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肺纳肾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治疗中的应用
2018-06-06罗德周
罗德周
【摘要】目的:探究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行补肺纳肾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为参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针对研究组在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补肺纳肾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指标,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心率指标、呼吸频率指标,以及PaO2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指标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治疗前,研究组心率指标、呼吸频率指标,以及PaO2指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统计学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心率指标和呼吸频率指标低于参照组,研究组的PaO2指标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实施补肺纳肾汤治疗,能够获取较好临床结果,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补肺纳肾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治疗效果;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3-03-192-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本身是一种在中老年患者群体中具备集中高发特征的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类型,与肺气肿和肺心病密切相关。随着全球环境恶化和在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历史发展趋势不断深入的现实背景之下,其临床报告发病率测算水平,在过去若干年间,正在切实展现出程度极其显著且鲜明的逐渐提升趋势,给我国民众的基础性生存质量状态,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1]。药物治疗方法是西医临床实践过程中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展开治疗处置的基本方法,该种方法尽管能够支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取显著改善缓解,但却无法控制和阻止患者肺脏器官基础生理功能的进行性下降变化趋势[2]。本次研究以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为其实施了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纳肾汤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2年4月-2017年6月作为研究背景,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参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介于56-90岁,平均(72.22±17.14)岁,研究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介于56-88岁,平均(71.74±16.8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临床治疗处置方法为参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其具体内容包含如下项目:(1)机械通气治疗;(2)营养支持治疗;(3)解痉平喘治疗;(4)抗感染治疗。
针对研究组在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补肺纳肾汤治疗,其中补肺纳肾汤的中药方剂组成为:党参片20g,清半夏10g,陈皮10g,黄芪30g。五味子15g,茯苓15g,熟地黄15g,紫菀15g、白术15g,桑白皮15g、甘草6g。患者的每日给药剂量为1剂,服药方式为水煎服,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分别服用。
1.3临床评价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指标,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心率指标、呼吸频率指标,以及PaO2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针对计数资料(n,%)行卡方检验。针对计量资料(x±s)行t检验。在P<0.05条件下,证实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别。
2结果
2.1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指标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指标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详情参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指标、呼吸频率指标以及PaO2指标比较治疗前,研究组心率指标、呼吸频率指标,以及PaO2指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统计学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心率指标和呼吸频率指标低于参照组,研究组的PaO2指标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详情参见表2: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临床病情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形成和展现出较为显著且典型肺部气流受限病理特征,且在患者临床病程的急性发作期,通常会引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且剧烈的肺脏基础生理功能损伤症状,且患者呼吸生理过程发生的气流受限病理现象具备不完全可逆的临床特点,需要临床医师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其展开针对性的治疗干预[3-4]。
中医方剂口服方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引入运用,对于支持和保障患者肺脏器官功能恶化过程获取到有效控制,具备不容忽视的支持和保障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具有提高巨噬细胞数量和吞噬能力,有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作用,黄芪能显著提高肌体非特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五味子有兴奋呼吸、镇咳祛痰作用,熟地有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及抗炎作用,法夏、紫苑均具有镇咳祛痰作用。
在西医临床基本理念的研究和运用过程中,通常倾向于选取和运用具备抗感染功能,以及具备促进排痰功能的药物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展开临治疗干预处置过程,但是也有基础性药理学调查研究报告分析数据显示,上述两类药物在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展开治疗干预过程中,通常较难顺利获取到最佳预期效果。而遵照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理念,通常倾向于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划归为“气虚痰瘀之症”的病理类型。划归为“水肿”、“痰饮”,以及“肺胀”的中医病理学研究范畴,需要以标本兼治的手段为患者展开具体的临床干预处置过程,并研究和运用类型恰当的药物门类。
本文以分组对比的研究方法,直观揭示了补肺纳肾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处置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该种方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推广运用,对于优化改善我国中医内科临床医学事业的历史发展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支持作用。
结语:
针对呼吸内科接诊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在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部分纳肾汤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优化患者的各项基础生理指标,为患者自身综合性生存质量的不断改善优化构筑支持条件。
参考文献
[1]齐欣.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肺功能及炎性介质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07):994-995.
[2]邓敦莹.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7,7(05):62-64+77.
[3]吳俊青,袁光跃,伍坤.三拗瓜蒌薤白半夏合方联合西药内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7,23(12):117-119.
[4]董泉珍:《中医临床备要》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