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2018-06-04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062

关键词:栖霞师范教育师范学校

洪 霞(华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上海 200062)

民国时期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是为了国民素质的培养,在乡村实施师范教育,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师资。在乡村师范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无疑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乡村师范学校的起源

乡村师范学校的开创始于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安徽省歡县人,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的民主革命战士。1910年,考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秋赴美留学,1915年,获伊利诺斯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1917年,获该校学务总监资格凭证书,同年秋回国,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任教。1921年,在《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一文中,具体提出了乡村教育问题。他说:“乡村教育不发达,可说已到极点。我国人民,乡村占百分之八十五,城市占百分之十五。就是有六千万人居城,三万万四千万人居乡。然而乡村的学校只有百分之十。” 因为平民之中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给人们提供了衣食,却过着最为痛苦的生活。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认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给予农民;而教育下乡首先应该倡导师范教育下乡。他指出:“现在师范多设在城市,因之乡村受益少。因乡下学生人师范后,都不愿在乡下做事而愿在城市做事。我认为好多师范学校应该在小的镇上,一方面宜与乡下的环境相接近,一方面要有实地教学的机会。”

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应下乡的思想,很快被江苏义务教育助成会所接受,袁希涛、顾述之等人当即向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省立师范学校添设乡村分校”的议案,建议本省每所师范在乡下设立分校,以造就乡村教师,每所分校同时开设附属小学一所,以供乡村师范学生实习。不久,这个提案就得到了落实,江苏省立第一、二、三、四、五各师范分校相继设立[1]。各校皆以“养成适于农村生活小学教师,指导农村教育,改进农村社会人才”为宗旨[2]。此后,全国各地闻风而起,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省的师范均设立乡村师范分校。

我国的乡村师范学校,随着乡村教育的呼声,雨后春笋似的在各地出现了,因为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新的园地,所以实施的办法、内容,也随着创办人的主张而大不一致。简单地说,可以分成三大派:第一派,是那种换汤不换药的办法,只换招牌不改实际。第二派,是就着现有的课程,再添上些农业等科目。至于第三派,则鉴于过去的学校同社会根本隔离生出来的种种流弊,想把社会同学校打成一片,于是在课程方面,大加改变——添上许多农业科目,以教育儿童为专责。

从晓庄师范的诞生以及栖霞、洛社、黄渡师范学校的成立,可以说是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的翘楚,而最能指引乡村师范学校发展的是陶行知的理论。陶行知在他的《师范教育下乡运动》一文中曾说:“我们不要以为师范学校搬下乡去就算成了乡村师范,不能训练学生改造面前的乡村生活,绝不是真正的乡村师范学校。”[3]

二、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乡村师范学校的发展从民国初期的提出到全国各地的普遍实施,历经10年的时间。国家的落后,不停的战乱加之社会的需求,也使得乡村师范学校的创办成为改变农村国民素质的愿景。在乡村师范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江苏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无疑是走在全国的前列。乡村师范美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在当时的社会趋势下逐步发展起来,在民国美术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以江苏省为例,乡村师范美术教育有特色的学校有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江苏省立黄渡乡村师范学校,这三所几经更名,1932年6月,江苏省府决议乡村师范学校独立办学,直隶于教育厅。

乡村师范学校在校址的选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捷,能够辐射周边多个乡村、小镇,便于更多的乡镇子弟往来报考和学习。

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最早成立于1923年,在省立一、二、三、四、五师范学校中,各附设农村分校一所,该校隶属第四师范学校分校,当时经选购栖霞附近民地,构筑校舍招生,后北伐战争,此地多作战场,该校停办。1927年秋,本省教育改组,第四师范与一中合并,统称第四中山大学南京中学,以历史关系,仍隶属南京中学,改名乡村师范科。1928年到1929年夏,校名屡更,或称江苏大学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或冠易中央大学区立字样。1929年秋,更名为江苏省立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从创办开始多为附属学校的性质。1932年6月,民国江苏省政府决议乡村独立办理,遂改组更名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直隶于教育厅。

从1923年至1932年,在10年的战乱中几经飘摇,几经沉浮,在1932年成立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之所以设在南京近郊的栖霞,是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该校位置在江宁县属之栖霞山,均属便利,京沪铁道横互其北,有汽车道可达首都、汤山、句容等地。北滨长江,有小汽船可通浦、六、扬、镇,以之设立师范,在旧金陵道属各县学子就学上观之,固极适中,变复便利。”[4]1

