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8-06-01文丕琴
文丕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224-01
古人云:“学精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直到1864年大科学家牛顿先疑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来?”后才有“地球万有引力”发现的伟大成就。不疑不明,非疑不达。因此质疑能力应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创新始与质疑,能否提出问题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都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所在。
由于小学生尚处在半思维半幼稚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喜欢看书,愿听讲,但不会质疑,学习完全依赖于老师,另一半学生,虽能质疑,但其疑问要么鸡毛蒜皮,要么不着边际,且不中要害,为此要培养学生能力,笔者认为首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看书质疑
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一个突出特点是编排注意了“可读性”。我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尽力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学嫩里,在预习中找出疑点,提出问题。。如我教“简易方程”时首先给学生介绍这一节主要内容: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学生看书有重点)。其次,要求学生看书,滨江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看书做笔记的好习惯)。第三、提问:你认为这段课文重要部分有那些?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四、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内容,教师引导质疑:方程必须具备那几个条件?你是从那段文字或语句知道的?“方程的解…‘解方程”有什么不同?等等。引导学生看书质疑,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要内容、语句及数学事例进行质疑分析,让学生不仅知道书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到书后面的东西,通过示范质疑,帮助学生把握看书质疑的“疑点”所在。
2.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我们的教师过多地关注答题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复旦大学演讲时所说的: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长期以来造成了有疑不质,无问题可问的被动局面,并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存在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则;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等。因为教师包办太多,有“我不懂,教師会讲”的依赖心理。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尽管教师千方百计地表扬、鼓励,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增强质疑意识。具体有以下做法: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如: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在研究氮气时,发现从空气中制得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大于由含氮化合物制得的氮气密度,二者质量仅差几毫克,但雷利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结果经过反复实验,最终于1894年发现了氩元素。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品德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所问,已知知识一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同时,还要告诉学生,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相互质疑的过程中,自己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还可以把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试赠给学生,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便能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使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营造愉悦氛围,促进学生乐意质疑
如果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行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活跃,特别是制约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大胆探索,主动乐意质疑的能力,特别是在复习课时,学生质疑之处比平时课堂教学时多得多,教师必须给予机会,给学生提供乐意质疑的广阔时空。
4.注重发挥解题功能,鼓励学生发散质疑
解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运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疑问,从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与判断性。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好素材,重视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