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部名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

2018-06-05毛红霞

关键词:社会科学发文学报

毛红霞

(浙江树人大学 学报编辑部,浙江 杭州 310015)

经过十余年努力,教育部名栏建设已取得喜人的成绩,学报界资深专家潘国琪(2016)认为,名栏在研究推进、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成果传播、学术新人培养、刊物质量提高、名栏荣誉争创和办栏举措多样等方面有明显的助推作用①。潘国琪、毛红霞:《名栏建设的喜与忧》,《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27-132页。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2017)评价道:名栏工程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栏目;在一些学科或某些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了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成果;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和专业化的编辑团队,培育了一批学术新人;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扩展了学科的内涵;办刊理念、办刊机制的创新为高校学报向特色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型发展提供了示范②。王文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的成就与可持续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01-103页。经过三个批次名栏建设,名栏队伍逐步壮大、影响不断扩大,营造了打造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的良好氛围,为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发展树立了典范。但笔者在调研和访谈中也发现,由于名栏所在期刊层次、类型等差异,单纯以整本期刊的量化数据不足以全面体现名栏工程建设的整体成效,应更关注其取得的社会效应;同时名栏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及时予以修正和完善,以更好地推动名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名栏建设取得的良好社会效应

(一)在学科领域内知名度看涨

在入选名栏前,各栏目通常在学科内已小有名气,入选名栏后其知名度更是日益看涨。如“资源环境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得到中国环境资源法学学会会长等人的盛赞,认为在综合性学术期刊中起步最早、持之以恒并产生重要学术影响的应首推该栏目③,《武京闽、蔡守秋、汪劲盛赞“资源环境研究栏目”》,《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53页。其对中国环境资源法学发展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打通现代与当代、国内与国外、作家作品与理论批评,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基本材料,学术界因而有“北有(文学)丛刊,南有名栏”之说,甚至有学者将该刊称为“南方的《文学评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创刊伊始就开设“民办高等教育”栏目,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颇有影响力,为学术名家、研究人员和在读硕博研究生所熟知。有的名栏独此一家,在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殷商文化研究”(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充分发挥地处殷都故地、甲骨文故乡的文化优势,以殷商文化研究为特色,为全世界甲骨文研究者所关注;“赵文化研究”(《邯郸学院学报》)植根于本地文化,在邯郸诸多地方文化脉系中极具特色与代表性,吸引了国内外赵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二)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与关注

由于名栏在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刊发的学术成果也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如“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刊登的论文得到原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资源环境研究”曾发表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文章*《“资源环境研究”栏目十年发展历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66页。;“区域开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登的论文被《资源利用法》《环境经济法》所吸纳,其有关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制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报送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领导*侯新烁、张智颖:《〈区域开发〉栏目发文特征描述与研究主题选择》,《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2页。;“藏学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登的论文被西藏自治区党委信息办采用,并获自治区有关领导批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刊登的论文为陕西省政协、渭南市人大和政协委员形成关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提案所借鉴;“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嘉兴学院学报》)刊登的论文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关注。

(三)荣获地方政府和各级学会的嘉奖

很多名栏在地方政府和各级学会组织的各类评选中脱颖而出,如“资源环境研究”名栏在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湖北省期刊协会共同举办的湖北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特色栏目称号,所刊登的论文获湖北省社科期刊研究会和湖北省委宣传部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奖;“教育学·心理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登的文章获省部级和厅局级奖励;“东北亚文化研究”(《延边大学学报》)刊登的论文获吉林省第八届、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吉林省社科联第三届、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共经济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刊登的论文获江苏省高校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该文作者在江苏省参评。。

(四)契合热点的专题研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学术期刊专题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专题化发展加快了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从而体现特色,树立品牌*杨志辉:《学术期刊专题化发展及其对学术研究的推动》,《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73页。。很多名栏在专题研究上狠下功夫,比如:“学科建设”(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教育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之际,发表20余篇全面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论文,大都被相关文摘转载;“美学·环境美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PM 2.5走入公众视野时刊发《公众自测环境信息的法律分析》《公众自测环境信息行为的法律思考》等论文,对相关行为的合理性和规范性进行探讨,引起学界的重视;“民办高等教育”在201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新修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后,迅速约请专家撰稿,先后推出“解读宣传”和“贯彻落实”新法的专题论文,社会反响良好,并被《新华文摘》纳入摘编;“区域开发”“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别策划”(清华大学《装饰》)和“修辞学大视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名栏近三年来也组织了很多专题论文,跨学科、多角度地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些名栏几乎每期都是专题,显示出极强的策划性和针对性。