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原系前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蜕变而成,1922年5月,省公署指令省立三师在本学区内的乡村,添办农村师范分校,因分校设立地点,该学区五县:无锡、江阴、靖江、武进、宜兴的人士主张不同,便由省署邀集各县代表共同讨论。各县代表仍坚持不决,省署因特派省视学前往各县主张设立地点,切实调查。结果以无锡洛社镇,具有“地点适中”“交通便利”“与本校呼吸通灵”三优点,遂由省署指定洛社为该分校设立地点。“洛社镇东距离无锡县城约十四公里,南滨运河,北界京沪路线,交通极便。该校校址,即在洛社镇东北约里许多柳浪桥附近,紧邻铁道,南距离运河变仅数百步,四周田野广阔,村舍错落。”[4]56

江苏省立黄渡乡村师范学校原系前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分校,隶属于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以省令指拨黄渡镇前清驻防军废区为校址,计划用地二十亩。“该校校舍,在京沪线黄渡站南八里之黄渡镇,与全国第一经济都会——上海相隔仅四十里,相传楚春申君黄歇普渡于此,镇遂以得名。黄渡港北通嘉定浏河,西南连青浦松江,右接苏州、昆山,左襟淞沪。旧吴淞江绕该校西北东三面作U字形,自新吴淞江筑成,U字形之顶端得以连贯,遂成圆形,于是东西往来船舶,缩短途径,交通更便,而该校适居圆形之中,所谓宛在水中央也。吴淞江与京沪线为黄渡水陆交通之两大干路,汽船火车,轮轨衔接,交通极便。”[4]13

在乡村师范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上,江苏省立的三所学校在美术教育上是各具特色。

1.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

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对自身办学的评价,“乡村师范之输,本属创举,考其设施,亦应别具一种实验旨趣,如可完成相当使命。该校年来,成绩斐然,认为国内有数之乡村学校,主持者变深愿肩负此实验重任,帮其行政级强颇与他处乡村有别。”[4]3

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有规范的教学管理,在教学目标上使师范生在校学校期间,获得严格的训练。美术和工艺课程四学年有细化的教学目标,附表及办法如下:

?

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的课程根据四年制乡村师范课程要旨及时间、学分表,及部颁高中师范科必修科目时间及学分表,并参考实际的需要而增订。其内容包括人本修养、乡村生活、实用艺术、专业修养、教育技能、职业化课程及实习等七类。这里就列出与本论文相关的美术学科课程。

美术与工艺所学的课程,如铅笔画、画学纲要都是每周2学时,1个学分,一个学时为1小时,上述表格里其他课程亦如此。乡村师范学校的学生在第一学年两个学期和第二学年第一学期都要上书法课,书法是划分在国语里,与读作、国音合成一起,每周共7学时,7个学分,“读作”应该就是读书写作的简称,“国音”应该就是中国音乐的简称。书法在民国时期是主要的写作工具,也是师范生应该掌握的一种技能,即便现在的师范类学生也要练习书法和硬笔书法。

工艺科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学。知识方面包括衣食住行,技能方面包括纸菓工、金工、木工等,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把学生日常的衣食住行作为专门知识,与工艺科的其它课程归在一起教授。由此可见,作为工艺科的教师,首先在衣食住行方面也应该是行家里手。

2.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

1932年,独立办学的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其校舍皆系新建,唯有面积不够宽广。尽管如此该校还设有艺术科特别教室。由江苏省立艺专毕业的江阴人马振麟担任洛社乡村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手工专任教师。马振麟曾担任江苏省立五中艺术教员、如皋中学训学员兼艺术老师。洛社乡村师范学校的图画、手工课程没有栖霞乡村师范学校那么详细,笼统归为图画、手工课。在第一学年上学期4学时,2个学分,下学期4学时,2个学分。第二学年上学期4学时,2个学分,下学期4学时,2个学分。第三学年上学期4学时,2学分,下学期4学时,2个学分。第四学年上学期2学时,1个学分,下学期实习,没有图画、手工课程。[5]66

该校的教学目标以认定养成乡村小学教师为主要目的,故各科教学的内容,皆注意于小学应用教材。其教学目标如下:

