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文化的培养
2018-06-06赵凤娥
赵凤娥
关注课堂文化、发展课堂文化,是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取得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语文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文化,就要提升语文教学的教育境界。
一、品味文本
文本是情感的载体,沉寂的文字背后是一幅幅灿烂的文化篇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绝大部分篇章,无论是令人流连忘返的写景散文还是沁人心田的历史故事,无论是千古传颂的诗歌还是高山流水样的记叙文,都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这些文章不仅规范、优美,能为学生培养写作表达能力提供具体的参考范例,而且具有浓厚鲜明的人文色彩,对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等有着显著的影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就要求我们融入其中,细细地琢磨、品味:让我们铭记历史屈辱的《圆明园的毁灭》,描写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少年的《少年闰土》,讲述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标志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国大典》,令人乐而忘返的《黄山奇石》,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或是感动、激动,或是向往、反思。语文课,是诗意的课、是激情的课、是联想的课:既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也有一马平川式的倾诉,既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也有狂飙突进式的啸傲……
二、甘为人梯
语文教师,既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指导者,也是小学生认识语文过程、掌握语文方法的引导者,更是小学生激发语文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诱导者。《夜莺的歌声》是一篇传统课文,文本中“小夜莺”在危险中勇敢镇定,紧急中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为了能够让学生真切体验、感受出课文所描写的动人情景,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采用“情景——体验”的课堂教学策略创设出特定的情境,以此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甘为人梯,时时处处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铺路人,并不断地增加学生成长之路的宽度、长度和厚度,从而提升了学生文化品味。
三、共感共情
语文课本来是一门“情感味”很浓的课,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在与“人的真情”对话中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这个最重要的媒介,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和教师在对话中共同建设平等的课堂文化,变单向灌输为双向、多向交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教学《尊严》一课时,可采用激情导入的方法创设情境:“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风无情地逼迫着路上那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一个个面呈菜色、忍着饥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行进着……同学们,此时此刻,这群逃难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教师的语言描述与动画同步,声情并茂、令人心酸,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渲染了课堂气氛,结果学生小手如林,想一吐为快,学习愿望与学习体验达到了有机统一,建立了共感共情的课堂文化,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四、亦师亦友
教师既是施教者,也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施教者。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教学传播模式,教师就要主动地、有意识地放下“架子”,“委屈”自己,与学生在亦师亦友、平等对话的环境中共同建设平等的课堂文化。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体现了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故意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让学生对教师更加信任,从而产生更为积极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就将自己定位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和学生一起说绕口令,和学生一起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拉近自己与学生的教学距离,从而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也使得自己轻松自如地教。
“润物细无声”,教师扣人心弦的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演讲、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指导以及学生课堂游戏的精心组织等,都是课堂文化培养的有效方式。
語文课堂就是“语”和“文”的结合体,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工程,教师既要明白语文就是教学生好好读书、好好写字、好好说话和好好写作,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语言情景、实物情景、活动情景、多媒体情景等,从文化的层面去创设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底蕴的教学情景,从而引发学生深度的情感体验,寓教于乐,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园、乐园、家园。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