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
——基于西方社会发展进程的分析

2018-06-05胡惠林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

付 缦,胡惠林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

一、 文化工业与“大众”:工业社会文化产业的诞生

文化产业在西方社会的诞生涉及文化生产和文化生活两个层面,前者指工业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文化产品的大量规模生产,文化生产从个体手工形式转入机器批量模式。后者主要体现在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来临,大众可通过商品市场便利地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不再是少数精英专享的对象,文化的价值及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一) 工业化生产模式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文化工业的源起

文化产业脱胎于工业社会,是规模化、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模式进入文化领域的表现。文化产业的概念源自阿多诺所批判的“文化工业”,即西方社会20世纪初以电影工业为主要代表的基于机械复制技术的文化生产方式和大众文化的流行。在此之前,实践领域的文化工业已有了初步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刷出版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近半个世纪的光景里,印刷出版持续雄踞美国十大产业榜单之列,1900年更是成为全美排名第三的工业领域,仅次于机器和钢铁这两大重工业领域,经济增加值达到3.39亿美元,是1880年的5倍多[1]。

出版业繁荣的动力来自生产端和市场端两个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手工印刷作坊转为机器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印刷品的数量,廉价的书刊读物成为可能,这是文化商品生产层面的变化。发达的制造业、丰富的物质商品以及繁荣的商业贸易都迫切需要一种更有效的传播途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普通大众对于信息和娱乐的双重需求。同时出版工业也对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报纸和广告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市场提供了动力”“作为一张比价和定价的手段,市场的效力由于信息传播机制-巡回推销员、消息传播(尤其是报纸)和广告-的有利扩张而得以增强”[2]。商业报刊的繁荣是该时期出版业的缩影,最初以政论、党报为主的报刊业到19世纪逐渐步入了商业报刊的新阶段,以美国纽约《太阳报》、普利策的《世界报》以及英国的《每日电讯报》为代表的廉价报纸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也体现了大众文化生活的变化。

工业化的生产分工原则和机器复制的力量使文化生产也成为了一种生产领域的“例行化进程”,电影工业更加真切而集中的体现了这样的特征。与文学、美术绘画等在内的传统艺术创作不同,电影的生产不是由一个主创单独完成,不是一个连贯的叙事过程,而是通过片段式的组织分工方式将创作过程肢解再组合。在20世纪好莱坞的电影摄影棚里,拍摄被分为不同的区域,不同情节的场景在工厂车间一样被分隔的区域中进行,然后再按照故事线剪辑组织成完整的影片。这种标准化的生产与当时的汽车生产流水线有着本质上的共性,“电影产业同任何年生产成本巨大的产业有着相同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它与同时代发展起来的汽车工业一样……亨利·福特发明的汽车生产线的方法在好莱坞的制片过程中得到了运用”[3]。

(二) 工业化带来“大众富裕(Mass affluence)”,走向消费社会

通过完成工业化,欧洲各国都在19世纪的不同阶段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截止1913年,大部分欧洲国家人均GDP都基本达到了4000元(1990年国际元)的中高收入水平(英国在1913年增至5000元的欧洲最高水平)[4]。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为欧洲消费者使用和娱乐所需的商品生产大幅度增长”[6],普通大众(包括新一批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便可享受“经济状况的方便与安全”[5]44。

美国更是在一战前超越了欧洲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工业增加值从1860年(767.2百万美元)到1914年(9607.8百万美元)增长了12.5倍[7],到20世纪中叶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部拥有一台轿车,福特厂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代表了当时工业生产的最高规模。

30年代的经济下行也没有阻挡刚刚萌发的大众消费热情,相反,用以解决危机的凯恩斯经济学从国家层面将“消费”推向经济舞台的中心。“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反之,如果消费倾向一旦减低,便成为永久习惯,则不仅消费需求将减少,资本需求亦将减少。”[8]经济萧条的症结在于支出不足、消费疲软,国家必须通过宏观调控干预经济、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大萧条和战争期间受到抑制的消费欲望在凯恩斯主义和政府经济刺激政策下被迅速唤醒。