1、适合乡村的环境与需要。

2、做乡村小学老师及乡村社会领袖所必需的知识技能。

3、各种理论原则,当以应用为依归。

4、注意社会的价值,整个的生活。

5、从教学中养成科学的头脑及改进乡村社会的精神和习惯。

6、各种注意与小学教材上的联络。

7、注意培养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5]65

洛社乡村师范学校的教学目标中是以培养乡村小学老师为主要目的,所以美术教育上的师资培养也是为乡村小学美术教师做准备。

3.江苏省立黄渡乡村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

1932年,独立办学的江苏省立黄渡乡村师范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模范乡区运动,开展的内容有校内生活,乡村工学小学的试办,农民教育馆的试办,乡村合作的试办,农业改良,工艺及制造的提倡,乡村自卫事业的试办。作为试验的工学科目有教育及文艺,农业及自然,制造工艺,体育。黄渡乡村师范学校在第一学年的上学期开设写生画、意匠画、装饰,这三门美术课程是划分在工学科目的教育及文艺项目里,每周学习辅导的课时数是2小时,1个学分。在制造工艺的项目里,第一学年上学期开设的实用工艺、简易玩具制造,每周学习辅导的课时数是2小时,1个学分。在第二学年上学期开设的简单用具制造、缝纫,每周学习辅导的课时数是2小时,2个学分。在第三学年上学期开设的简单器械及农具制造、建筑,每周学习辅导的课时数是2小时,2个学分[6]23-24。黄渡乡村师范学校图画手工专任教师傅伯良,浙江萧山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务员、上海敦仁女子中学校总务主任,1927年8月到该校任教。

该校的课外活动有学生自治会、乡村社会调查研究会、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摄影研究会、音乐研究会、图画研究会,每会有指导员一人,由委员会自行就教职员中聘请,傅伯良在任课之外还担任图画研究会的指导员。

在推广事业上,1932年,该校“提倡美育,增进民众艺术兴趣起见,由扩充教育处联合黄渡各机关学校,共同筹备民众艺术展览会,征集民众古代、现代艺术作品,学校艺术成绩,费时月余,计征得学校出口有嘉定县黄渡小学、青浦县立黄渡小学、黄渡民众学校、本部实验小学、本部学生成绩及民众艺术作品,共二千余件,分九室陈列,于六月二十九公开展览,参观者各机关学校及民众一千余人之多。个人艺术作品中,周湘先生的山水,盛慕来先生的篆刻,傅伯良先生的油画,吴瑞芬女士的刺绣,均系精粹之作,尤为难得,闭幕后,各赠出品人纪念章一枚,经志纪念。”[6]29

黄渡乡村师范学校开展的模范乡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乡村师范学校的办学要围绕乡村的特点。在美术教育上,因乡村学校大都经费是困难,设备简单,有的学校没有校工,一举一动,都由教师亲自去做,从而养成劳动身手的习惯。为适应乡村学校的美术教学,黄渡乡村师范学校在学校里更多的是开展工艺上的教学。乡村师范的美术教师可选择环境内所有可用的材料,或是做竹工,或是做黏土工,或是做桿工,或是做竹工,或是做藤工,或是做木工,或是做金工。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学习各种工艺操作,为学生毕业走向乡村学校锻炼了身手,增添了技艺。

民国的教育制度从仿照日本到欧美,都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师范教育为整个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与整个教育都具有弊病。自1927年以后,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完全以培养乡村教育师资为目的,于是乡村师范教育乃逐渐发展起来。此后17年间,各省都有试办的乡村师范学校。至1934年,才将乡村师范列入师范学校规程中,乡村师范教育始获有正式地位。只是当时社会积习难改,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对于乡村师范学校并没有特别关注,以1935年度的统计来看,“各省市的普通师范共170所,而乡村师范不过20所,简易师范450所,而简易乡村师范213所。而各省设立高中乡村师范者亦不过四、五个省。我国人口居住于乡村者约占80%,而为乡村教育造就师资的机关,竟寥寥无几。帮增设乡村师范,为今后师范教育上的主要任务”[7]。师资的培养是师范学校的责任,一方面有造就一般国民教育的普通师范学校,另一方面有造就乡村教育的特殊师资的乡村师范学校。民国的乡村社会,有其特殊性,普通师范学校所造就的师资,不能适应乡村社会的特殊需要,担负造就乡村教育师资的场所,自然就是乡村师范学校。

民国乡村师范学校中的美术教育立足为乡村服务,为乡村学校培养师资。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提倡小学教师要自制教具运用到教学中,所以乡村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范生,在美术学习上不像美术专门学校学得有深度。而学习美术技能更趋于广泛,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乡村师范学校培养的美术教师在教学岗位的实践中也日渐成熟,大多数的教师都锻炼成多面手。乡村师范美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在当时的社会趋势下逐步发展起来,在民国美术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 彭时代.中国师范教育100年[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105.

[2] 童富勇.乡村教育运动与晓庄师范[J].行知研究,1996,(3).[3]陶行知.师范教育下乡运动[J].新教育评论,1936,1(6).

[4] 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概况[J].江苏教育(苏州1932),1932,1(7-8).

[5] 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概况[J].江苏教育(苏州1932),1932,1(7-8).

[6] 江苏省立黄渡乡村师范学校概况[J].江苏教育(苏州1932),1932,1(7-8).

[7] 王鸿俊.乡村师范学校的改造[J].教育改造,1937,1(5-6):64.

猜你喜欢

栖霞师范教育师范学校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高申作品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赵学敏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