名栏建设在探索高校学报特色化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高校社科学报的专业化水平,突显了高校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进而带动了高校社科学报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升,繁荣和发展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并在学术期刊特色化发展方面很好地发挥了引领与示范的作用,基本实现了名栏建设的预期目标。

二、名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潘国琪等(2016)曾对第一、第二批名栏2012—2014年的发文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三个减少”“两个不够”和“一个瓶颈”问题。“三个减少”即部分名栏刊出的期次减少、发文量减少和优质文章减少;“两个不够”即部分名栏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不够、推动所在刊物整体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够;“一个瓶颈”即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③潘国琪、毛红霞:《名栏建设的喜与忧》,《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27-132页。。至今,第三批名栏建设也已满3年,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对三个批次名栏2015—2017年的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名栏发文时续时断

名栏建设具有连续性,刊期时续时断会给作者、读者和名栏建设带来混乱。通过统计发现,近三年来有11家名栏出现栏目中断现象,有些中断1—2期,有些中断8—9期(双月刊),中断期数最多的为18期(月刊),后两者中断的期数占三年来总发表期数的一半。与以往相比,2012—2014年第一、第二批出现中断的名栏有7家,2015—2017年有6家。名栏之所以成为名栏,虽然不一定是国内外研究影响力最大的,但一定是名栏所在期刊研究实力最强的栏目,中断期数如此之多,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表明该名栏在可持续发展上出现了问题。

(二)名栏发文量偏少

在学术质量与规模效应的博弈中,一些名栏期刊更看重定量评价,在论文的选取上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控制总发文量,以提高期刊评价的量化数据。根据三批名栏2015—2017年的发文数据*第三批有2家名栏未参与统计,原因在于:一家学报未设置任何栏目,无法区分哪些文章属于名栏;另一家学报则找不到与教育部公布的名栏名称完全一致的栏目,故不予统计。文中所涉及的第三批名栏的数据均不涉及这2家,下同。,从不同维度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部分名栏总发文量逐年减少。这主要指三年中每年名栏的总发文量有明显波动且呈下降趋势,这样的名栏有18家,其中第三批名栏占7家,占第三批名栏总数的30.4%,说明有1/3左右栏目入选名栏后未同步加大建设力度。

2.部分名栏期均发文量偏少。名栏只有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发文,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引起读者的关注,发文量过少就起不到这种作用③。统计结果显示,期均发文量1—2篇和3—5篇(不含5篇)的分别为21家和20家,两者相加占名栏总量的74.5%,其中少于3篇的占38.2%,表明有超过1/3的名栏建设缺乏应有的力度。与以往相比,2012—2014年第一、第二批名栏期均发文量少于3篇的占两批名栏总数的34.4%,2015—2017年则占37.5%;第三批名栏2015—2017年期均发文量少于3篇的占该批名栏总数的40.9%。当然,也有10.9%的名栏期均发文量达7篇以上,其中最多的是“藏学研究”栏目,期均发文量14.3篇,几乎占每期总发文量的一半。

3.部分名栏发文量在总发文量中占比较少。从名栏的绝对数量看名栏建设情况,可能对诸如经济类的专业刊来说不甚公平,因为该类期刊每期总发文量通常在10篇以下,故以三年来名栏发文总量占期刊发文总量的年均比进行比较更为合理。据此统计,名栏发文总量占期刊发文总量年均比低于20%的占65.5%,可见,半数以上期刊在发文量上未体现出名栏应有的重要性。但也有的期刊做得很好,其中表现特别突出的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名栏文章几乎占期刊的一半,这为期刊的专业化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从名栏发文总量占当年期刊发文总量的比例来看,2015—2017年间占比出现明显下降的名栏期刊有15家,占27.3%。

