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2018-06-02任燕舞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

任燕舞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全面应用,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在各个教育阶段内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必修科目肩负着向大学生普及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任,同时也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受到全体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关注。该文基于现实的角度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了重点分析,并结合课程开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重点问题提出了推动课程改革、提升课程讲授质量的主要方略,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0-0112-02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早已渗透到了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信息化建设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题,同时对于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本科院校中一门面向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肩负着在全校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重任,因而受到全校师生的共同关注。高校应该充分重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前提,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大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模式的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建立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推动我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发展。

1 当前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现状

1.1 新生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面向全校新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必然会面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储备稂莠不齐的现状。由于大多数本科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计算机普及情况差异很大,有些普及度高的地区来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渥而从小就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方法可谓是了如指掌,有些学生甚至已经自学编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小儿科”而已,而其他的来自计算机普及度不高地区的学生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而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甚至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纯熟,使得从整体上来讲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给教师的授课带来巨大的难题,难以对授课进度和讲授内容的深浅进行有效把握,也为教学为学生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1.2 课程开展模式存在重大缺陷

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公共性质和普及性质,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的该课程教学都是采用大班授课、集体授课的模式,即几个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的班级共同组建一个大班共同听课,教师为了照顾全体学生而采用大屏幕投影的方式生动形象的突出教学内容,增加课件信息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这种大班模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解决了上课人数众多、涉及的专业领域广的问题,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这种大规模的授课也使得教师很难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3 学生人数多,教师负担重

前文中已经提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面向对象是全校学生,尤其是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内该课程被列入到重点考察科目,上课学生人数众多和教师的课业负担过重是该课程进行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加之高校内计算机专业的专职教师有限,学校为了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基本教学目标而不得不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且给教师增加教学任务,很多教师在应付学院的各种考核以及科研任务之外还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且还需要完成与教学相关的教辅工作,必然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储备情况无暇顾及,进而学生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1.4 硬件设施不完善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及其强调实践性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完善的实践设施如机房等让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同共进。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且对于教育系统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尽相同,很多本科院校的机房以及局域网等基础设备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维修不及时、软件硬件更新缓慢以及管理混乱等难题,学生只能使用已经面临淘汰的计算机设备,无法接触到当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且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和使用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硬件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以及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培养带来巨大的阻碍,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探讨

2.1 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课时少、内容多、实践机会有限等是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和实践机会下难以实现对课本知识的全面吸收以及基本操作能力的全面掌握,教学质量必然难以保证。因此高校为了扭转这种教学上的不利局面必须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设定上着手进行改革,适当的调整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占比,适当的增加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生动性较强的办公案例,并根据各个章节内容合理设置能力拓展模块,同时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这些实践性内容进行倾斜,突出计算机学科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的主要特征,从而转变旧有的、呆板僵化的教学和思维模式,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动力。

2.2 转变教学方式

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仅仅革新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教学理论与方法,逐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必须首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方面进行着手,力争讲授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授课方式中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计算机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该强化日常授课管理,重点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打分,当学生的出勤率达不到相应的标准时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留待下一年重修,再将学生的平时考评成绩计入到期末考试分数中,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考前突击以及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行为的发生,保证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质量和效率。

2.3 进行分层次教学

前文中已经提及,本科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良莠不齐,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没有接触过电子计算机,有些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办公软件如office、origin、Foxmail等的日常使用,而那些基础好的同学甚至已经掌握了一定水平的编程技术,可以熟练使用VB、VC、C++等软件编写简单的程序。如果单纯地使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基础差异而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差距。因此为了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校方和专职教师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在入学之前组织覆盖全校范围内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摸底考试,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全校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分别给不同等级的学生设置不同水平的教学内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愿进行“升级”或“降级”,从而令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地查漏补缺,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2.4 完善评价机制

针对全体学生基础差异巨大、起点高低不同的特点,沿用传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必然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久而久之必然会打消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无法体现基础较好的那部分同学的真实能力水平,学生们的总体学习态度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高校和认可教师必须针对分层次教学模式开展分层次考核和评价机制的探索,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考核方式和题目,并设置灵活多变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如对那些在摸底考试中分数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给与免修奖励,在学期中设置提前结业考试,以及在学期末设置覆盖全校的期末考试等,这样一者可以减轻学期末其中考试和集中阅卷给任课老师带来的压力,二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另一方面,应该大力提倡无纸化考试来凸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并将很多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添入到考察范围,并将文档处理能力、网络使用和开发能力以及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等能力的考察融入到上机考试中,并通过完善题库并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的形式避免学生的做必须行为,保证学生的真实能力和学习想要可以真实地体现在考试成绩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基础性计算机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僵化陈旧、教师课业负担过重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并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因此高校应该秉持着素质教育和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强调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文清,韩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0):63-65.

[2] 任静.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6,32(10):70-71.

[3] 岳强,胡中玉,李玲,等.融入计算思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6,32(2):36-38.

[4] 白玲,刘志凯.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8):149.

[5] 冀全朋,王月浩,晏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甘肃科技纵横,2013,42(8):121-123.

[6] 杨秋黎,姜文波,陈明锐.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4):386-388.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