鲍德里亚笔下帕利尔二号这样的超级杂货铺(商业中心)正是战后欧洲旺盛消费欲的直观展现:“从一双鞋到飞机票,在那里看到保险公司、电影院、银行、医务所、壳牌俱乐部和艺术展览馆”,“在这里,我们处在作为日常生活的整个组织、完全一致的消费场所”[9]。从放任自流(Laisezz-faire)的自由资本主义到战后国家资本主义,从生产端的效率提升到消费端的需求拉动,促进了大众消费社会从价值观念到消费习惯的持续发育,西方国家在大众富裕的基础上正式踏上消费社会的轨迹。

(三) 进入文化领域的消费大众: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

在经济上崛起的消费大众开始从物质商品领域进入政治、文化等“公共生活”领域:“它涵盖了我们所有的集体习惯,甚至包括我们的衣着时尚和娱乐方式。”[5]5-6“衣着时尚和娱乐方式”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产业涉及的范畴,工人阶级和新兴中产阶级构成了大众文化消费的主力。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是他们得以享受多种休闲娱乐活动的的重要原因。1890—1910年间是美国工人周工作时长下降最为迅速的时期,从19世纪初的70个小时的水平到1890年的61.7个小时再到1910年周工作时间为54.9个小时[10]。另外,由于带薪假期以及社会保障、员工津贴等非工资性福利的出现,劳动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

当时美国的电影消费场所从5分钱一张票的简易镍币影院到可以容纳5000多人的豪华电影宫一应俱全,1927年全美已有了两万家专门影院[11]。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成为美国媲美其迅速崛起的经济力量的软实力,橄榄球、爵士乐与好莱坞电影被誉为最能体现美国精神文化的活动[12],在英国,“大众文化”曾经一度被与“美国化”等同而视。

波普艺术(POP Arts)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价值内涵,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从一开始它就站在古典艺术及其标准的对立面,表达一种打破雅俗(high and low)界限的“文化的无等级性(no hierarchy of culture)”。任何东西:包括可口可乐瓶、易拉罐包装都可以成为其艺术创作素材。通过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大众文化对象来进行创作,现代文化工业的技术手段(摄影技巧、电影制作等)也被运用到艺术表现之中,比如安迪·沃霍尔利用胶片制版和丝网印刷将艺术以复制、量产的工业生产方式进行创作的尝试。这种带有实用主义的美学价值观反映了工业化的福特生产模式的影响,福特制“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美学和文化的商品化,它建立了现代主义美学对于功能性和有效性的爱好。”[13]179

(四) 从批判到肯定:为大众文化正名亦即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价值层面的合法性

“工业社会的力量(通过文化工业)留在了人类的心灵中。”“所有影片和娱乐业的产品教会了他们要期待什么,同时,他们也会自动做出反映。”[14]阿多诺对电影工业的抨击实际上是批判商业性、规模生产、大众消遣这些工业社会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所体现的新文化观。利维斯是站在捍卫英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批判美国式的大众文化,他认为爵士乐、电影主要对英国工人阶级和中下层的中产有诱惑力,而英国民众应当去阅读和实践传统的英国文化产品,如古典小说、民歌以及手工艺。

建立在贵族文化和精英政治基础之上高低有别、雅俗不共的文化秩序是阿多诺与利维斯共同的维护对象,文化秩序背后是传统社会结构秩序中的阶层区隔。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欧洲精英主义文化观面对在工业化进程中崛起的欧洲工人阶级以及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商业文化的焦虑。

与这两位学者不同,本雅明肯定了工业化的复制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阿多诺认为艺术和消遣(即我们通常说的娱乐休闲)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文化因素”,而本雅明则将这种“消遣式接受”看作复制技术时代的艺术所带来的变革和创新,他肯定消费大众的能动性和审美力:“现代大众具有着要使物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15]复制品能为接受者(观众、受众)在自身的环境和语境中去欣赏,这就赋予了复制对象现实的活力。

英国新一批文化研究学者也温和地接受了工业化以来社会结构的改变带来的阶层和文化的变化,威廉斯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智力的和精神层面在内[16],这一论断在理论上解锁了文化的高低贵贱之分。他指出工人阶级的文化实践正反映和构建了20世纪当代英国的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学者菲斯克也强调:“我们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中,所以我们的大众文化当然是一种工业化文化,我们所有的文化资源也是如此;而所谓的‘资源’一词,既指符号学资源或文化资源,也指物质资源,它们是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二者共同的商品。”[17]