4.名栏所在期刊级别与名栏发文量未成正比。以名栏所在期刊在期刊界的级别为依据,根据三核心期刊与非三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与非CSSCI来源刊、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为统计维度,对三类名栏年均发文量低于3篇的情况进行整理,得到表1。从结果看,名栏所在期刊级别与名栏的发文量未成正比。调研中获知,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核心期刊尤其是三核心期刊而言,名栏对其来稿和约稿并不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且三核心期刊所在母体高校大多为双一流高校,具有研究优势的学科不止一个,不太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到某个名栏的建设上;二是为保证每年的量化数据不滑坡,部分级别高的刊物更倾向于发篇幅较长的文章以减少每期的发文量,自然也会削减名栏每期的发文量。而对普通期刊来说,名栏的荣誉来之不易,故极为珍惜,会倾编辑部及至全校之力,努力将其建设好。

表1 以名栏所在期刊级别为统计维度的名栏年均发文量

注:表中“三核心期刊”指同时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指入选上述三种核心期刊中任何一种或两种的期刊。

(三)有些名栏名称与教育部公布的不一致

期刊固定栏目的名称应具有稳定性,不宜随意更改。名栏申报条件就规定:创栏具有4年以上、总发文量超过80篇的栏目才有资格申报。因此,名栏属于期刊的固定栏目,且栏目名称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入选名栏且经教育部社科司公示和签约后,必须与公示的名称相符,具有唯一性。统计发现,有6家名栏的名称与所公示的名称不一致,有的系编校错误出现漏字现象;有的系临时根据论文内容调整栏目范围出现减字现象;有的把名栏一分为二甚至更多个栏目,栏目上也不标“教育部名栏”字样;还有的系沿袭该期刊不设置栏目的做法,使人无法判断名栏建设的情况。

(四)一些名栏在期刊目录中未居重要位置

栏目在目录中的位置通常代表着其重要性程度,一般来说,位置越靠前越重要。名栏通常集期刊的办刊优势和研究实力于一身,是最有竞争力的栏目,理应放在目录的前部。但统计后发现,2015—2017年间,除特稿等情况外,始终将名栏放在首个栏目的期刊有29家,占52.7%;有时将名栏放在首个栏目的有9家,占16.4%;名栏始终不在首位的有17家,占30.9%,有2家甚至将名栏固定在最后一个栏目。名栏位置靠后的通常发文数量也少,相较该刊物其他栏目而言缺乏竞争优势。名栏在目录中不占首位的大多是核心期刊,其名栏显然在该刊物中不具有竞争优势。

三、构建名栏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建议

自2004年第一批名栏诞生至今已有十多年,但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一直未出台,名栏建设无章可循,基本处于“自由生长”状态。因此,为保证名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亟须构建起相关的管理体系。

(一)理顺管理体制,发挥行业学会的作用

名栏建设需要教育部、省教育厅和高校共同发力,体制顺则效果显。但目前名栏建设更多的是教育部在使力,一些名栏期刊负责人表示,学校领导对名栏建设漠不关心,配套经费难以保证,名栏发展困难重重。2015年,隶属于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入选期刊联络中心(以下简称“名栏联络中心”)成立,很好地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提升了名栏工程的凝聚力。如果名栏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出台,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名栏联络中心代为实施并作初步考核。

(二)建章立制,科学设定管理制度的内容

名栏建设管理制度主要涉及评建、中期考核、周期验收、退出机制以及经费使用等内容,必须进行建章立制。

1.设定申报周期,注重培育工作。从目前名栏建设三次申报的时间节点看,分别是2004年、2011年和2014年,并没有固定的周期。为更好地激发高校学报建设特色栏目的积极性,应尽快将名栏申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如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批推出若干个名栏;建议当现有名栏达到100个左右时,则不再大量评选名栏,而是主要依据周期验收的结果,按退出机制淘汰建设乏力或无明显成效的名栏。同时,需注重潜在名栏的培育工作,通过了解现有的特色栏目,并根据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引领特色栏目创建的方向,以实现栏目服务地方经济和国家建设的目的。

