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综述
2018-06-05朱颖贾玲玲
朱颖 贾玲玲
摘 要:该文介绍了江苏省常州市的防洪现状,分析了常州市防洪存在的问题,结合常州市现状地理条件及实际情况,对常州市防洪规划的原则及重点进行阐述,提出常州市防洪规划的工程措施。做好城市防洪专项规划的滚动修编与完善工作,对支撑和保障新一轮常州市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防洪规划 规划原则 规划重点 工程措施 常州市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2(a)-0000-00
1 概述
常州,简称“常”,别称“龙城”,是江苏省13个省辖市之一,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市区位于太湖流域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交界。受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常州市是一座洪涝灾害频发的城市,被国家列为54个重要防洪城市之一。2013年8月,国务院以国办函〔2013〕86号文批复同意修订后的《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常州中心城区范围由480km?扩大到700km?,批复明确:要“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重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点防灾设施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包括消防、人防、防洪、防震和防地质灾害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好城市防洪专项规划的滚动修编与完善工作,对支撑和保障新一轮常州市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2 常州市防洪现状
常州市区位于太湖流域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的交界处,南北受太湖洪水和长江洪水威胁,西部承泄湖西区上游山区和高亢平原来水,因此常州市防洪与长江堤防整治和太湖流域湖西区、武澄锡区域治理密切相关。
常州市历年来积极推进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前期工作,根据长江河势稳定要求,实施了德胜河口应急加固和录安洲抛石等长江应急护岸工程建设。目前正在实施的常州市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设计标准100年一遇,防洪设计水位8.16m,堤防等级为2级,穿堤建筑物等级2级,对17.187km主江堤按防洪标准复核防洪高程,并加高防浪墙、加宽断面覆土、封闭防洪线、翻修堤顶道路、完善堤脚排水设施等。
建国以来,常州市区修建了大批防洪排涝工程,特别是1991年大水后掀起治太治江水利建设高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常州城市防洪工程随着苏南运河南移顺利实施,2008年常州城市大包围运北片节点枢纽工程全面启动,北塘河枢纽、大运河东枢纽等相继建成,2012年底枢纽节点工程基本建成;湖塘片等武进城区按规划拟定的防洪工程相继建设,北塘河、武南河城区段等市域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建设陆续完成,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建成区防洪除涝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3 存在问题及面临形势
3.1 流域、区域治理进程不能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要求
按照流域、区域、城市三个层次的防洪体系建设要求,流域和区域防洪工程是构建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城市防洪体系是流域和区域防洪体系在城市保护区范围的补充和提升。三个层次的防洪体系应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然而,流域治理制约因素多、推进难度大,目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走马塘工程实施完成,新沟河、新孟河工程正在实施,现状流域防洪仍然达不到全面防御不同降雨典型的50年一遇洪水要求;区域治理更是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区域防洪除涝工程体系整体效益衰减状况亦在继续,区域治理明显滞后,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工程调度相互影响;而城市发展速度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协调不够,内排动力急剧增加,外排能力严重不足,如苏、锡、常城市大包围相继建成,苏南运河成为两岸地区的主要排涝通道,加之运河沿线部分排水通道受阻、洪水出路不足以及太湖水环境保护等原因,苏南运河成为流域内典型的“高水河道”。
3.2 原规划拟定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片区治理进展不平衡
根据2007版常州城市防洪规划,分为运北片、湖塘片、潞横革新片、采菱东南片四个片区进行治理。对照实施情况,运北片为常州中心城区,湖塘片为武进中心城区,通过近年来水利投入,以上两片区以节点枢纽工程为主全面推进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按照规划要求进行节点控制,初步形成包围控制圈,区内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潞横革新片、采菱东南片因区内涉及行政区域较复杂、水利投入不高等原因,相对其他两片区规划工程进展较为缓慢,远未达到规划要求。
3.3 中心城区包围圈尚未形成有效封闭,沿线防洪堤建设滞后于枢纽节点工程整治
