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都做了些什么?
2018-06-06郑渝川
郑渝川
欧洲游客发现,广州的花市和花圃展示的花卉和其他植物,与欧洲的品种以及欧洲人在美洲新大陆所发现的品种有很大不同。广州地方官府还会允许欧洲人到花市庆祝春节,这也为广州当地的春节增加了一分中外文化融合的元素。
当然,当时的广州地方官府和广州居民都没有意识到,花市正在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其意义绝不在于商品贸易之下。美国汉学家范发迪在其所著的这本书中说,在18、19世纪,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博物学家在全球到处考察物种。这种考察有赖于英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以及海军力量的发达,其首要作用在于为达尔文等人发现进化规律创造了条件;并且,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得以变得密切,自然还不免成为了英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探路者。
欧洲博物学家在中国,具体来说是在中国广州所搜集的植物品种,对于欧洲人加深对于古代中国的认知具有帮助,在鸦片战争以前,因为博物学家为欧洲人带回了大量的中国植物,还将中国的园林文化复制到了欧洲,使得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的王室和贵族都建起了中式园林。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如果不是因为鸦片战争打破了欧洲人先前对于中国文明的想象和平等化审视,相信中国植物、中国园林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体系还将继续风靡欧洲。
英国博物学家的中国考察,从广州起步,可以说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清代广州的人口早就突破了百万,不仅长期成为清朝政府指定的唯一通商口岸,有着欧洲、北美、印度、西亚、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的货物和人员往来,而且广州本地就处于岭南热带地区,物种丰富。这使得广州成为了18-19世纪世界上重要的商品和物种交换枢纽,其重要意义并不逊色于欧洲的阿姆斯特丹、柏林、利物浦。
英国博物学家最初是希望获得中国的独特植物物种及园艺技术,因为中国植物在欧洲市场上价格高昂,中国园林在王室和贵族家庭十分走俏。虽然广州官方当时设置了土洋分隔的区域,但这并不是太大的麻烦,英国人可以雇佣广州本地人去其他花市买来想要的品种。范发迪写道,“不管是家养动物还是珍禽异兽,在广州的英国人通常都能利用这些现成的渠道获得”,中国的黑色扁脸猪也就是在这时传到了英国,为英国猪品种注入了新的贡献,促成了改良。至19世纪30年代,广州的狗、鹅、鸭、乌龟等常见动物都被带回到英国。
当然,输入英国最多的中国品种,还是花卉。英国人希望买到尽可能多的活株植物和种子。当时的广州居民并没有意识到本地动植物的物种独特性价值,所以很慷慨地帮助英国博物学家实现了这方面的愿望。
范发迪在书中详细考察了18-19世纪的外国人,尤其是博物学家与中国本土居民的交往。通过邀请本土画师为中国动植物制作图鉴,到英国人与中国人交流画法,然后促成了艺术交流,这种意外收获对于两个国家、两个大洲的文化交流都具有深远意义。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不仅开始在口岸有了治外特权,而且其特权地位事实性地扩展到了博物学家、旅行家能够踏足中国内陆各地。博物学家们很清楚地知道,帝国主义政策有助于他们进行博物考察。19世纪后期,英国在华的贸易、外交机构甚至英国人控制下的中国海关,都为博物学研究提供各种支持,甚至是直接的人力支援。不僅如此,英国商人、负有探测情报职责的间谍、教会组织,会派员与博物学家一道,深入中国内地,以履行各自的使命,有人是为了调查贸易路线、潜在的新市场和有利可图的出口商品,有人是为了绘制军事意义的地图,还有人是具体绘制将中国转为英国新教教区的地图。
此时的博物学家,就逐渐成为殖民者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