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2018-06-07
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孔炜教授研究团队开展同型半胱氨酸直接结合并激活血管紧张素2受体1从而加重血管损伤的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通讯》。该研究从临床问题出发,揭示高同型半胱氨酸作为新的危险因素,促发腹主动脉瘤新机制,即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AT1)新的配体,以不依赖于血管紧张素Ⅱ(AngII)作用,激活AT1受体,从而加重血管损害。腹主动脉瘤是与高血压相关的高度致死心血管疾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为蛋氨酸代谢中间产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Hcy和Ang II诱导AT1受体的构象变化
同型半胱氨酸直接结合AT1受体激活下游Gq及β-arrestin 2信号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诱导宿主细胞死亡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齐晓朋课题组研究I型干扰素信号途径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诱导宿主细胞死亡调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发表于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内主要流行病原菌,对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性和致病性极强。鲍曼不动杆菌能引起肺炎、尿路感染、血行性感染,也是引起烧伤感染的主要病原。鲍曼不动杆菌在全球范围内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及粘菌素类在内的多种抗生素具有广谱耐药性,对其针对性治疗日益困难。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通过TRIF依赖的信号通路诱发I型干扰素的产生。
中国人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遗传图谱
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刘宝国课题组合作,收集了355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绘制了中国人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遗传图谱,研究论文发表于The Journal of Pathology。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内分泌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上升了3倍。目前,国际上大规模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已经鉴定出多个甲状腺乳头状癌驱动变异,但研究对象主要是西方人群。由于癌症的驱动遗传变异具有地域和人群的特异性,故而研究中国人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遗传学极为重要。
新型革兰氏阳性菌药物外排泵
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丛照、陈宇星课题组,解析了肺炎链球菌中一种新型ABC转运蛋白(Spr0693和Spr0694-0695)的原子分辨率结构,揭示了革兰氏阳性菌抗药的一种新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通讯》。药物外排泵是细菌抵御外界有毒物质的主要方式,而ABC转运蛋白是药物外排泵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依靠ATP水解的能量将这些有毒物质排出。在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中已发现一种ABC类型的药物外排泵MacAB-TolC,可将抗生素从胞内依次跨过内膜、周质腔、外膜转运到细菌外。该研究工作发现了一类全新的革兰氏阳性菌ABC转运蛋白的组织形式。
NLRP3炎症小体调控进展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强教授、孙洋教授研究团队开展磷酸酶SHP2通过与ANT1互作维持线粒体稳态从而负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研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通讯》。NLRP3炎症小体作为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免疫反应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过度活化可导致多种人类重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炎症性肠病、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的发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可在NLRP3激活剂ATP、尿酸盐结晶以及尼日利亚菌素等刺激下,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线粒体DNA以及活性氧的释放、下调由此引发的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活化。
SHP2基因敲除小鼠巨噬细胞识别研究
SHP2维持线粒体稳态、精细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机制示意图。
应激性心脏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张幼怡研究员团队开展白介素18剪切活化启动b-肾上腺素受体过度激活所致心脏炎症及纤维化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围绕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所致心脏损伤机制开展研究,从临床问题出发,分析在急性b-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后,心脏炎症因子表达和心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急性b-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后,心肌细胞特异的炎性小体快速活化,引起IL-18剪切激活,后者是促发心脏细胞因子瀑布反应和巨噬细胞浸润,并导致心肌损伤和功能减低的关键因子。交感过度激活的急性胸痛患者也伴随着外周血IL-18水平的升高。
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在新生个体免疫稳态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周洁教授和Dmitry Gabrilovich教授团队合作,揭示了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在新生个体免疫稳态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医学》。MDSCs是一类非成熟的髓系细胞,具有广谱的免疫抑制功能。目前普遍认为,MDSC的扩增主要存在于肿瘤,感染等病理状态,通过抑制免疫应答,诱导机体对肿瘤或病原体的免疫耐受,促进肿瘤或感染性疾病的进展;而在正常健康机体中,MDSC被认为不存在或水平极低。该项研究发现了MDSC在新生儿期的重要生理性免疫调节作用。
成纤维细胞亚群调控肿瘤干细胞新机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苏士成团队运用细胞膜蛋白CD10和GPR77为化疗耐受相关的成纤维细胞亚群贴上“身份标签”,发现了一种新型表达CD10+与GPR77+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此种成纤维细胞可显著促进乳腺癌与肺癌病人对化疗的耐药性,并为肿瘤干细胞的干性维持提供了环境,研究论文发表于《细胞》。既往研究提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该研究采用术前化疗作为研究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临床模型,通过临床标本高通量筛选发现的膜蛋白鉴定成纤维细胞亚群,阐述了补体分子对炎症转录因子转录后修饰的调控作用,为靶向肿瘤干细胞微环境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