2.设置中期检查,规范名栏发展。笔者从名栏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中获悉,大部分名栏(42家)编辑认为有中期检查的必要,也有的表示各种检查太多会让人疲于应付。在检查时间安排上,大多倾向于在第三年进行,也有的表示学术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急功近利,3年时间是不够的。在检查内容选择上,首先,要对名栏建设的基本情况作出判断,即是否存在设栏中断、发文量过少等情况,每中断一期扣除相应分数。在发文量上,鉴于65.5%的名栏一年发文量占期刊发文总量年均比低于20%的实际,可考虑名栏一年发文量占比不低于所在期刊当年总发文量的25%为考核指标。其次,大多数名栏编辑认为应对名栏发文的内容、编校质量、取得的成绩、专题设计以及出版与名栏相关的著作等指标进行检查,但也有的认为出版著作并不是实质性的成果,不应列入检查内容;还有的认为应对举办与名栏相关的专题会议、名栏上刊登的论文获奖等情况予以加分。在检查小组成员的选取上,认可度最高的是学科专家,占69.2%;其次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代表和名栏代表,约占60%;教育部官员和名栏联络中心代表紧随其后。

3.重视周期验收,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周期验收的内容,大部分名栏编辑认为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并以前者为主的验收办法。在定性考核上,以学科专家评价为主,同时要注重名栏取得的社会效果、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学术影响力等因素。在定量考核上,可以依据名栏论文被转载(摘)量、被引率、省部级以上课题基金项目比等量化指标,并适当考虑各学科间相关数据的不均衡性。此外,应考核中期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的改进情况。73.5%的名栏编辑认为应建立奖惩机制,将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对优秀者进行表彰,拨付下一期建设经费,同时要求所在高校提供配套经费;对验收结果优秀、名栏论文占比较高的期刊,可适时转为高校系统内的专业名刊,并在教育部名刊评选中给予倾斜;对于周期验收不合格者,先给予一定整改期限并加以必要的指导,实现以评促改,整改后达标者可恢复名栏荣誉,整改不达标者予以淘汰。此外,有不少名栏编辑建议建立“名栏扩展版”,将那些周期验收不合格的名栏归入其中,与培育栏目一起竞争,做到能进能出、进出有章可循。

4.检查经费收支,确保专款专用。周期考核时,教育部应对名栏建设经费进行检查,可委托省一级的审计部门执行并出具经费检查报告。经费使用范围主要包括稿费、审稿费和责编培训费三大块,也包括举办学术会议、论文结集出版和专家咨询等其他费用。大部分名栏编辑认为,稿费应占经费支出的50%,因为高稿酬才能吸引优质稿件,集聚资源做好名栏。另外,名栏建设经费应单独列支,以方便审计部门审计。

(三)大力宣传,充分保障名栏的学术权威

十余年来,名栏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仅6.1%的名栏编辑表示入选对其吸引优质稿件有较大帮助,53.1%和40.8%的名栏编辑分别表示有点改善和没有改善*毛红霞、陈汉轮、陈维君:《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的发展历程及建设现状分析——基于51家名栏的调查》,《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63-68页。。学术圈对名栏上发表的论文并没有“高看一眼”,仍依据母体期刊认定论文的学术水平,使名栏的“含金量”大打折扣,这尤其不利于非三核心期刊名栏的建设。为此,名栏编辑普遍认为,教育部应加大名栏在全国的推介力度,对通过周期验收的名栏,除相应的奖励外,还应努力提升名栏论文的认定级别,在期刊评价体系上给予鼓励性安排,如在教育部进行其他项目建设时,将所属高校期刊是否拥有名栏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将名栏纳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结题条件,即在名栏上发表的论文视同在CSSCI来源刊上发表;借助网络平台,建立名栏数字出版的专业期刊等。

名栏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既需要名栏期刊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也需要外界尤其是主管部门相应的经费扶持和提高认定级别,以不断优化建设环境。只有理顺机制、完善体系、加强管理并明晰奖惩,才能充分调动主办单位的积极性,才能使名栏建设保持生机与活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发文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