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角度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价值及实践

2018-06-04汤月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实践

【摘要】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主要讲述1840以后近180年的中国历史。历史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发展的综合体,学习该课程就是教会学生纵观历史的同时,学会如何将历史从不同的角度横切,从而洞见一个真实、具象、立体的历史,因此本文试从经济学的角度试图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进行必要的分析。

【关键词】《纲要》 经济 价值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01

作为高校思政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要在当下的社会发展及高校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面前,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结合现实,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该门课程的新角度和新视角,教师的经济学思路教学无疑是一种艰难的但是有效的新尝试。

一、树立经济学角度教学的价值

1.帮助教师、学生拓展学习的新角度,学会多侧面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时空的存在,具有多面性,历史更是这样一种存在。还原一个事物的真实面貌就不得不把其置身于当时当地的多视角环境中,不经过横向、纵向、交叉的解剖事物,断章取义、一厢情愿往往得不到真实、有效,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靠灌输自然是一种简洁低效的办法了。教师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授《纲要》课程,一方面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要举措,也是交叉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教学以师为导,学科融合交叉,教师学习先行,客观上帮助教师成为更具高校教师资格的个体,不至于被学生、被知识、被环境优胜劣汰;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扩展认知的有效途径。教学以生为体,教学如果一味向学生提供知识的产品,无所谓好坏、无所谓“有用”、无所谓“价值”,甚至懒得动用技巧与方法提供,那接收知识的人,或者简单说受教的对象无所获得,深感课程毫无亮点与新意迟早会变得冷漠乃至厌恶学习。从经济学的角度教学可以缓解传统《纲要》课教学的历史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历史的侧面、后面等多角度了解相对真实和具体的历史。

2.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及脉络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史观是讲授作为思政课的《纲要》课程的基本方法论和立足点,《纲要》课需要贯穿这些观点,但毕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单纯地去讲授以上理论,正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从经济的、生产力的、社会物质发展的角度去诠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否则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对《纲要》课所要传达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价值理念难以深入理解、深刻体会。从经济学数据、经济形态等内容知识切入《纲要》课教学,对《纲要》教学的传统惯性思维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使其产生一种亲切而实际的学习体验,并且学生只有了解并理解了晚清时期中外之间的经济形态、经济往来、经济意识和经济思维习惯,才能深知落后国家的落后表现,继而才能更深刻理解落后制度必然被先进制度替代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了解社会主义建设之初我国一大而公的结构、经济组织结构、经济运行方式、民间生活的经济活动状态才能理解后面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等理论要点,对学生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更深刻的认知。

二、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最直接的方法是推荐学生阅读比较通俗的历史类小说读本,并制定学习任务

小说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万象的镜子,从中可以通过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真实生活的具体状态,尤其是越遥远的历史越是非通过学生亲自阅读不能感同身受的,对于文化基础及学科背景不同的学生来说阅读历史类小说可操作性较强,加之小说的代入感相对较强,学生可以以阅读的方式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当时当地,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比如《官场现形记》可以了解到晚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的主要经济活动是什么、官督商办的企业的特点如何、弊端何在、民族企业的成长道路及民族企业家如何形成、崛起;民族企业家的双重性的特点、当时中国人的经济意识及经济思维习惯、对待商业发展的态度及西方现代企业运行方式、商业活动规则、原则等,再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儒林外史》、《孙中山传》等经典写实性小说都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走向命运衰竭的晚清历史。学生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要加以说明和导向,即需要学生必须刻意阅读学习小说中反映的经济生活、经济活动和围绕经济活动展开的人物关系,从而去试图理解小说中社会结构的不断瓦解、分裂和西方工业化发展对封建落后社会发展的冲击等一系列社会变迁的历史现状。

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要求则是规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阅读其中一本,阅读完成后组成阅读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学生代表在课堂内交流,每人5-8分钟不等,最后形成近千字的文字材料作为学生平时考核成绩登记在册。

2.教师要多收集相关经济学的教学资料及史料,充实教学内容

因从事《纲要》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思政专业背景,对于经济学的知识及信息较少关注或收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多收集有关经济改革类的视频或政策信息为授课所用,或是整理资料或史料中涉及到经济形态、运行等的相关资料切入教案文本中為我所用,这一类的书籍浩如烟海,如《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经济制度与组织的历史透视》《中国经济改革专题》、《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等均是收集资料的第一手好书。虽然获取资料的途径便利,但必须明白如何使用资料,使相关的资料自然地嵌入教材及课堂教学中是需要技巧的。教师通过理论学习然后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及寒暑假积极投身企业一线,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对《纲要》课程的经济学角度切入进行教学是一种尝试,其效果究竟如何有待于教师夯实教学基础,巧妙运用并驾驭相关材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这无疑是一种突破,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角度,也为学生接受思政课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建波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丁日初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基金项目:银川能源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6-JG-X-01)。

作者简介:汤月娟(1979.6-), 女,宁夏青铜峡,汉族, 讲师,硕士, 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实践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