根据2007版常州城市防洪规划,主要节点枢纽工程基本建成,但规划要求的“大包围”尚未完全封闭。运北片西北防线(新北区内)目前并未全部建闸控制,即运北片与新北区北部河道仍敞开贯通;天宁区东南的通济河在入外河新运河口处目前敞开未控制;龙游河南站未在规划位置实施,致龙游河南段区域未在包围圈之内;潞横革新片白步塘入丁塘港口目前敞开无控制;湖塘片余家浜入新运河口处敞开无控制。
3.4 部分河道防护标准低、岸坡破损严重,管护水平未适应城市化进程
由于地处太湖水网地区,区内大部分河道未进行有效防护,河岸易坍塌,往往造成管理范围、界线不明晰。其次,有防护的河段,存在企业、个人进行建设的情况较多,其护岸建设标准低,经多年运行,护岸破损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城市河道管护水平仍较为粗放,河道管理和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的河道,疏于管理,建筑垃圾、多年未清的水生植物已将部分河段淤塞,河道面目全非,大大削弱了河道的行水能力。
3.5 市政排水管网与河网布局未能有效衔接,且目前管道系统标准低、淤积严重,极易造成城市内涝
在城市化进程中,管网、水网建设往往得不到重视,现有部分雨水管网系统建设与河道布局未进行有效衔接,不能达到就近排放,河网间距偏大造成排水管线过长,系统日趋复杂,负荷越来越大,引发各类排水不畅的问题。现有部分雨水管网系统负荷过重,不能达到就近排放,迫切需要通过新增河道、大型市政干管来调整排水分区,优化汇水范围。排水系统“家底”不清,排水系统资料混乱,管網建设时期长,相关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已建管网靠无序纸图或简单图形文件记录与管理,各种格式的数据并存,变化数据不能及时更新并统一存储。城区现状排水系统标准较低,排涝或雨水泵站陈旧落后,多年未改造成地区雨水管网存在管材落后、标高不顺、坡降比不够等现象;管径普遍偏小,管网排水能力已不能承担下垫面条件改变带来的排水压力,加上集水井内垃圾没有及时清理,堵塞严重,排水不畅,遇集中强降雨时极易形成路面积水,城市“看海”怪象频现,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4 规划目标及总体布局
4.1规划目标
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突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的城市发展总目标,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以城市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进一步依托流域、区域防洪体系建设,通过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以防洪安全为重点,综合考虑城市水环境保护、城区生态环境改善等要求,巩固完善城市防洪自保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防洪格局;与城市管网排水系统有效衔接,达到与常州市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防洪除涝标准,保障规划标准下建成区的防洪除涝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有应急对策措施,为常州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近期(2020年):以现有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为基础,统筹城市发展需要,协调推进分区防洪除涝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除涝格局,综合考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建成高标准城市防洪减灾体系。
远期(2030年):与流域、区域防洪建设相衔接,形成流域、区域和城市三者相协调的防洪除涝格局,统筹考虑城市水系、排水管网、径流控制和低影响开发建设等综合排水要求,建成科学、规范的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2 总体布局
常州市区地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按照流域、区域、城市三个层次的防洪格局,城市防洪体系需依托流域、区域治理降低面上洪水位,外围需继续扩大北排入江的能力,积极推动剩银河、肖龙港、老桃花港等重要通江河道整治,完成澡港河江边枢纽扩容,并结合航道提升实施魏村枢纽扩建,有效分流运河洪水,减轻汛期运河高水压力;城区内部按照现有骨干水系格局和防洪排涝分片治理布局,加强采菱港、潞横河、草塘浜、机厂河等骨干河道治理,扩大与区域骨干外排通道的沟通能力,加快城区洪涝水及时外排,减轻城区防洪压力,同时,遵循“高水自排、低水抽排”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内部调蓄能力的基础上,统筹提高分片排水标准;合理优化防洪排涝工程布局和运行调度方案,减轻区域与城市、上游与下游以及片区之间的洪涝矛盾。
5 工程布置原则
5.1 与流域、区域相协调。防洪除涝工程布局须与流域、区域防洪规划相协调,同时充分利用流域、区域工程,有效降低城市外河洪水位。
5.2 统筹安排,兼顾全局。根据各分片重要性和用地性质,结合城市总体发展,与相关规划、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统一规划;同时与所在市、区已有相关规划确定的工程布局相协调。
5.3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根据地形和河网特性,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标准,分片治理。以分片防洪控制工程为基础,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
5.4 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合理布局防洪除涝工程布局,结合水体有序流动需求,改善水环境、水景观,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作用。
6 工程规划
6.1流域区域外排工程
根据城市防洪排涝需求,规划对流域、区域、重要跨县及重要县域等骨干河道实施整治,通过清淤、护岸建设,保障城市洪涝水及时外排。骨干河道整治列入流域区域规划统筹实施
6.2防洪堤防达标工程
