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会委员代表献策船舶工业

2018-06-04本刊编辑

广东造船 2018年2期
关键词:船舶工业大湾粤港澳

本刊编辑

阳春三月百花开,不可方物万象新。3月3~2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今年两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加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对我国船舶工业也是一个极大鼓舞,许多委员、代表纷纷针对该行业出谋献策。本刊特辑录他们的宝贵建议和意见,以此为船舶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借鉴。

以更大担当谋求船舶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强: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育一批集研发、制造、配套为一体的世界级海洋装备先进产业集群,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把船舶工业发展成为产业体系协调完整,生产组织形式网络化智能化,要素投入产出效率高,产业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优,高效满足建设海洋强国多样化需求的全球领先装备制造产业。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船舶工业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能转换,打造形成新时代船舶工业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支撑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借助互联网提升航运业物流服务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荣:航运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将综合物流服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前的服务是“门对门”,现在要做到“点对点”、“端对端”,这就要求具备较高的物流服务能力。其次,要探索线下、线上融合发展,打造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使客户的要求随时随地得到响应。目前,中远海运集团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比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订舱等。再次,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做好控制成本方面的工作,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大湾区建设中促进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四十年前招商局“春天的故事”是“引进来”,蛇口工业区改革开放为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四十年后的改革开放故事应是“走出去”。 要立足香港,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走出去”。组建千亿级规模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发展基金,可依托特色发展基金,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将大湾区的产业优势推广到世界。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科协主席骆沙鸣: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服务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国家开放发展,也是陆海联动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在湾区临海区发展邮轮、游艇等观光产业,将有效提高海域利用强度,有利于发展滨海智慧品牌旅游。要设立新兴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现代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运输、物流仓储、海岛开发、旅游装备、现代海洋服务业。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海空航线网络中,邮轮、游艇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邮轮、游艇等观光产业在湾区临海区的发展过程中将有机可寻,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当其时。

加快智能化造船迫在眉睫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智能制造的技术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涵盖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智能装备应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的智能制造技术还需不断创新。船企在打磨、喷涂、焊接等劳动强度较大的高危岗位急需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来代替人工作业,特别是船舶关键部位通过运用机器人焊接,提升焊接精度,从而提升造船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在钢材预处理、型材切割、管子、T型材、小组立、中组立、拼板、平面分段、曲面分段建造过程中,我国船企还处于刚性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或者一站式不流水作业的阶段,船企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还需形成生产线,从而使设备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业内要整合骨干资源,搭建产学研联合攻关平台,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及时推广智能制造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征:智能造船是我国船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船舶行业的数字化建造就已经起步,甚至早于航空航天领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到现在仍然只停留在数字化阶段,没有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迈进。目前,我国船舶行业在智能化造船领域已经落后先进国家不止一个层次了。幸运的是,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智能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要中国造船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三五年之内一定能在智能造船方面赶超日韩。

金融支持要向高端船舶建造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如何由做大发展为做强是当前船舶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2017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稳居世界第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国船舶工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高端船型研制仍有较大空间。向高质量发展,配置特别重要,否则我国船舶工业总会在“大而不强”的层面发展,承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外部市场出现变动,企业生存就会面临很大挑战。因此,我国船舶工业必须走向高端,金融资源配置也必须向高端船舶建造倾斜。

着力解决船舶吃水和油耗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远洋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彦明:中国造船业在某些方面仍与日韩存在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是吃水和油耗问题。以5万载重吨以上的船舶为例,如相同吨位、相同年份建造的相同类型的船舶,一般来说,中国建造的船舶吃水要多10余厘米,在相同速度下油耗要高3吨多燃油,这就使船舶的适港性和经济性大打折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船舶吃水大主要是设计缺乏创新所致,而耗油高则是设计、设备选型和建造三方面所致。希望中国造船业坚持努力,发扬锐意进取、不甘人后的精神,解决这“10厘米、3吨油”的问题,完成中国造船业的超越,打造中国质量名片。

通过顶层设计打通船配业壁垒

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与世界先进配套企业相比,我国船舶配套业自主创新能力、本土船用设备装船能力仍有待提高。作为船舶总装厂,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提高船舶的国产化率义不容辞,但我们更加需要的是船舶配套业给船厂质量和服务的底气。纵观行业发展可以发现,国外先进的配套厂商越来越注重开拓中国市场,这无形之中给国内市场增加了更大的行业竞争压力。船舶配套业如何推动自主品牌的研发以及智能化的发展?这需要政策、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急需通过顶层设计突破行业间的壁垒。在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打造良性互动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是促进船配核心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传承工匠精神离不开国家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弘扬,还需要创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使工匠精神能够一代代地传承。工匠精神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国家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也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工人做支撑,大國工匠要形成群体,才能迸发出无穷的技术力量。培养工匠精神除了自身努力外,国家也要加大对一线职工队伍的技能培训工作,并不断提升一线职工队伍的待遇,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某种程度上讲,一线职工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大船集团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马加友:“工匠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不怕苦、敢担当,具有坚持不懈和攻克难关的毅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劳模身上就已经展现出来了,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扬和传承。现在各行业尤其是船舶行业普遍存在着高技能人才断档的风险,国家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比如建立专业对口的培训基地等,使其能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猜你喜欢

船舶工业大湾粤港澳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山东出台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路线图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1~10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加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力度助推湖南省船舶工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