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谱写脱贫攻坚新篇
2018-06-04胡庭标方林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胡庭标 方林
黔西南州通过调减低效农业产业、产销对接做强市场保障等举措,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黔西南全面推行“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八要素”,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截至4月12日,全州已调减低效农作物面积87.28万亩,其中已种植高效作物面积67.9万亩,退耕还林面积19.38万亩,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种植面积扩大到430万亩以上。
调整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去年,是我们种植百香果的第一年,完成了5000亩百香果核心园区建设,其收入就达1000万元,相信今年会更好。”贞丰县鲁容乡党委委员蓝治清介绍,进入丰产期后,园区每亩百香果的产值将超过5000元,保守估计每亩有2700元的纯利。当前,鲁容正在抢抓7800亩百香果种植工作,全乡百香果种植规模达到12800亩。
黔西南州盘活荒山林地资源,充分挖掘地区发展潜力,助推脱贫攻坚。图为晴隆县沙子茶场,当地布依族妇女在采摘新茶。(陈亚林 / 摄)
兴仁县大山镇高寨村结合当地“半坡半地”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仅八月李种植就让当地农户尝到了甜头。“山地还是原来的山地,种八月李后产值可实现多倍增长,村民热情很高。”高寨村村支书涂远昌介绍:“以前种玉米,亩产最多500斤,也就值500多元。现在种植八月李,亩产最低1000斤,每亩至少有2000元的产值,到丰产期后亩产可达4000斤。”
“流转土地800元一亩,务工80元一天,年底还可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分得基地利润1%的红利,这为我们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谈起香菇种植,正在兴仁县潘家庄镇下溪村香菇种植基地摘香菇的贫困户余礼翠满脸笑容。
乐庄村丹参种植基地允许农户用土地流转金入股的方式分红,去年仅分红总额就达24万元,今年将发动更多农户入股。同时,该种植基地还对参与丹参种植的贫困户作出了每亩1500元保底收入的承诺,农户没能达到的部分由公司补足。
贞丰县龙场镇在龙山阳光高效农旅综合体推行农户土地入股、“特惠贷”资金入股的同时,还将项目资金、财政涉农资金等扶贫资金整合起来量化入股,每年按入股金额的6%进行分红。其中,1%作为村集体经济,5%用于村民分红。这既能增加农户的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辖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引擎”。
黔西南州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强龙头企业、创品牌、带农户,建立完善了利益联接机制,明确农户在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形成的农产品产业链、利益链的位置,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费、利用特惠贷入股企业参与分红等形式增加收入。
盘活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山高谷深石头地,山坡难见几丝绿”是兴仁县潘家庄镇弥勒屯村的真实写照。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要转变传统低产低效种植方式,让土地的潜在生产价值得到更好释放。图为贞丰县者相镇光伏发电厂房下的花卉种植基地。(郭泽玉 / 摄)
曾几何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被村民用别样的方式进行“诠释”:每到春季,他们就用一把火将山坡上少有的枯草烧成灰烬,待新草长出来就把牛赶到坡上吃草。
久而久之,原本石漠化严重的山坡,水土流失愈加严重。从小生活在弥勒屯村的李正元,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2015年6月,53岁的李正元坐不住了,开始了用荒坡种植桑葚的试点工作,试图在涵养水土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但他的试点工作还没开始,就遭遇无数白眼,认为他是“异想天开”。
诚然,要想在常年荒芜的贫瘠山坡搞产业并非易事,可李正元凭着多年的研究和努力,取得了桑葚种植试点工作的成功。他的桑葚产业每亩有5000元的利润。这对于寸草难生的荒石坡来说,简直可算得上“天文数字”。
“桑葚生命力强,打理简单,全身是宝。”谈到桑葚的产值,李正元老人笑呵呵地说:“桑葚有土就能成活,一年只需要一次剪枝和两次施肥就好。果实味甜多汁,且有多种养身功效,桑叶可养蚕,多余的树根可入药,剪下来的枝是喂养黑毛驴最好的草料。”
李正元的成功,激发了村民参与桑树种植的激情,纷纷用荒山参与入股李正元负责的贵州康民果业有限公司,公司将25%的利润作为村民的荒坡入股分红。对于自己种植桑葚的农户,李正元不仅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还对其桑果以每斤2元的保底价收购。
目前,弥勒屯村的荒石坡逐渐绿了起来,桑树上挂满的桑果渐趋成熟,2025亩的桑葚林正改变着这里的山,也改变着这里的村民。
“我们正在修建冷库、桑葚饮料加工厂、酒厂、酵母厂,准备形成一条桑葚产业链条。”李正元说。
产销对接做强市场保障
兴仁县百德镇硐坪村支书韩昌金最近笑容多了起来。
随着“组组通”建设的推进,硐坪村的交通“瓶颈”逐渐被打破。但该村离县城依然有1.5小时车程,农产品销售缺市场和市场远的难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农产品不好卖是村里产业发展缓慢的‘肠梗阻’。”来自兴仁县支付中心的驻村干部丁轩伟认为,缺乏加工技术和稳定销路严重制约了硐坪村的产业发展。
为了打开突破口,韩昌金和驻村干部们决定建薏仁米加工厂。
“对薏仁米进行粗加工后销售到县薏仁米集团公司,既可增加其附加值,又可解决农户销售无市场、市场远的难题。”据韩昌金介绍,该村已争取到120万元扶贫基金用于加工厂建设,建厂工作正快速有序推进。
为解决偏远地区的农产品缺市场、市场远的难题,黔西南州全力探索新型产销对接机制,加快推进规模化农产品电商网店建设,在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及销售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由“为吃而生产”向“为卖而生产”转变,这场乡村振兴的产业革命正在黔西南大地上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