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汽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18-06-05吴焕芹钟绍华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4期
关键词:汽车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

吴焕芹? 钟绍华

摘要:汽车产业的发展亟需一大批卓越工程师。汽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既要与汽车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要与培养本体学校的定位相结合,还要与就业企业岗位相对接。在应用技术型汽车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通过企业实体参与联合培养实现学校和企业面对面的人才培养,进行多层次多方位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培养技能型师资队伍等培养手段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汽车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2(a)-0000-00

1 前言

汽车工业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分析汽车产业现状,在经过“十二五”期间的高速增长后,产能出现过剩,产量和销量进入微增长期,产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对汽车产品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和汽车后市场的技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各大汽车厂都加大了新产品自主研发的力度,加快了互联网、信息化等技术与汽车工业的融合,信息技术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汽车产品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强调节能环保,研发无人驾驶及汽车的智能网联等。

汽车行业新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为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工业设计与制造能力上岗快、后劲足,工程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汽车类相关专业重点考虑的问题。

汽车类相关专业培养的大学生主要在汽车领域内从事与汽车相关的结构设计、开发、测试、设备使用和维护以及业务管理、营销等工作。面对国际能源、经济、技术发展等新的形势要求,特别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工程的要求,学生的培养目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法等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研究结合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区域汽车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考虑电子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及互联网+汽车形势下的需求,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通过卓越工程师项目建设,与企业直接对接,面向车辆工程领域、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按照学生能力与发展志趣的不同将学生培养为适合社会需要的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

2 汽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条件建设

2.1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

与时俱进,进行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的进行教学研究、探索及改革。为此,调动相关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省、国家甚至国际的各种资源,申报质量工程教学建设项目、科学研究、教学研究与改革等项目。通过各级各类项目的研究与建设,全面推进教学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奠定基础[1]。

2.2重视教师技能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重视教师的技能培养,建设理论知识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教师施压,要求教师能够教中做,做中教,结合校内实验室培训,派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加快“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同时使教师队伍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

重视实验室及实训平台的建设和经费投入,实验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践平台管理体系和实验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实现专业实验实训、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师科研及对兄弟院校开放等的功能。

2.4开展的国际工程合作教育

为促进应届本科毕业就业,提高国内外就业竞争力,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计划,提供海外游学、实习及就业机会,通过在海外知名企业工作,与知名企业中来自各国的工程师们一起探讨、学习,加强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真正接触产品的研发,设计流程,以及生产相关领域的知识。成为全面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海外工作经验,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外文化,独立掌握先进技术,更加快速的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3汽车卓越工程师培养措施研究与实践

结合应用技术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对人才培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研究。

3.1与企业“面对面”,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科学合理地制定汽车类相关专业应用技术层“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直接對接、零距离过渡。为此,提出与企业与学校“面对面”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即培养方案面对人才需求企业,教学内容取材企业,教学环境模拟企业,人才培养融入企业,师资队伍来源企业。“面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面对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作技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形成基础厚、专业强、能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特色,保证学生毕业就能就业,上岗就能顶岗。“面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就是实现校企的实质性合作,建设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和具有工程氛围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以企业的需要为办学的目标,学训结合、学工结合、使其在实训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使学习知识、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一体化[2]。

3.2 “多方位、多层次”合作,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

实施“面对面”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改变人才培养机制,转换人才培养观念,开拓新局面,制订新机制。为此,开展“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多元参与培养标准制定”和“多方搭建职业资质认证”等新机制。“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机制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紧密接触企业实际,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在校内和企业共建共享培训中心和实验室,同时,学生可到合作公司企业顶岗实践,接触实际生产,形成校企一体、互惠共赢、紧密合作的新机制。“多元参与培养标准制定”是指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政府把控为原则,联合行业办专业。学校按行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行业联合企业在学校投资建设培训中心,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质量评价。“多方搭建职业资质认证”机制是指以学校为主体,结合企业、行业、政府职能部门并结合国际行业标准,建设相关技能认证机构,为学生搭建国际化资质认证平台,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3.3 “学做结合、学训结合、学工结合”,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固本强技,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强化岗位工作技能训练,力争“学做结合、学训结合”,以企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理论知识、能力培养、岗位技能、素质拓展等四個方面的交叉融合,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对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统一在各个教学模块基础上,根据行业产业需求的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适时地与工程技术岗位对接,保持教与需的一致。

根据实际发展,开展专业方向交叉融合,在车辆工程专业内新设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形成汽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增长点;学科融合、专业交叉、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对接,面向企业和职业岗位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在学校“平台+模块”、“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基础上,通过引进现代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对接岗位技能,吸收生产企业的最新成果,形成一个以汽车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互衔接,开拓新的生源,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革新专业课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凸显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特色;企业参与专业课教学计划的制定,实现专业方向课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对接。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3]。

在学籍管理过程中,采取弹性学分制,根据学分的完成情况,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也可以先就业后完成学业,学生完成学校毕业要求规定的相关指标,经鉴定合格,可取得学校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

3.4. 通过企业工程师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三个方面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3.4.1 从企业聘请教学顾问

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部门的人员,担任教学顾问[4],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4.2企业兼职教师

充分利用学校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或课程章节,聘用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以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为学生授课,提高学生听课兴趣和学习效果[5]。另一方面,聘用企业的相关人员讲授技术前沿等专题讲座或对学生进行专题培训,为学生提供工程师相关教育。

3.4.3企业导师

在学生入学后给学生配备学校一个导师,企业一个导师的“双导师”,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实践性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实践和各种设计的选题及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进行工程师方面的全面基本训练[6]。

为了确保双导师制的实施和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效果,企业教师的任用标准是在企业一线工作 5 年以上,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丰富工程经验,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4 培养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的开展,学生学习效果好,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新及实践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受到媒体关注和社会肯定。中国教育报、新华网、湖北日报、大楚网、武汉晚报、长江日本等分别以标题:“多措并举搭建学生就业立交桥”、“灵活办学机制紧跟现代大学教育步伐”、“以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华夏理工学院与企业共建汽车学院培养专业人才”、“‘订单班、‘定向班渐成应用型高校办学新常态”、“武汉一高校学长造了2辆方程式赛车迎新”等对我校进行宣传和报道。

据统计,近三年学生分别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全国HONDA节能竞技等大赛中获国家级将有26人次,省级一、二、三等奖共计41人次;在继续深造中,近三年考研率分别为19.7%、12.8%和15.3%,在全校稳居首位;在就业中,就业率达93%以上,专业对口率在70%以上;以就业质量来看,已就业学生年薪很多超过10万,高于武汉普通本科毕业生收入。

5 结束语

本文对应用技术层次汽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措施,并在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实践检验,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后期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更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做好国际互通,开展专业认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建设,以取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侠,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研究,大众科技,2015 (1) :82-83

[2] 安永东, 鲍宇等,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与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3 (14) :73-73

[3] 陈兴文,李敏等,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实践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1) :64-66

[4] 张全国,何松林等,实施综合改革工程 培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高等农业教育,2015 (7) :3-6

[5] 胡鹏飞,曹丽华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研究,中国电力教育:中,2014 (14) :28-29

[6] 刘欣梅,刘雪暖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石油教育,2011 (5) :68-70

猜你喜欢

汽车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
论汽车工程领域中CFD技术的应用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车身非光滑表面边界层流场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