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回归 只有回望
2018-06-03靳伟华
靳伟华
窗外飘着雪花,我们倚在窗前喝着茶聊天,话题是“精致利己主义生活”。其实,这是个不切实际的话题,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事业两头都不敢耽误的年纪,别说“精致”了,“利己”都很难。
“要过年了!”看着窗外拎着大包小包行色匆匆的路人,突然想起母亲交代要买的年货还没下单,立马手机上网,天猫超市、1号店、京东、苏宁易购一一选购下单,本来十几分钟可以搞定的事儿,因为支付宝没法支付京东等网店(本人零钱规整在余额宝理财),只能划款等候至银行卡支付,前后竟用了个把小时。没想到,刘强东怼马云,我被麻烦到了。
不过,一个手机搞定一切的今天,真该知足惜福呀。若退回二十年,办个年货谁家不要一二十天的?
记得小时候,买各类年货需要排各种长队,有的年货每户是有限额的,按人口分小户、中户、大户发购货单,我们家尽管有五口人,但父亲户口在部队,只能算四个人的中户。拿到年货单后,双职工家庭的大人会差使放寒假的孩子去排队。那是供给制年代,货物供应量少,大家都唯恐买不到,通常一大早就去排队了。
读小学时,有一次我跟在姐姐后面,天蒙蒙亮就去菜场排队买豆制品和鱼肉类年货,赶到时发现人寥寥无几很是庆幸,直到有大人提醒说前面那些密密麻麻排着的篮子、砖头都算人数的,这才知道,好多人半夜就来占位了。果然,等六点过后,有人拿着粉笔给排队人记号时,那些篮子、砖头都被涌现的大人代替了。那天,在寒风凛冽中我们整整排了三四个小时的队伍,手和脸都被冻得通红,但因为顺利完成了父母交办的任务,回家时特别兴奋。
相比如今,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轻易地网上点一大堆东西,由快递小哥送到家里或单位等任何地方,但那种兴奋的情绪、幸福的体验已经荡然无存了。
曾经的“延迟满足”与现在的“满贯法”,无谓好坏,也许记住的都是罩着光环的美好,人的记忆一直在帮我们过滤,没看到那些插兄插妹们成群结队返乡追忆美好的“蹉跎岁月”嘛!倒是害怕这种情感泛滥,淡化了我们对动乱年代的反思与警醒。
一直觉得,过年一定是在故乡的好。白皑皚的村庄,炊烟袅袅,粉墙黛瓦的门上贴着红对联,挂着红灯笼,女孩子穿着花棉袄、男孩子戴着“西瓜皮”,时不时抓一把糖果在口袋里,然后飞奔出去放鞭炮.....故乡的“年”似一幅水墨画,因为淡远,所以向往,距离产生了美。
出生在城里的人似乎是没有故乡的。虽然户口本上写有籍贯,甚至这个祖籍地还有你的叔婶堂兄,但那是个陌生的地方。当你难得体验那里的“年”时,你会惊慌得不知所措,那个热闹、那份热情让你在疲于应付各种礼节中只想逃离。淡雅的水墨画秒变成了浓彩的农民画,你适应不了。
于是,故乡是思念之地,只能远观,不愿近赏。有一句歌词唱得贴切:相见不如怀念。但多年后,你仍然感叹,城里的年味就是不如村里的。
花草一岁一枯荣,人生一年一成长。年是最醒目的提醒:过年了,你又长一岁了!老人们收获“寿比南山”、中年人欣纳“万事如意”,年轻人会是“事业有成”、孩子们被祝“学业进步”,过年,我们听到了最多最美好的祝福,尽情感受人生的花团锦簇。或许也只有在过年时,我们这辈从熟人社会走进陌生人社会的人,才想暂时放弃个人自由空间,重归热闹的依附集体的熟人社会。很多人说,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好热闹,年是闹腾的借口。其实,不论西东,人性的本质是趋同的,就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说的,“爱群居,也爱独处”。在美国过感恩节,那是他们的年儿,同样让你感觉闹腾。年是最大的节,不闹腾还有劲吗?
但话说回来,如今的“年”真的越来越清静了,城里没有鞭炮声了,更别说看烟火了,电视里放着新闻,说抓到奉贤一囤了好多烟花爆竹的男子,镜头里看得出这老兄连肠子都悔青了,为图一时热闹,节前被拘进局里,犯得着吗?没办法,社会发展,风俗习惯有时必须为法律法规让道,更何况,除了过年,我们更要过岁月静好的有着蓝天白云的普通日子。
年前收展一张张美丽的贺年卡,曾经是过年的“序曲”,可惜,自从有了网络后,就鲜有此类情节出现了。我的书橱里还保留着一二百张贺年卡,偶尔翻翻,纯真的年代便跃然纸上。手书的那份友情那份隽永,细体味,互难忘。你一笔笔写来,我一笔笔回往,借着春节的到来,寄向远方,恍若咫尺。而这样的浓情岁月再也无法回来了。
真的,过年喧闹的微信群里,多少人送上祝福,又有多少人选择潜伏?秒发的贺年信息来得快,忘得也快。
过年是团聚的理由。曾经说过,有家才有“年”,家在哪里,“年”就过在哪里。长辈在,家的概念是放大的,年夜饭就是一大家子的团聚餐,过年最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了。过年了,你不回家吗?也有曰,父母报团出游过年了!那赶紧吧,陪着父母一起出游。时代在飞奔呀。
如果让我参透,“年”就是国人憧憬美好未来的大气场和精神的故乡,但如今正渐变成时尚假日,曾经的过年是挥别的“图腾”,我们无法回归,只有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