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2018-06-05陈晓笛
陈晓笛
缄默不语。五六子立于案侧,紧张地看着呈于桌上的作品。先生眉头紧锁,不怒而威。
“你们看这幅字,习得了颜体的苍劲与古拙,却忽视了其静稳如山,笔锋间略显浮躁。”说罢,先生朝其中一人看去,那孩子点点头,一丝羞愧浮于面上。
指尖抵着掌心,微微有些发颤,我盯着地板,仿佛快要窒息一般。下一幅字,就是我的作品了。自攻行书以来,便觉得手腕像生了锈一般,始终无法将豪迈之气挥洒于纸上。先生看了,摇头叹息,怒其不争。
“这点,点得妙!”先生捻着胡须,竟赞叹出声。我闻言,惊诧不已。“你们过来,这点,点出了动感。字因这点,动如脱兔。这点,妙啊!”一旁的我,竟有点惊喜之余的慌乱。
“先生,可这整体的构架还是很拘谨啊!”有人质疑。
先生摇了摇头,只言道:“一绝之处,足矣!”复又增上一句:“又怎可得尽善之物?”这就是先生,因其书法造诣高而受人敬仰,却又因其审美之趣异而匪夷所思。
那日去先生家,观侧壁之上,挂着梵高《星空》的模本。一旁,正放着李志的《梵高先生》:“让我再看你一眼/星空和黑夜/西去而转折的飞鸟/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苍凉的嗓音,勾勒着孤往之悲。再转身看看先生,眼神无限落寞,心中不禁一颤。
不多时,大家陆续到齐,先生之语渐渐地静了这闷躁的夏:“今天,我们不练字,来学赏字。”先生拿出他手书的《兰亭集序》《千字文》,一行一楷,呈于案上。一动一静,一灵动似水一沉稳如山。一旁的我们啧啧称赞。
先生一指点在一“之”字上,问道:“可看出什么?”我不禁疑惑,明明写得很飘逸啊,何来不妥?“这字,独看时虽好,但置于整幅之中,却略大了些,压住了作品的灵动之势,乃一大败笔。”闻言,我再端详,竟有了些许感触。课罢,先生留下一言:“余不嗜美,嗜美中不足之美;余不嗜玉,嗜瑕不掩瑜之玉。瑕瑜互见,瑜有真气,瑕亦可爱。”
望着先生的背影,有些孤,有些傲,不由得想起《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句话:“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审美者,慎于美而寻其美,先生之谓也。
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姜有荣老师点评
本文独出机杼之处在于构思。先生有一双慧眼,故能于弟子“整体拘谨的构架”上发现出一“点”之妙;又有一份素怀,故能于自身“灵动似水,沉稳如山”的作品中赏鉴出一“之”败笔。如此构思,既符合人物身份,也契合為师之道。更为绝妙的是,它从两个维度上生发出了题旨。何为“机智”?就是亏他想得出来。此文得之。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