无论是批判还是接受,大众文化与工业社会不可割裂的时代共振性都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文化领域的转变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的崛起,传统社会为少数精英所垄断的文化艺术领域逐渐向普通大众敞开,以工人阶级和新兴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群体自身的文化诉求和价值满足也通过文化工业领域的文化艺术娱乐表现形态得以体现,是大众的权力与能动性得以实现的途径。这是西方工业社会结构变化在文化方面的深刻体现。

二、 信息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从机械“外”力向有机“内”力的回归

(一) 后工业转型:文化渗透生产与生活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文化全面渗透经济生产与日常生活的社会,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向“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转变,即“从优先强调物质温饱和安全转变为更强调归属感、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18]66在物质主义时期,人们尚沉浸于工业化带来的富裕物质生活之中,而随着社会发展,当物质满足的边际效益日益递减,精神文化和意义的需求便再次凸显。

文化的价值被嵌入到商品中,体现个性与身份的品味(Taste)“将物品与对应的人联系起来了(Taste is what brings together things and people that go together.)”[19]一般物质产品也都被附上了“文化的”“审美的”标签,社会呈现出一种“泛文化化”的现象,任何商品都可能用于表达一种物品背后的符号意义和精神追求,差异化和小众化成为趋势,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成为体现产品异质性和附加值的关键。

从生产方式来看,随着信息技术对机械工业技术的替代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扁平化,数字化控制和对生产的灵活调整(“灵活积累”)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商品生产从规模量产(Mass production)到大众定制(Mass customized)的转变。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生产力的来源是有差异的,工业主义以经济增长为取向(军事-工业复合体系)而信息社会以技术发展为取向(对知识和信息的追求)[20]。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大工业时代的重点产业-能源、机械、汽车逐步被以知识经济领域为代表的一系列服务业所替代,比如软件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计算机通信产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资本迅速向文化生产相关领域渗透,“一种脱离商品消费,向着服务消费的转变-不仅是个人、企业、教育和健康服务,而且进入了娱乐、表演、即兴表演和消遣”[13]285-286。到今天,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新的“经济驱动力(economic powerhouse)”,是增长最快的行业,1997—2014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CIC.Info graphic from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oolkit.http:// www.thecreativeindustries.co.uk/uk-creative-overview/news-and-views/news-creative-industries-toolkit-launched.访问日期2017年9月6日.2016年创意产业对英国的经济贡献率达到了7.6%,其中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经济领域-IT, Software&Games以产值347亿英镑排名第一,占创意产业总体产值(918亿英镑)的37.8%。*CIC. UK Creative Industries Value.http:// www.thecreativeindustries.co.uk/resources/infographics.访问日期2017年12月22日。后工业社会人们对自我实现与文化价值的追求促进了文化消费的持续升级,数字化信息技术又使文化产品的传播更加便利,更是提供了一种超脱周转周期和空间的加速消费的可能,使得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的增长引擎。

(二) 信息社会的文化产业:围绕数字融合方向的产业链重塑

文化产业的大部分门类(诸如电影、电视、出版)是伴随工业文明的到来而产生的,音乐、演出(如民歌、地方戏剧)和手工艺是前工业文明代表性的文化样态。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符号与意义,用于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形态,而信息化经济对符号的处理能力极强,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仅诞生了新经济时期的新兴文化商品和服务样态,既存的产品样态和产业链也发生了变化。

围绕内容的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塑最具变革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同形式的文化内容高度符号化,脱离物质形态载体的数字内容得以进行整合并且更快速和便利的传播,这是出版、影视、互联网融合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Tapscott教授在其《数字经济》一书中指出的内容(content)—传播(communication)—技术(Computing)3C融合的新媒体趋势[21]在今天的文化产业实践领域成为了现实。时代华纳在经历与美国在线的并购失败后与老牌电信运营商AT&T的再次联姻是最好的鉴证。

