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空间尺度思想 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设计为例
2018-06-06蒋程程
□蒋程程
(浙江省永嘉中学,浙江永嘉 325100)
一、空间尺度思想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一)空间尺度思想的概念
地理学中的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包括空间尺度(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尺度(时间间隔长短)。尺度思想是通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地理思想[1]103。
(二)空间尺度思想的基本内容
空间尺度思想的基本内容[1]103-108如表1所示。
表1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三、渗透空间尺度思想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理论依据
(一)空间尺度思想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地理教育中的空间尺度思想具有四大教学价值:1.有利于建构地理知识结构;2.有利于提升地理学科能力;3.有利于培养地理思维方法;4.有利于形成地理意识[1]103-108。
(二)地理核心素养与空间尺度思想密切相关
表2为“新课标”对“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这两大核心素养的诠释。据表可知两个核心素养都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表2
(三)空间尺度思想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源泉和基础之一
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观念、学科精神等“隐性的内容”(学科的深层结构)……是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础[2]。显然,作为地理学思想要义之一的空间尺度思想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源泉和基础之一。
四、教材解读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这一章的编写意图是探讨如何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时空尺度区域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归纳区域的共性和个性,以此探究区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从这一节来说,基本教学要求是: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案例,理解荒漠化的危害、成因和对策。教材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教材选用我国西北和黄土高原的案例,有3个阅读材料和4个活动设计。
五、生情分析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掌握得较好。但是一旦空间尺度变化,如放大空间尺度分析我国各地荒漠化或缩小空间尺度分析西北宁夏平原荒漠化,学生就会照搬西北荒漠化的知识而出现错误。这表明:学生没有形成空间尺度思想,不会变换空间尺度分析荒漠化问题,没有具备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除了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应涉及其他空间尺度下的荒漠化分析。于是笔者确定,选取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荒漠化案例进行教学,分别是:全球尺度下的区域、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与河套平原。
七、教学设计
环节一:导入
阐述“空间尺度”和“荒漠化”的概念。这里没有选择刺激学生感官的荒漠化照片或视频导入新课,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概念——“空间尺度”。所以首先对学生阐述概念。理解概念才能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地荒漠化表现差异。
环节二:概念辨析
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有所差异,因此先给出三组图,分别对应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三种荒漠化的表现,让学生辨析这三种土地荒漠化的区别。
环节三:活动1
首先从全球尺度让学生了解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主要表现出的是沙漠化,并分析原因。
环节四:活动2
把视角从全球尺度缩小到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渗透空间尺度思想中的空间尺度划分思想。将从全球尺度分析出的沙漠化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推绎到我国西北地区,体现了空间尺度推绎思想。把视角从全球尺度缩小到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后,需要更多关注人文地理特征。渗透空间尺度思想中的尺度效应思想。给出我国西北地区的示意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表现、成因和治理措施。
环节五:活动3
把视角从我国西北地区再缩小到局部地区,去观察土地荒漠化。渗透空间尺度效应,并引导学生理解空间尺度推绎不能随意运用。给出西北地区河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素材,分析两个区域的荒漠化。
环节六:板书和总结
总结这节课,从不同空间尺度研究和探讨荒漠化,在荒漠化表现和自然地理特征相似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空间尺度推绎,但仍然要注意空间尺度效应。
八、教学片段
片段一:概念辨析
给出三组图,分别对应三种荒漠化的表现(图1是土地沙漠化,图2是土壤盐碱化,图3是水土流失),让学生辨析三种土地荒漠化的区别。
图1
图2
图3
【说明】每组图不仅表现出三种荒漠化的差异,而且还能表现出导致每种荒漠化的原因。
片段二:活动1
师:图4是世界土地荒漠化分布图,读图思考:从全球尺度去看,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主要表现出的是哪种荒漠化?
图4
生: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表现为沙漠化。
【说明】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得出。在这个问题上,引入下面的探究问题。
师: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为什么容易造成沙漠化(沙漠扩张)?
生1:沙漠广布。
生2:植被稀少。
师:沙漠扩张你会想起哪种自然灾害?
众生:沙尘暴。
师:那么沙尘暴的沙源和动力与干旱的气候有何关联?
生1:广布的沙漠提供沙源,稀少的植被难以防风固沙。风比较大,易发沙尘暴。
(教师总结,PPT呈现图5)
图5
师:那么这样的沙漠扩张会带来哪些危害?有哪些针对性措施?
生1:土地退化、农业减产。
生2:威胁人类活动和生存空间。
生3:植树造林。
【说明】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学生初步了解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危害与治理措施。
片段三:活动2
师: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也非常严重,是否也主要表现为沙漠化?
众生:是。
师:那么其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是否也类似于全球尺度下的沙漠化?
众生:是。
【说明】课堂承接过渡,缩小空间尺度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并将全球尺度下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推绎到我国西北地区。这样不仅渗透了空间尺度划分也渗透了空间尺度推绎。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过我国西北地区人口激增影响了农业生产,请问是否会对沙漠化产生影响?
众生:是。
师:那么,西北地区其他的人文地理特征,是否也会影响沙漠化?请将下列数码填入图中(图6为学生完成填写的图)。
图6
①人口激增;②能源以薪柴为主;③过度开垦放牧;④能源需求量增大;⑤过度开发地下水;⑥植被破坏;⑦粮食需求量增大;⑧生产方式落后;⑨水资源需求量增大;⑩人地矛盾突出。
师:那么针对这些人文地理特征,可以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生1:控制人口数量。
生2:移民。
生3:禁止开垦、放牧、樵采。
生4:合理用水。
生5:采用其他能源。
【说明】空间尺度缩小后,空间的异质性增强[4],会突出更多的细节。这里更多的细节就是这个空间尺度内的人文地理特征。从全球尺度去看,其他地方不一定具有这样的特征,这渗透了空间尺度效应。
片段四:课堂探究与讨论
师:空间尺度再缩小,是否仍然是沙漠化?图7为我国西北地区局部示意图,图中水浇农田与黄土高原旱地荒漠化的表现是什么?有哪些危害?有哪些原因?采取什么措施?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研究水浇农田,另一种研究黄土高原旱地。
图7
生1:水浇农田荒漠化表现为土壤盐碱化,其危害是农业减产,成因是蒸发量大,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采取的措施是滴灌和排水。
生2:黄土高原的旱地荒漠化表现为水土流失。其危害是农业减产,地形破碎,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成因是降水多且集中,地形起伏大,植被破坏。采取的措施是恢复植被。
【说明】把视角从我国西北地区再缩小到局部地区,再一次渗透空间尺度效应,同时又引导学生去理解不能随意进行空间尺度推绎。
片段五:板书和总结(见图8)
图8
【说明】板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逐步书写,逐渐渗透空间尺度思想,并最终体现了整节课渗透空间尺度思想的教学思路。
本课虽然是老课标下的老教材内容,但“荒漠化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充分体现出“新课标”要求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三大地理核心素养。学科本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之一,学科本质有外层的问题与概念、中层的方法与思想、内层的价值与精神[5]。本节课创新地运用空间尺度思想(中层)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荒漠化的表现、成因和防治措施(外层),并且最终引领学生走向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层)。
[1]张家辉,袁孝亭.地理教育中的尺度思想:基本内容与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8-69.
[3]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38.
[4]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2005(1):15.
[5]李松林.深度教学的四个实践着力点:兼论推进课堂教学纵深改革的实质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