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体育”背景下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2018-06-05陈富成刘传海
陈富成,刘传海
体育是一个庞大的行业,据统计体育行业每年产生的收入高达440亿美元。近年来,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市场逐步打开,体育行业的人才需求处于严重缺乏状态,特别是体育管理人员和商业专业人士。在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培养是大学里开展的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当下体育发展的管理型、创新型人才。随着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体育融合多种产业发展已成为当下主流趋势,为了适应当前体育发展需求,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成为迫切需求。同时,随着教育事业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时代产生新的教学理念,为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开展带来契机。
1 相关理论基础
1.1 “互联网+体育”观念
随着大众生活方式改变,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对人们生活习惯影响的逐步深入,产品服务在线化与软件功能智能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互联网+体育”将面向大众成为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体育产业平台、运动休闲软件等应运而生,并为体育节目观众、体育视频浏览、竞技体育赛事观众、群众体育赛事参赛者等带来便利。在迎接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才结构也发生巨大改变,智能体育开发、线上体育报名、线下体育参与等已成为当下体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特色所在,互联网融入体育实体,智能穿戴设备,运动APP普及,体育大数据等都是与体育互动交友的新模式1。
1.2 体育管理专业定义
“体育管理专业”自设立以来,已有近20年时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互联网普及化发展,以及竞技体育人才需求的改变,其在专业课程建设上也需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要求。体育管理专业一般是指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出适应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体育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实务操作技术的人才2。
国家运动和体育协会(NASPE)和北美体育管理协会专门负责体育管理课程和鉴定的联合工作组(1993)把体育管理定义为:为个人提供在产业众多环节中的一环节寻求工作所需要的专门培训和教育的一个学科领域3。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体育管理已经存在几个世纪了,并被归类为体育和经营管理两个方面。从体育管理角度来看,其以娱乐性、观赏性为中心的体育产业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健身产业都可以归类为体育管理。在专业设定上,一方面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培养,为竞技体育服务;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体育锻炼、体育赛事表演、体育文化作为生活娱乐的手段,为社会大众服务。与其他体育专业不同的是,体育管理专业既担负着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人才培养又需注重社会大众的需求,因此,其课程应注重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开展:①主干课程:体育学、管理学、产业管理学;②主要课程:体育产业概论、体育企业战略管理、体育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运营管理、会计学管理、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俱乐部管理、体育经纪人、体育赞助、体育风险管理。
2 课程结构的整合原则
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体育需求也发生变化,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整合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及当下产业发展方向原则。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体育管理专业型人才是该专项设置的基础条件,必须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按照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向,紧随时代发展潮流,以市场先入为准,定点定向培养。
(2)课程设置应注重“管理能力为本”的原则。体育管理专业涉及面广,需要掌握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内容,并且其就业范围多于体育产业管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领域,因此其专业设置应突出管理能力,同时为适应竞技体育多变需求,还应重视学生其他能力培养,如产业管理能力、参赛办赛能力、体育经营能力等。
(3)课程设置必须重视基础课程结构。基础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有利于其打牢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领域基本信息及发展动态、对体育管理课程有基本规律且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基础技能的专项课程、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洞察力,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对专项课程的基本认识,使其获得合理的逻辑层次。在国外,共同领域中都会设置一些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作为所学专业的必修,既保证了教学的通识性,又达到专项教学的合理性。
(4)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合理的分类模块。在规定基础通用课程后,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目前市场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规格人数设置四个专业模块的专业方向,即:就业方向为各类体育企业者在选修课中以体育产业课程及企业战略管理模块学习为主,就业方向为职业体育俱乐部者应以营销学、俱乐部管理、体育经纪人课程为主;就业方向为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者应以管理学原理为主要课程;就业方向为高等院校者应限制选择体育教育课程学习4;就业方向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组织者应以休闲体育方向为主。有针对地培养学生专业水平,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5)课程设置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安排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的发展动态,实践课程融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相应领域。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应积极投入实践,适应最新发展需求。
3 国外互联网基础下体育管理专业课程