华纳在20世纪20年代通过率先进入有声电影领域而声明鹊起,然而进入20世纪中后叶,派拉蒙法案的生效瓦解了电影巨头对市场的垂直垄断控制,再加上电视的冲击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使得美国人的文化娱乐消费习惯发生向“家庭娱乐模式”的转变,消费者选择在家通过电视或者网络观看影视等娱乐内容。原来积聚于繁华商业中心的电影院业绩下滑。报业巨头和电影公司开始积极进入有线电视相关业务市场,传媒业内部开始出现融合态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融合的趋势在信息技术和网络运营商的推动下更深更广。1996年新电信法解禁了电视网和电信网之间的相互准入的壁垒,1998年全美三大移动运营商之一AT&T通过收购美国第二大有限电视公司TCI进入文化产业市场。2016年AT&T与时代华纳的资本联姻实现了华纳在价值链上游的内容优势与AT&T网络平台上客户资源的上下联通。以“影视内容公司”为战略定位的华纳随着AT&T的注入,成为了一个向用户提供集通讯和娱乐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信息帝国。数字融合下的全产业链将从上游包罗万象的内容开发(文学、音乐、影视、动画)到下游的客户服务和需求挖掘(网络运营商向着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商转变)贯穿一体。

(三) 以版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从机械外力向有机内力的回归

信息时代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从工业时期的复制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逐渐转入了上游内容质量和多样性的竞争,以版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体系成为文化经济不可或缺的核心机制,它是对知识创造者的一种权益、利益的保护。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美国的知识产权市场迅速发育。在所有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典中,版权法的字数增长是最迅速的,1976年美国新版权法通过后字数增长了三倍达到61,600字,2000年字数达到了124,320字,半个世纪的光景增长了十倍多[22]。

英国的版权法也在规范的范畴和细节上呈扩容的趋势。2010年,英国修正了一项涉及版权的重要法案The Copyright, Designs and Patents Act 1988的相关内容,废止了两项关于版权侵权的例外条例:*作者自译,请参考:《2010 No. 2694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 RIGHTS IN PERFORMANCES》,The Stationery Office of UK, Nov. 2010

“原法案的第67条规定:在俱乐部、社会或其他组织(只要该组织的建立和运营不是盈利性的)播放未经版权许可的音乐不算对版权的侵犯。”2010年的修正废止了该例外规定。

“原法案72(1B)条规定:在公共场所播放未经版权许可的影视或音乐,只要进入该场所的人没有花钱购票进入即可以满足“excepted sound recording”的例外原则,不算侵权。” 2010年的修正也废止了该例外。

对于侵犯音乐版权的两类行为的特赦被废除意味着在公共场所播放音乐或影像等作品,只要没有版权许可,不管是否以此牟利都构成侵权。版权构成了一种对文化商品流通的利润和收益的分配机制,源头的内容创作成为价值链的核心。今天的英国音乐产业*按照英国的统计划分,音乐产业的产值被划分为创作类(作词谱曲演奏)、音乐代理、音乐制作、音乐发行、录制的音乐以及现场音乐六大部分。经济产值最高的正是涉及内容创作的上游环节:音乐家、作曲作词、谱歌,占整个音乐产业产值的近五成。*参见2016年英国音乐产业报告(Measuring Music 2016 Report),UK MUSIC官网:http:// www.ukmusic.org/research/measuring-music-2016/在工业时期批量复制生产-即唱片、CD的销售是音乐产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在信息社会由于高度符号化虚拟化的产品以及便利的分销传播路径(基于信息技术),内容创作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知识产权体系是这种变化得以实现的关键,后工业社会文化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从工业时期的机械复制力转向了人的有机内力(智力、知识与创新性)。

三、 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及其启示

(一) 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

“文化实践和生活方式中的变化必然和社会结构相关,因为艺术品、饰物、唱片、电影和戏剧是在市场上买卖。文化中的变化作为一个整体,特别是新生活方式的出现之所以成为可能,不仅是因为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也是因为社会结构本身所有改变。”[23]文化产业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种文化生存形态”[24],文化实践、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背后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见表1)。