常州市城市防洪标准总体为100年一遇,其中中心城区运北大包围为200年一遇,规划范围内其它片区近期巩固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远期逐步过渡提升到100年一遇,其中重点工程建设与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相衔接。按照上述建设标准,根据规划区内堤防现状情况分析,规划堤防达标建设,包括加高加固、提升改造、新建等
6.3分片防洪除涝工程
根据防洪除涝规划方案,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包括外围堤防达标和分片排涝建设。各分片根据排涝复核成果并结合《常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与《常州市区水系规划》工程安排,重点加强内部排涝闸站建设与河道整治。
6.4钟楼闸运行影响工程
由于流域、区域外排工程建设有较长的过程,而城市区域防洪保护对象要求高,目前钟楼闸运行调度对上游造成壅高影响区域,统筹城市区域的设防要求,考虑增加部分防洪自保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对影响地区辅以永久性防洪工程并疏浚整治部分河道;对照城市区域规划设计标准,对外围河道进行疏浚整治,增加河道外排能力,以减轻钟楼闸关闭雍水的不利影响。
6.5清障工程
为保证防洪排涝畅通,城市河道、湖泊应定期实施清障,维持河湖行洪、调蓄能力。大运河、丁塘港、德胜河、澡港河、三山港、武进港、采菱港等骨干河道,汛前集中实施清障,清除位于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全部违章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堤顶道通畅。
对城市建设和工程施工形成的拦河坝,汛前督促其及时拆除,恢复河道行洪排水。清障工作与长效管理和监督宣传相结合,城区河道每隔1km设置河道管理范围公告牌,向社会告示管理范围不得随意侵占。
7 规划实施
7.1 实施原则
1、突出重点、先急后缓
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工程的实施,应分轻重缓急,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首先实施事关全局、对提升武澄锡虞区、湖西区和常州市整体防洪能力起关键作用的老桃花港、肖龙港、剩银河等堤防达标建设和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及魏村枢纽扩建、澡港河枢纽增容等,同时加快推进城市防洪排涝中小型工程,解決规划防洪圈的“短板”问题,全面提升城市防洪能力。
2、洪涝兼治、协调建设
城市排涝工程几乎年年经受暴雨的考验,其工程能力是城市企业和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保障。泵站、内部河道是构建区域排涝系统的重要内容,需同步规划建设,优先安排经常受淹地区的排涝系统提升改造,优化排涝布局,新建、改建排涝泵站,拓浚或清淤整治河道,打通断头浜,沟通内部水系,增强城市排涝能力。
3、多措并举、建管并重
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推进非工程措施和管理设施的完善和提高。强化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和管理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划定城市河道蓝线,加强河湖水域管理,依法防洪;完善水、雨、工情数据采集系统,建设重点河段监控系统;完善各级防汛指挥部中心信息系统,不断提高洪水管理与调度水平。
7.2 实施安排
目前常州市运北大包围节点工程基本建设完成,外围防洪控制线尚未有效形成,湖塘片控制工程部分已实施完成,其他各片仍采用分散布防的形式。根据常州市城市现状和发展规划,结合各片现有防洪除涝工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规划工程带来的防洪、除涝、水环境改善等一系列效益,,按照规划实施原则,对常州市城市防洪除涝分期实施意见如下:
7.2.1近期工程安排
1、骨干河道整治工程。
结合湖西区、武澄锡虞区区域治理和航道整治工程,实施扁担河、桃花港、老桃花港等骨干河道治理,开展魏村枢纽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
2、城市防洪完善工程。
针对各片突出防洪排涝薄弱环节,运北大包围完善外围堤防工程、内河整治及排涝工程;优化调整实施湖塘片防洪排涝工程,实施采菱西包围排涝工程等;潞横草塘片、采菱东南片先行实施沿运河、新沟河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并结合地块开发,新开和整治部分内部河道;沿江圩区、西太湖片等圩区重点提升建设外围堤防工程和排涝设施;新港新龙地区、空港地区、武南地区主要进行骨干河道整治,加强片区引排能力;同时完善钟楼闸运行影响工程。
3、信息化工程和水文站网建设。
完善常州市防汛防旱指挥物联网综合系统和水文站网建设。
7.2.2 远期工程安排
1)按照规划要求全面实施各片区内部河道沟通、整治。
2)全面完善相关防洪排涝闸、站新建、提升工程。
3)完成信息化建设等防洪除涝非工程措施建设,形成现代化防洪除涝保障体系。
8 结语
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常州市通过對城市防洪规划的修正和完善,来进一步统筹协调城市防洪治涝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关系,合理安排洪涝水出路,科学确定城市防洪治涝减灾体系布局及今后一个时期城市防洪治涝减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措施,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防洪保护范围与对象逐步增加对城市防洪新的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魏保义.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方法研究[J]. 北京水务, 2008, (04): 1-3.
[2] 于卫红, 崔毅. 城市防洪规划的理念转变——从改造到适应[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6, (0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