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大熊猫”之家
——记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8-06-06海洋与渔业综合报道
■ 文|《海洋与渔业》综合报道
碧空万里,海水湛蓝。珠江口伶仃洋上,海燕悠然翱翔,阳光照得海面波光粼粼,不远处,那些可爱的中华白海豚三五成群在海面跳跃、追逐、嬉戏……这是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常可以看到的景象。
中华白海豚作为珍稀海洋哺乳类动物,有“海上大熊猫”、“海上国宝”的美誉,其进化史、生活史、生理和生态特征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中国,珠江口伶仃洋是中华白海豚活动最密集的区域,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在该海域内发现的中华白海豚仅有2133头。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白海豚保护区”)位于珠江口水域内伶仃岛至牛头岛之间,面积约460平方公里。1999年10月由广东省政府批准建立,2003年 6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不但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为干扰,在挽救濒危中华白海豚种群的同时,也保护了珠江口水域自然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修复了海洋生态系统,增殖了渔业资源,保障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规格建设白海豚保护基地
白海豚保护区成立之后,白海豚保护基地也随之落户珠海淇澳岛。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洋综合开发协调处处长刘思远曾全程参与淇澳岛白海豚保护基地的建设,他回忆道,白海豚保护基地的成立与香港回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97年 7月 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选择中华白海豚作为吉祥物。随后国家开始对中华白海豚的分布、生存状态进行调查,并着手进行保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99年 10月,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白海豚保护基地选址确定后,2008年 5月6日正式动工。该基地占地面积 8675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办公楼、综合楼以及白海豚救护中心三部分组成。救护中心建筑面积 2000平方米,包括暂养池、恢复池和救护池三部分,接收到的病海豚可在此集中养护。
在结构功能上,救护中心设计别具匠心,采用了高性能环保材料和安全性构造,室内恒温恒湿,符合白海豚生活习性。救护水池的深度参考了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海豚习惯水深为 4米,除救护池为方便操作定深 2米外,其他两个水池均为深度 4.5米,面积为 78平方米和210平方米的大池。
池中的水也很有讲究。为保证水质安全,救护中心用水统一取用离东澳湾海岸线 150米开外的海水,经特殊净化,酸碱度、大肠杆菌数等 10多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才能排入水池。
港珠澳大桥“让道”白海豚
就在白海豚保护基地建设的同时,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大型工程、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设也进入关键时间。因为大桥工程地处珠江口海上交通咽喉要道,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核心区约 9公里、缓冲区约5.5公里,共涉及保护区海域约为29平方公里,周边环境敏感区域众多,大桥的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对白海豚的栖息地产生影响,如何在大桥建设中保护中华白海豚这个课题从一开始就备受社会关注。
为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交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施工方案专项论证报告》,根据《报告》,港珠澳大桥途经白海豚保护区段的工程在桥梁、隧道、人工岛、施工方法等 4大方面均有诸多调整,以保护白海豚:如深水区非通航孔桥由 70米增大到 110米,浅水区非通航孔桥由 70米增大到 85米,从而减少桥墩;施工方法由海上作业变为陆地工厂化作业,大大缩短海上作业的时间、人员以及设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
据悉,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自建设以来,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态补偿费用8000万元,用于施工中相关的监测费用4137万元,环保顾问费用 900万元等共计 3.4亿元,在大桥建设同时保护好中华白海豚,实现“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
积极救助海豚,保护海洋生态
据了解,白海豚保护基地自建立以来,已经对白海豚、江豚、糙齿海豚等各类海豚实施过救护,有效遏制了珠江口流域中华白海豚等濒危海豚锐减的局面,在海豚救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2年2月12日,一只体长超过2米、伤痕累累的雄性中华白海豚误入佛山南海内河道,后被紧急送往白海豚保护基地进行救治。经过近 10天的治疗,这条白海豚的身体情况持续好转,脱离生命危险。随后的几个月中,这条被称为“老佛爷”的白海豚逐渐在基地“安家”,在管理人员的细心呵护下,各种病症基本治愈,身体条件也逐步恢复。这是该基地建成以来抢救成活的第一只白海豚。
2017年 5月,一头体长 2.2米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糙齿海豚在江门黑沙湾风景区搁浅,被发现后迅速运往白海豚保护基地实施救护,经过工作人员 20多天不眠不休的救助和照顾,糙齿海豚得以康复并重返大海。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除了加强海豚的救助外,白海豚保护基地还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因素对中华白海豚生活环境的影响,要求有关穿越保护区的航线进行调整;派出专船在自然保护区边界和水域巡逻,阻止船只进入保护区范围,不准渔船和挖沙船在保护区周围作业;定期组织监测船对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进行监测普查,随时掌握保护区海豚的数量变化,监测人员详细记录海豚活动状况和群体数量,并定时观测记录各项环境要素,为海豚科研保护积累资料;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合适水域投放人工鱼礁,吸引各种鱼类生物聚集,修复被破坏的河口生态环境、恢复和增殖渔业资源,为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提供充足的食料。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白海豚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稳定,已成为中华白海豚能够安全生活、繁衍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