轶,尹珂.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思考——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6(7).
[4]安海忠,仲冰,傅雷,等.国内外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研究方向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1(2).
[5]梁明哲.2017年国土资源人才发展报告解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