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员的人生“在路上”
2018-06-05毛东来
毛东来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正月,洛阳的旌善坊上停着一艘即将远航到广州的船只,古文家李翱要乘此船去出任岭南节度使掌书记。这一年他36岁,他要携着妻儿一同前往,他的妻子是韩愈的堂兄韩弇的女儿,此时已经怀有身孕。
掌书记是一种基层文官,中晚唐政坛或者文坛名人很多都出任过掌书记这一职业,比如诗人岑参、杜牧、李商隐和书法家柳公权等。李翱从洛阳到广州,走水路,六个月才抵达广州,他的女儿也在途中出生。他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篇《来南路》,是唐朝所少有的入岭南记。书中详细记录了路程,他标明了每段水路的“顺流”“逆流”等细节。
李翱门第显赫,到祖父辈家道中落。他出生在汴梁的陈留县,贞元九年(793年)20岁的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汴梁到长安1200多里路,这是他最初为了做官进行的“旅行”,到贞元十四年(798)考上进士以后,他到义成军节度任幕佐,一直到元和初年回到京城任国子博士,之后就调任广州。李翱的一生基本都在四处“漂泊”,唐朝人称作“宦游”或“游宦”。
宦游期间,官员一般会携带自己的家眷同行,有时也会带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一同远行,书法家颜真卿就曾经说他的“先伯”颜元孙在“开元二十年(732年)秋七月……薨于绛州翼城县丞之官舍,随子春卿任也”。这就是儿子带着父亲一同宦游,最终父亲死在儿子在任的地方。
唐代交通水陆并行,但路远时长,因此旅途中的住宿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途中都设有官驿,如前所说的李翱几乎走的都是水路,唐朝的水路也设有驿站,可以休息。如果不在驿站休息也可以选择住在船上。杜甫晚年在潭州一带漂泊,就经常在船上休息,他这个时期的许多诗歌也是在船上所著,比如《舟中苦热遣怀》说“入舟虽苦热,垢腻可溉灌。痛彼道边人,形骸改昏旦”,也是写出了颠沛流离的辛酸况味。
唐朝的“宦游”传统,诞生于“本籍回避”规定,四处的奔波,使官员们不易在一个地方形成党羽,威胁朝政。在现实的执行中,士人的四處宦游,导致他们失去了“故里基业”,正像韩愈所说,“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能无所于归”。
唐代官员在三四十岁时候,还处于基层的文官时,就已经跑遍了天南海北。著名的李白、杜甫不用说,陈子昂、王勃、骆宾王、王昌龄、白居易、韩愈 、杜牧等也莫不如此。其中走得最远的岑参到过北庭,也就是今天新疆乌鲁木齐以北的地方。对于唐官来说,宦游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官做得越高、越大,四处漂泊的时间也就越多。
从文化层面来看,宦游的官员大多都是文人雅客,“在路上”的精神体验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所以他们留下了很多有关于祖国山河的精彩诗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那些在书斋里面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往往成为“陋儒”,而宦游四方的官员由于其独特的旅居经历,则能成为文化英雄。今天看来,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意中变成了治学为文所必需的田野工作,这也算是历史和命运的巧合吧。
李翱的一生基本都在四处“漂泊”,唐朝人称作“宦游”或“游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