据最新统计,美国整个体育产业总值超过4,850亿美元,全球约1.5万亿美元。这是包括所有职业运动队和联赛的收入以及NCAA体育、业余体育、体育用品、体育广告等方面的资金投入5。的确,近年来体育产业的价值被无限挖掘,正朝着全球化发展蔓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体育管理专业带来契机,也迎来新的挑战,同时对其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管理专业课程最早是由南佛罗里达大学开设。1985年,经国家运动和体育协会确认开设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学校已达83所3。随着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和 “互联网+”模式的冲击,体育管理课程在过去30年间发生了显著性变化。20年前,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一般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能测量、社会学、运动心理学等。现在,各行各业对竞技体育人才的需求使得体育管理课程不得不改变原有教学课程,朝着科学化、实用化、专业化发展,一些国外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将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和物理科学原理等纳入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并形成基本课程体系。
表1 国外高校体育管理课程一览表
4 课程结构的设置
4.1 传统体育管理课程结构
1989年,国家运动和体育协会与北美体育管理协会进一步完善了准备从事体育管理工作的学生的课程标准。其按照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级别要求,以准备从事体育管理工作的学生所需知识体系为标准分为不同核心课程。现在,国家运动和体育协会-北美体育管理协会体育管理课程标准概述了体育管理课程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所需要最基本的课程体系3,见表2、表3、表4。
表2 体育管理课程标准:本科生内容范围
表3 体育管理课程标准:研究生课程内容
表4 体育管理课程标准:博士课程内容
表来源于北美体育管理协会体育管理课程标准概述
4.2 “互联网+体育”背景下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创新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增长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增长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亟需解决,包括竞赛组织策划人才、体育用品业人才、健身服务业人才、体育营销业人才与体育经纪人等6。我国高校在培养体育管理专业人才课程安排上,应结合“互相网+体育”发展方向,从必修课上进行改革。必修课是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根本保证7。提高必修课的授课质量,将互联网形势下的体育人才培养需求融入学科建设中来,既保证教学的高水平性又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同时,在加强学生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应将实习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部分(表5)。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人才需求,将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4.3 “互联网+体育”视角下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应用
4.3.1 体育赛事视角。体育赛事一般指比较有规模的正规比赛,目前全球范围内规模大、影响大的体育赛事有世界杯、奥运会、一级方程式赛车、NBA以及各类洲际体育赛事和各单项体育组织的世锦赛等8。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体育赛事观赏与体育赛事参与。现如今,互联网的介入使得体育赛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体育赛事报名网络化、体育赛事观赏开放化、赛事参与便利化等都使互联网体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借助互联网的网上赛事报名,使得体育大数据管理更加便利,参与者可通过相应网站查看报名信息与赛事成绩。
表5 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方案课程整合情况一览表
4.3.2 体育文化视角。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的总和称为体育文化,一般指体育宣传报道、体育报刊书籍、体育音乐电影等。在互联网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形式发生变化,一些体育活动报道、体育文化宣传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上引起人们的关注,体育新闻显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调剂品。因此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应涉及新闻传播、体育文化等,让学生学习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同时运用体育新闻传播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
4.3.3 体育产业视角。体育产业较其他产业不同的是,其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振奋民族精神。体育产品既包括体育用品业又包括无形的体育服务9,这些都需以体育市场营销为媒介推广体育相关领域品牌优势。因此,体育营销、管理、道德等都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
5 结论
互联网的普及性和竞技体育发展的国际化使得我国体育事业处于腾飞阶段,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冬奥会的申办成功,我国体育的发展有了一个绝佳的发展契机。体育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因此培养出一批专业性强、理论知识丰富、适应能力很强的社会科学人才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体育管理专业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路径上,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应强调突出“基础性”、“时代性”、“创新性”发展,结合互联网时代新思潮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向多层次、多领域方向发展,确保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需求。借鉴国外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希望对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有所启迪。
[1] 两会关注|聆听政府报告后叶诗文很振奋:体育+互联网赋予新活力,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4172660694140547& wfr=spider&for=pc.
[2] 百度百科:体育管理专业https://baike.baidu.com/item/.
[3] 秦椿林,李伟,高春燕,译,体育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14.
[4] 龙斌,周贤江,俸晓东.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建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88.
[5] Top 24 Best Sports Management Degree Programs https://www.sports-management-degrees.com/best-sports-management-degree-programs-2014/.
[6] 美国体育管理专业的基本概况,https://www.liuxue86.com/a/2533150.html.
[7] 刘国忠.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实施与教学质量管理实用手册(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87-389.
[8] 百度百科:体育赛事. https://baike.baidu.com/item/.
[9] 百度百科:体育产业. https://baike.baidu.com/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