与前工业社会人们“离群索居”的状态不同,工业化改变了时间与空间,人口向城市高度集聚:美国城市化率从1890年20%左右迅速提升至1950年接近90%的高水平[25]。农业社会的文化生产是分散的,具有高度的群体性和地域特征。都市生活方式和工厂制的工作方式改变了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集聚于城市居民区生活,集中在工厂、企业工作,人们以大众的整体性参与社会生活:消费、政治以及文化活动。“大众性”是这一时期人们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共同的基本特征。在财富急速增长的工业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阶层对商品有着一种物质主义的挚爱,工业化时期是经济理性主导的社会,效用与理性内嵌于大众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后工业社会则是一个感性回归的新阶段,“个人被鼓励去采用一种对商品的非效用性态度,以精心选择、安排、改用和展示自己的物品(无论是装饰品、房子、汽车、衣服、身体,还是闲暇消遣)”[26]。工业社会的生活水平常以可计量的数量指标为标准,如商品数量、人均GDP和工业产值;而后工业社会则更多地以“根据服务和舒适-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所计量的生活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27]文化消费以及其他文化实践活动成为人们的身份建构和寻求价值认同的基础,其意义超越了在工业社会时期主要作为繁冗工作之余娱乐消遣手段的存在。

工业资本主义的技术核心是机械复制力量,大众文化消费的对象:大量文化商品的规模量产遵循福特制式的标准化原则。信息技术实现了大众定制和灵活生产,数字化让不同领域以内容为核心的融合得以实现,出版、影视、互联网都被纳入“信息”产业麾下,整合为新的产业体系。*根据北美产业分类标准,出版、影视音乐、广电、电信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都被共同归类在“信息”产业之下。参考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2012 Definitions , 美国统计局官网:http:// www.census.gov/cgi-bin/sssd/naics/naicsrch?chart=2012.文化产业成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代表,内容创新及背后人的有机力量-智力、知识和创新要素成为关键。

(二) 基于西方经验的文化产业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 正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欧美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完成的基础之上,其电影工业是在城市化基本达到高水平的时候迎来了第一个巅峰;电视产业是在电影工业发展得相对成熟,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工业社会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在较成熟的商业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比较自然地与电影产业融合,形成了家庭影视业这一新的消费分类。

今天西方的传媒巨头大多经历了从工业化再到信息化这一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变迁一系列跨世纪的进程。而我国整体经济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转型期,文化产业在某些方面尚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产业统计分类下属三个方面: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和文化批发、零售业,其中诸如文具、乐器以及摄像、录像设备器材、电视机等文化用品设备这些制造业领域的生产活动(统计分类为文化制造业)仍占很大比例。2016年我国文化制造业产值还占到文化产业整体经济产值的38.6%[28],优化文化产业的行业布局结构,提升影视出版等文化服务业领域的产值和竞争力是提升我国文化经济活力的重要方向。

印刷复制和工艺美术品制造是我国文化产业50个小类中主营收入最高的两项,2013年占比分别为12%、10%。*根据统计局《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3(第三篇文化及相关产业)》公布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详细请参阅:http:// www.stats.gov.cn/tjsj/pcsj/jjpc/3jp/indexch.htm.在美国,印刷和出版分属于不同的一级行业分类,前者是制造业大类的印刷工业(2016年产值3.47亿)只占美国国民经济的0.2%,而出版则划归在信息产业门类下。*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计算而得。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GrossOutput by Industry.https:// www.bea.gov/industry/xls/io-annual/GDPbylnd_GO_NAICS_1997-2016.xlsx.

工艺美术品是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最优秀的代表产品,也是我国不同地域文化多样性和悠久文明所积淀的技艺和文化的体现以及劳动力性价比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竞争力,也反映了国际市场对创意设计类文化产品的热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化产品结构单一以及科技含量和内容创新不足的问题。如何借助现代的科技和商业手段整合资源,促进工艺品创意设计环节的价值增值是实现“制造”的工艺品向“创作”的工艺品升级的关键。

2. 抓住工业化-信息化两化发展的契机,促进以内容为纽带的跨领域产业链整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着多个方面的社会结构转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压缩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和更复杂多样的地理空间里。从1978年的不到20%,到目前50%的城市化水平,我们还处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还未完成,信息化的全球浪潮又席卷而来,两化并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现象。

在信息化的推进下,我国文化软件服务业表现喜人,2013年占到文化产业整体产值的2.8%,在文化产业统计分类的50个小类中排第十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而得。数据来自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3,参见:http:// www.stats.gov.cn/tjsj/pcsj/jjpc/3jp/indexch.htm.中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从2013年的74,141家,到2015年的240,413家,增长超过三倍。*参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估报告》。

