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手段的科技管理风险防控体系研究
2018-06-06张泽李宇博
张泽 李宇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之下,天津市科委提出进一步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水平。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我们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相结合,研究基于信息化手段的风险查找、控制和预防机制,为科技管理风险防控开展提供研究基础。
一、我市科技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二十一世纪初,我市科技管理部门开始着力打造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目前已形成由天津科委门户网站、科服网两个门户网站与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天津市科技统计调查与监测服务平台、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库、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系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专家注册管理系统等六个业务系统构成的全市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在线受理内容涵盖科技项目、科技企业、科技专家、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产品、科技人才、科技政策等范畴,在线受理范围覆盖高新技术、生物医药、农村科技、社会发展、基础研究、创新体系、科技成果等业务归口部门,在“找项目、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方面实现“用户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十二五”期间,利用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全市共新增科技计划项目9149项,比“十一五”期间立项数量翻了一番;共有4165个单位参与了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市财政经费投入3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市财政经费投入的1.8倍。全市科技计划项目参与人员总计约4.8万人次。全市共有2508个计划项目结题,结题项目共计发表论文12074篇,申请专利4788件,结题项目共计获得各类科技奖励427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4项。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有有效地推动了我市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数据来源:“‘十二五天津市科技计划执行成效分析”)。
二、天津市科技管理工作在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有效提高了科技管理工作效率,探索出一系列依托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方式方法。获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些许不足。
(一)科技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各部门、各单位不均衡
目前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与统一标准,各业务部门、各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数据标准、技术架构、业务规范、交换流程等技术方面和设施建设、系统开发、网络规划、使用规程等管理方面的指导意见,呈现出各部门、各单位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二)科技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现代政务治理水平的新任务新要求不适应
目前科技管理部门在风险识别、绩效考核、过程管理、廉政教育等政务治理方面仍存在可通过信息化方式提升的空间。风险防控工作更多依靠线下方式进行,在風险考量客观性与处理时间及时性等方面稍显不足。
三、采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科技管理风险防控体系
科技管理风险防控就是在科技管理过程中,通过开展对目标风险的识别评估,并采取相应处理方法、完善监督措施,有效降低风险,形成科技管理风险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结合实际情况,科技管理信息化风险防控体系可以包含信息化制约、信息化监督、信息化保障以及信息化决策辅助四方面。
(一)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深化信息化制约机制
风险防控信息化制约机制以业务职能为基础,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达到固化制度、过程监督、全面留痕、非人工干预等目的,提升科技管理风险防控能力,杜绝科技管理和科技监督“两张皮”现象,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根据国家关于政府在线办事和信息公开的要求,尽可能将相对独立的线下运转的工作方式转变为相对公开的线上运转的工作方式。同时,全面梳理科技管理各业务系统的表单、流程,对不合理的流程改造,对不充分的内容完善,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将各项制度、流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到业务系统中,实现风险防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矫正执行上的人为偏差,让信息公开透明。根据工作职能要求,对各项科技管理业务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工作周期督办,严肃办理进度,避免工作疏漏,一定程度杜绝对科技管理对象人为设置障碍现象出现。查找存在人工干预可能性的风险点,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机器操作、客观操作,减少个别利益寻租者向专家和项目申报人寻租的机会,从流程上杜绝风险。例如在项目评审中,系统自动抽选专家、挑选场地时间,并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通知;屏蔽敏感信息,专家与项目互不知情,完全根据实际技术水平评价。酌情增加评审现场远程监督功能,监督人员通过视频方式对项目评审执行监督。
(二)以畅通渠道为主旨,完善信息化监督机制
风险防控信息化监督机制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纵横两条监督主线,拓展互联网+方式,实现自我监督与群众监督相融合。
纵向打通数据卡口,实现“科技部-市科委-区科委”的三级业务数据流程,将业务数据与科技部等业务指导部门联动,接受各级工作指导部门的业务监督。横向将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纳入到业务系统的用户范围内,通过平台行使他们的监管职能。开展“互联网+风险防控”,利用微信、头条等移动app畅通民意,营造科技政民互动平台,通过咨询建议、举报投诉等手段,打造便民通畅的科技管理风险监督阵地。完善科技舆情监测系统,对我市乃至全国科技领域信息全覆盖收集,及时准确收集分析科技人员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分析我市人民对于科技规划发展的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舆论事件,增强对社情民意的追踪与把控是科技管理部门正确决策、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的工作依据,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工作基础。
(三)以安全合规为基础,构筑信息化保障机制
传统科技管理工作经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业务在线受理、在线流转、在线审批等功能,这些信息化处理环节都意味着不同的公权在业务系统中出现与使用。为收紧权限、落实责任,更要从系统层面强化授权与访问控制机制,将每个使用者的操作权限与该角色赋予的公权严格匹配,完善权限管理。各类操作痕迹都以日志的形式全面保留,其中关键信息、敏感信息做到过程信息同步留存,风险出现时可依据数据进行追溯,将责任落实到操作个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压缩暗箱操作的空间。
同时还要注意数据安全,防止关键业务数据丢失、泄露、被篡改。完善机房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信息保护机制,明确系统管理人员职责,强化硬件设备管理。专人专管,加强网络接入管理,建立信息设备管理台帐,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强化软件系统管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提高使用人员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与责任意识,建立数据泄露责任追究制度。
(四)以新技术为依托,摸索信息化辅助决策机制
政务决策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遵循客观依据、有理论数据支撑,可以借助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电子政务辅助决策,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开展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对科技活动过程中申报人员、承担人员、评审评估咨询专家、申报单位、承担单位、相关项目管理服务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主体的失信行为进行记录、分析、评估,对失信人员、机构采取限制措施,构筑诚实守信的科研创新环境氛围。开展科技大数据分析,利用多年沉淀的科技管理数据,采用前沿信息化处理手段,实现对科技管理数据的多维度可视化处理,对科技活动主体在科研过程中的经费、人员、专利、论文、成果等数据进行分析,开展企业画像、创新能力评价等大数据分析工作,为科技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结束语
为更好地推进创新工作,各级政府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同时更要注意科技活动中的风险防控,依托信息化技术,创建业务全覆盖、流程全监控的风险防控体系,实现信息化制约、信息化监督、信息化保障,将有效提高风险防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