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路径选择
2018-06-04徐东良
文_徐东良
“十二五”以来,贵州全面深化改革、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守住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贵州而言,这既是历史机遇,也是重大课题。
实现高质量发展,表现在产业结构上,是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
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势在集聚
应当看到,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政策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贵州财政转移支付1.33万亿元,批准贵州建设三个国家级试验区、设立贵安新区和三个综合保税区以及全国第一支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将安顺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生态文明贵阳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数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大数据主题博览会,支持贵州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等方面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为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区位优势。贵州地处西南连接华南的前沿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近年来内通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高铁“十”字交汇点,流通环境的革命性变化,推动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加快聚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是生态优势。贵州天蓝、山绿、水清、地洁,国家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度评价结果中,贵州的公众满意度排第二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为独特的优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四是后发优势。贵州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只要我们采取“拿来主义”,正确选择、消化吸收、创新提升,就能够推动发展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五是帮扶优势。贵州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补短板,贵州是机遇。无论是中央的支持还是中直机关、东部城市等各方的帮扶都非常给力,这为贵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夯实
“十二五”以来,贵州全面深化改革、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守住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初步筑牢。经过持续多年高速增长,贵州经济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先后突破万亿元大关。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40.83亿元,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速;人均GDP超过3.7万元人民币,已达到中等收入偏上水平;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1年的40.22%下降到2016年的33.24%,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1年的47.65%下降到2016年的38.7%,均接近联合国20%至30%的富足标准。
中航力源通过贵州工业云提供的云供应链系统,实现根据生产计划自动采购下单的协同制造模式。图为力源液压生产一线。(贵州省经信委供图)
新旧产业动能正在切换,新动能不断迸发新活力,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框架初步形成。能源、化工、白酒、烟草等四大传统支柱行业通过进一步改革施1687项改革,形成1110项改革成果,改革范围覆盖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体制、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科技体制等各个领域,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三变”、商事、电力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创新,正在焕发新生机。大数据、大健康、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正在迸发新活力;大生态、大旅游、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正在注入新动力;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正在成为“新引擎”。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支撑坚实有力,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基本夯实。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建成运行4条高速铁路,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乌江航道全线贯通、西江在黔段航道加快推进整治升级。全省电力总装机达到5810万千瓦、40个县接通天然气管道。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建成、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6530Gbps、行政村100%通宽带、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07.44%。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红利”不断释放。“十二五”以来,共实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贵州的路径选择
高质量发展,靠口号喊不出来,铺摊子铺不出来,最终是要靠脚踏实地干出来。
要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加快提高供给质量。“破”即大力破除无效低效的供给,推动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化解低效产能。“立”即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新动能,推动山地特色农业精品化、工业高端化、现代服务业特色化、一二三产业数字化和融合发展,深入开展质量品牌建设。“降”即降成本,大力推动降低能源、交通物流、融资、税收、制度性交易成本。
要在“特”“强”“优”上下功夫,加快产业提质增效。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全面提质增效,提高煤炭、化工、冶金等资源型产业精深加工水平,推动现代能源工业健康发展。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壮大,重点推动大数据、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推动资源资金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壮大实体经济。
在“大项目”“大投入”“大生态”上下功夫,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以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聚集化、规模化发展。强化财政对农业投入,不断增强农业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以工促农、以技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能力。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大生态相关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真正体现绿水青山也是生产力。
在“创新”“人才”“资金”上下功夫,加快增加先进要素供给。要以增加科技、人才等先进要素支撑为目标,重点增加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全力增强财政金融保障服务能力,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加快完善区域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在“改革”“开放”上下功夫,加快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要通过提高经济要素的产出效率增强发展动力,重点要以国企国资、能源体制、行政审批、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产权保护、投融资制度、市场准入、科技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为突破,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要以扩大对外开放为重点,提升招商引资引智引才的质量,加快形成全面开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