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行业的企业成为境外上市的排头兵,民营企业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表现突出,国字头的传统文化企业也在积极探寻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并通过现代资本市场积极进入互联网相关的等新兴领域。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非遗、文博产品也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逐渐实现从作为物的观览对象到作为文化的载体成为“内容IP”源头的转变。以两化发展为契机,促进跨行业的产业链整合,围绕内容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是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

3. 发挥制度在保障市场有效运行的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相关制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共行、渐进的过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处于工业化这一社会结构转型的进程中,还受到国家从计划到市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性影响。市场不是一个无摩擦的世界,存在科斯所揭示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一项交换的价值乃是各种不同属性的价值在商品或劳务内的加总。衡量这些属性的价值需要耗费资源,而对被转让之权利的界定与衡量还需要耗费额外的资源”[29]。

现代经济是一个高度分工、专业化的领域,越活跃越发达的市场意味着交易的多层次化、频繁化、复杂化,对制度的完备性要求就更高,无论是终端的产品、服务交易还是与文化商品生产相关的要素市场交易都呈现日益复杂的趋势。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价值增值环节都涉及各类交易活动,一部网络文学作品要成为电影,制片要向作者购买版权(版权交易),聘请导演、演员、化妆师等专业人才(劳动力交易),还需要法律、金融等第三方机构进行合同和项目的管理(服务交易),另外还有发行权、放映权以及衍生品生产的品牌授权交易。

文化商品的“无人知晓”特征,即在商品被消费之前,在缺乏受众反馈之前,没有人能准确判断其市场价值,使得衡量成本(measuring cost)比一般物质商品代价更高。另外,由于其在数字时代的高度符号化特征,即脱离物理载体,可以被简单迅速传播的特性使得对其产权的保护的成本(交易成本的一类)也比一般商品困难。另外,在数字融合下的信息社会,以内容为纽带的跨行业的整合使得不同文化样态(小说、游戏、电影、电视、动漫、舞台剧)都可实现表现形式上的轻松转换,而这一系列跨行业的经济活动涉及更复杂、多层次、高频率的交易活动。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体制下,国家充当一个“超级企业”的角色将文化生产与生活(包括消费)的各个方面统筹管理,涉及交易的经济活动大多内化为单位内部以行政指令来完成。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交易环节都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这对相关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1]杰里米·阿塔克,彼特·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M].罗涛,译.2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63.

[2]弗雷德里克·L·努斯鲍姆.现代欧洲经济制度史[M].罗礼平,秦传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37.

[3]吉尼亚·赖特·卫克斯曼.电影的历史[M].原学梅,张明,杨倩倩,译.7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9-40.

[4]BROADBERRY S,O’ROURKE K H.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Volume 2:1870 to the Present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43.

[5]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M].刘训练,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6]J.M.罗伯茨.欧洲史:下[M].李腾,译.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3:735.

[7]乔纳森·休斯,路易斯·凯恩.美国经济史[M].杨宇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3:366.

[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0-51.

[9]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全志钢,刘成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

[10]MCLEAN D D,HURD A R, ROGERS N B.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8th edition)[M].MA: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2008:67.

[11]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刘宗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309.

[12]威廉·迪安.美国的精神文化:爵士乐、橄榄球和电影的发明[M].袁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6.

[13]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4]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的片段[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6

[15]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3.

[16]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高晓玲,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11:4.

[17]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3-34.

[18]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M].张秀琴,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6.

[19]BOURDIEU P.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M]. London: Routledge,2010: 238.

[20]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52.

[21]TAPSCOTT D.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M].New York:McGraw-Hill,1997:9.

[22]金福海.版权法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02.

[2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6.

[24]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J].学术月刊,2000(2):65-77.

[25]MARS L.This is Who We Were in the 1940s[M]. New York: Grey House Publishing, 2015:XVIII.

[26]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6.

[27]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38.

[28]国家统计局.2016我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EB/OL].(2017-09-26)[2017-10-30].

http:// 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9/t20170926_1537729.html.

[29]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韦森,译校.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34.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