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份礼物
2018-06-05艾尔
文/艾尔
看到“最后”,很多人会想到死。事情非常的凑巧,就在朱莉亚结婚典礼的前三天,她父亲竟过世了。但茱莉亚对此似乎伤心不起来,她对朋友说:
我什么痛苦的感觉都没有,斯坦利,我的胸口连一丁点痛都没有,眼泪一滴都流不下来。
明明很在乎父亲,明明很希望得到父爱,可茱莉亚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自有记忆开始,父亲一直都在她人生的重要阶段缺席。慢慢长大,她一方面渐渐习惯了父爱的缺席,一方面将对父爱的渴望变成对父亲的怨恨。女儿由爱生恨,父亲又不懂得如何表达爱,于是,父女关系降至冰点,两人很少见面,更没有交流谈心。但是,父亲毕竟是父亲,茱莉亚虽然早已料到父亲不会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她没有想到父亲竟以离开人世的方式缺席。于是,她不得不推迟了婚礼,在预备举行婚礼的当天为父亲下了葬。父亲入土后,她以为和父亲的一切也将化作尘土,可谁知,真正的故事这时候才开始。
在葬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朱莉亚收到一份来自父亲的礼物,是一个大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是跟父亲一模一样的蜡像——
这个和父亲身材相仿的蜡像做工精致,皮肤的颜色和纹理像得令人吃惊。鞋子、黑灰色西装、白色棉质衬衫……这些都和安东尼·沃尔什生前的日常打扮一模一样。她很想碰碰他的脸颊,拔下他的一根头发,看看是不是他本人。但是,朱莉亚和父亲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直接接触了。没有拥抱,没有亲吻,甚至没有碰过手,所有表达温情的动作都没有过。多年来造成的代沟是无法填补的,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一座蜡像。
朱莉亚仔细打量了一下蜡像,发现在袖口翻边上别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有一个用蓝墨水画的箭头,指向外套胸前的口袋。朱莉亚取下纸条,看到纸条背面写的字:“把我打开。”她立刻认出了她父亲独特的笔迹。
箭头指示的胸前口袋,是安东尼生前喜欢塞一条丝巾的口袋。从这个口袋里露出一个很像遥控器的东西。朱莉亚取下遥控器,上面只有一个长方形的白色按钮。
父亲已死,这份礼物是他送的吗?蜡像来自何方?是谁造了这个蜡像?那个遥控器有什么作用呢?……一连串的疑问,把读者带入故事中不能自拔。这一写作手法,是本书作者马克·李维的惯用手法。这位法国作家,曾连续15年蝉联“法国最畅销作家”,其著作《偷影子的人》《如果一切重来》等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本文的故事,则来自他的《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讲述了一个父亲利用高科技手段,在生前将思维上传到机器,并在死后借此“复活”6天,与久不联系的女儿重新建立沟通,化解误会。这个故事虽然离奇荒诞,但是几乎所有人读完心里都暖暖的。著名作家藤井树看完书后就说——
人都喜欢弥补,当他们错过了什么的时候。不过我倒是没想过能有这样的弥补方式。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是作者写错了,后来又觉得是翻译者翻译错了,但当我再一字一字地看下去,我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是说,故事真的就是这么写的。看完这本书的一个感觉是,这个作者发神经发得很严重,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发神经。如果这世上真的能有这样的事发生,那么我想,有很多的人生遗憾都能被弥补。
朱莉亚内心矛盾了很久,看完说明书,她还是忍不住地按下了按钮——
她用手指按了一下按钮,听到“咔嗒”一声响。接着,这个原本就不算塑像的家伙睁开了眼皮,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然后朱莉亚听到父亲的声音:
“你是不是已经有点想我了呢?”
此后6天,茱莉亚和父亲两个人,借着从永恒中偷来的时光,开始了一趟笑中带泪的生命之旅。小说借两条时间线行文,一边从主人公现在的生活推进故事,一边通过倒叙回忆往事。在和父亲的“携手旅行”中,朱丽娅终于抚平了过去的伤痛,找到勇气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完成跟父亲的和解,重新经历了成长。
小说不仅故事奇特,语言也非常有诗意,值得我们品赏。比如:“你不在的时候,这条街看起来好冷清。”“我驯服了孤独,那需要具备无法想象的耐力。我走遍世界各地的城市,寻找你呼吸的空气。”“没有一个父母能代替自己的孩子去生活,然而并不因为如此,我们就不去操心,你们不幸的时候,我们也会跟着痛苦。有时候,这会带给我们一股冲动,试图想指引你们的前途,也许会因为笨手笨脚或是过度溺爱而犯错,但总比什么都不做来得强。”
很多人看完此书,觉得有一个小遗憾:为什么父亲只“复活”6天呢?人生没有尽善尽美,或许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更会去珍惜,你说是吗?
阅读推荐
《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法]马克·李维著,林晨洁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