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尺讲台谱写诗意人生
——记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教师段崇伟

2018-06-05左毓红

天津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胚芽鞘天津市生物

■本刊记者 左毓红

走进段崇伟的办公室,清雅之气迎面而来,窗台上姹紫嫣红的花草,娇艳,明媚;书柜里满满当当的书籍,整齐,沉静。花香,书香,丰盈着主人的精神世界。

她是一朵花,在不懈追求中绽放绚丽

大学毕业前夕,段崇伟在南开中学实习,因表现出色,她被安排上了一节内容为“消化吸收”的教研课,南开区各校生物学科的教师和分散在全市各区实习的33个同班同学都赶来听课。时隔27年,段崇伟依旧对自己的第一次做课记忆犹新——中间有一瞬间忘词了,大脑一片空白,“20秒啊,当时纯粹是背教案,一字一句地背讲”。

1991年9月,刚入职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的段崇伟接到校办通知,两周后试讲“心脏和血管”,根据试讲情况安排具体工作。那天,上穿带飘带的白衬衣,下着精心挑选的黑色太阳裙,讲台上的段崇伟文雅知性,思路清晰,从授课内容到板书、教态都让人眼前一亮。下课铃响起,全体学生起立鼓掌,一向以严格出名的老校长乐了,区教研员也频频点头、连声赞叹。这一幕,长久地留存在段崇伟的记忆深处,激励她一直向前。

带高三生物!段崇伟这个教育战线上的新兵直接被安排到毕业年级。尽管肩头沉甸甸的,但心里热乎乎的,段崇伟暗下决心:绝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两个月后,初出茅庐的段崇伟就代表学校参加了区公开课比赛,荣获大赛二等奖。随后,充满自信的段崇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公开课成为段崇伟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从1991年到2001年,十年间,她抓住课程改革试验的时机,承担了大量市级、区级、校级的竞赛课、示范课、研究课等做课任务,在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以“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等市级科研课题为载体,勤奋苦战,踏实研究,逐渐形成了“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段崇伟坚持做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在潜心钻研教学、追求精品课堂的同时,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有近30篇论文荣获天津市教研教改“双成果”一等奖,在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刊物中发表论文13篇,并先后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教改积极分子、河北区学术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给了段崇伟丰厚的学术积累;心中有热爱、有梦想、有诗意,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力量。凭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段崇伟踏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2003年9月,被评为天津市特级教师;2006年7月,段崇伟名师工作室成立;2009年3月,成为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期学员;2011年3月,成为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2014年3月,成为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基地领衔专家;2017年3月,被评为天津市正高级教师;2017年7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初评名单……

她是一本书,引领学科教师专业成长

多年来,段崇伟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敢于尝试,坚持以公开课为媒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致力于生物教学中教与学方法的研究。她提出“过程体验教学”理念,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体验生物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通过体验学习建构、理解、运用生物知识的过程,使生物学习成为真正的做学问。她的“生长素的发现”典型课例,不仅得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的高度评价,还应邀到河北、山东等省现场展示,并被人教社录为培训高中生物教师的音像教材,面向全国发行,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6年11月,段崇伟名师工作室成为天津市第二批命名的十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唯一的中学团队,在全区乃至全市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工作室以劳模带骨干、骨干带新兵的阶梯式师徒结对方式,以赛课、公开课、研究课为载体,精打细磨,锤炼成员的教学实践技能,打造精品、注重反思和张扬个性是其鲜明的特色。工作室成员连续两届获市“双优课”一等奖,5次获区“百节课”一等奖。同时,工作室凸显集体优势,编纂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第一批完整而系统的《生物课堂学案》系列教学资料,并参与编写《生物教学设计》等多部论著。

作为工作室的领头人,一方面,段崇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激励和带领更多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研究中。一次,在减数分裂过程的模型构建尝试中,段崇伟与工作室的教师们一起预做实验。最初的材料选择为橡皮泥和白纸,但实验发现这两种材料均存在一些不足:橡皮泥易干裂,重复使用效果差,造成实验成本增加;白纸则要用剪刀剪出染色体的形态,操作繁琐,耗时长。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们多次攻关,最后,一位教师从自己孩子的手工制作材料中获得灵感,建议选用幼儿手工制作常用的工具——毛根,也叫毛条、扭扭棒。选用毛根模拟染色体,可以通过两个相同大小的毛根扭动缠绕,轻易演示出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变为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状态,也很容易演示染色单体分离行为,这个实验材料方便易得、成本低廉,实验操作性强,结果直观性好,为其他学校生物实验树立了榜样。

就是凭着即使一个实验材料也不马虎的精细劲儿,段崇伟带领团队精益求精、不断前行,形成学科特色,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她是一束光,照亮学生求知追梦的路

生物学教育专家朱正威教授曾说:“一个好的生物老师,从不空着手进课堂。”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段崇伟致力于生物教学中教与学方法的研究,致力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她在过程体验教学理念指导下构建的过程式体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知识,还要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更要像科学家一样设计生物实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师生互动,拓展了知识领域,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时,为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段崇伟课前一周,将玉米、花生、大豆和小麦的种子,利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培养成幼苗,课上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对比、分析。为了保证植物幼芽正适合做实验,段崇伟会分批次进行培养。连续四五天,她每天都会种下一批种子,先将浸泡一天的种子,放在培养皿中,铺上湿纱布并使种子处于黑暗、温暖的环境;2天左右种子长出根,3天左右胚芽鞘开始长出,再将幼苗移种到纸杯中,每天进行生长记录。

实验课看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非常繁琐,一次实验往往要准备好长时间,但段崇伟乐在其中,“穿着白大褂出现在实验室,是人生一大快事!实验室有一个小小的恒温箱,我就像农民一样,在这里开发我的‘试验田’,欣赏我的实践创新成果”。

段崇伟严谨的实验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追求完美的精神,以及敢于尝试、大胆创新的劲头,也感染带动了学生。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连续设计了七组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内外因,其中有五组实验与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吻合;另外两组是学生独创的,创造性地解决了“探究玉米胚芽鞘的生长部位”“何为玉米胚芽鞘的尖端”等问题。在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时,学生奇思妙想,设计出“在单侧光下,胚芽鞘尖端套上锡箔纸小帽”和“在单侧光下,胚芽鞘尖端下部套上锡箔纸指环”两个实验。

执教二十七载,情洒三尺讲台。段崇伟始终保持一名教师应有的本色,以一颗朴素的教育之心,创造教育的美丽,谱写诗意人生。

猜你喜欢

胚芽鞘天津市生物
再现鲍森·詹森实验中的思考与探究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有趣的云
用小麦胚芽鞘进行“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的系列探究
如果画笔会说话?
第12话 完美生物
基于图像特征的小麦胚芽鞘识别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