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拓展高校音乐教改新思路

2018-06-04王利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用,但国内结合高校音乐教育进行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当前尚难得一见。加强这一研究,有助于拓展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01

合作学习不是新鲜事物,战国晚期的《学记》就谈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合作学习模式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始于美国。这一学习模式益处颇多——能改善课堂氛围、能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能培养团队精神等。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的积极意义

1.提升学生素质,适应社会生活

大学生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个人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他们离“合格线”或许还有一段距离。

“合作学习的教育观中最突出的是其互动观,它把教学活动看成一种复合活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2]合作学习中,参与者要查找和研究学习资料、要索求指导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等,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还要使学生学会生存、懂得生活,帮助他们提升素质和适应社会。

2.拓展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新思路

观察上世纪末至今的相关资料不难发现,相关教改主要有三个着眼点——以基础教育改革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以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为目的增删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网络设备开展教学。改革没有完成时,从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提高的期望值看,从培养更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仍需加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亦是加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3.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合作学习“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这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3]不同与单纯的竞争性学习,合作学习是融入了积极竞争的互促学习;学习过程中,每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比较优势,每人都能从学习伙伴那里获益,合作学习还能较好地帮助个人克服惰性;这些,最终体现为学习成绩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共同提高。以声乐学习为例,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专业成绩。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s)是指群体中各种因素‘力相互作用,并对群体成员在资源利用、任务实施和关系维护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力。群体动力理论是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A.H.Maslow)是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合作学习模式使若干同学集合起来成为一个学习团队,通过集体活动,大家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比较优势展示出来。

3.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

合作学习模式契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声乐合作学习中,教师起组织与协作的作用,教师向学生提供研究和模仿的声音范例、针对重点难点答疑解惑、还要大致掌控学习活动开展的节奏、要在关键节点适时给予点拨等。学生则通过潜心自学和与指导教师、与学习伙伴间的良性互动,尽可能的拓展学术视野、优化演唱技巧、获取学术信息,最终建构起较为理想的知识与能力架构。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1.精心分组定员

一般情况下,每位教师每学年大致承担40~50名学生的声乐课。合作学习分组方面,多数学者认为5~7人为一组较为合适;这样,教师可将自己所负责的学生分成6~8组。成功组建声乐学习小组需做到“六结合、三确定”。

“六结合”是指尽量把不同气质、不同性别、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与班别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便于彼此取长补短和顺利开展活动。“三确定”,一是要确定分组时学生没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否则后续工作难以展开;二是为每个学习小组确定负责人,可指定也可选举,重要的是負责者要有较强地责任心和组织能力;三是确定组名,也就是为每个小组命名,借此增强组员的归属感。

2.教师尽职而不越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基于这一定位,指导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大致是组织定员分组、框定学习范围、协调教材教具、推荐教法学法、观察活动开展、把控学习进度、评价学习结果,做到这些就可以说指导教师是“尽职”的。“越位”是指导教师要尽力避免的,“越位”有多种,比如,教师在观察小组讨论时,恰巧所谈的话题自己比较了解或感兴趣,就不自觉的口若悬河、高谈阔论,这样就将集体讨论变成了“一言堂”。“尽职”与“越位”之间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红线,教师做到“尽职而不越位”,需要切实吃准合作学习的要义。

3.做好日常管理

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是教师的主动选择,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肯定不是为了把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和减少教学工作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或许还会增加工作量,原因是教师在正常课堂教学以外,还需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日常管理。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日常管理很重要,因为,没有及时和全面的日常管理,合作学习活动就会流于形式。日常管理主要是及时了解学习进度、培养学习热情、处理突发情况、记录教学心得、评价学习效果等。

当然,假如指导教师能够很好利用QQ、微信等现代沟通方式,假如教师能及时知悉合作学习动态,假如教师能在学生中培养几位得力助手,做好日常管理也会较为轻松。

四、结语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并取得很好地实际效果,引入合作学习模式亦是相关改革的一部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随着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一定会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玉静,高艳编著.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P1。

[2] 周宗奎主编.大学生学习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202.

[3] 吴国来,张丽华,等编著.学习理论的进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218.

作者简介:王利娟(1974-),女,汉族,河南嵩县人,硕士学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