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除法在高考历史科选择题中的运用

2018-06-01杭建国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文综题干

杭建国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198-02

高考全国卷历史科选择题的分值比重占到全卷总分近半,题量少,分值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题的成败直接关系历史考试的成败。 所以掌握解题技巧十分重要,而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解题过程中最常使用,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解题方法。

所谓“排除法”是指在综合考虑选择题所设题干和所给选项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合题干信息要求或干扰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用排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选项,可以将四选一变为三选一、二选一,甚至一选一,缩小选择的范围,从而大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在高考全国卷历史科选择题解题过程中,我们可尝试按如下方法运用排除法。

1.与题干无关 或不符合题干条件要求的选项应排除

1.1 不符合时间要求。

例题1(2017年全国卷Ⅰ文综 ·30)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 本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为切入点,考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题干主题是红军长征以后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团结各个阶级抗日。A、C、D三项与抗日战争时间不符:A项是国共对峙时期, C项是国民革命时期,D项反抗国民党政府不符抗日战争题意。答案B

1.2 不符合空间要求。

例题2(2017年全国卷Ⅰ文综 ·35)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題,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解析】 本题以七国集团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考察对现代世界经济的认识。题干材料表明:七国集团最初由发达国家组成,两极格局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加入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要求改变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项限于金融领域,与题干主题不符;题干中未涉及非洲,C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分布各大洲,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D项错误。答案A

1.3 不符合题干内容。

例题3(2016年全国卷Ⅰ文综 ·2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本题以“五经”为切入点,考查对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和掌控的能力。A选项中五经是孔子自己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空子弟子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A项排除;B选项中“背离”这两个字,和儒学的传统和发展历程是不符合的;D选项儒学由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断绝,断绝不符合历史事实。答案C。

2.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的选项应排除

排除法虽然可以降低错率,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排除不符合历史史实的选项。

例题4(2012年全国卷 ·33)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本题以“下海潮”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全面展开,计划经济从1978年开始转向市场经济,BCD项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段(1992年)不符,应排除;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A项正确。答案A。

3.类比排除

选项表述相同的,意思并列的二者都应排除。因为历史高考选择题为单选题,不可能出现两个答案。

例题5(2017年全国卷Ⅱ文综 ·25)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 本题考查官修史书的历史价值。A、B、D三个选项中的 “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三个词,,对于史学价值的表达而言,还是非常接近的,可能一错俱错,一对俱对,既然是单选题,只能选另类描述的。官修史书更多体现了“一切唯上”的政治意图,C项正确。答案C。

4.绝对化说法的选项要排除

出现如“完善”、“有效”、“开始”、“第一”、“完全”、“彻底”、“最初”等关键词的选项往往不准确,可基本排除。

例题6(2017年全国卷Ⅲ文综 ·27)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A项说法过于绝对, 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C 项说法过于绝对, 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可以还原历史事实;D项说法过于绝对, 多种历史叙述即使相同,也不一定是历史事实;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B项正确。答案B

5.不符合史学理论的选项要排除

例题7(2017年全国卷Ⅱ卷文综 ·35)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赫鲁晓夫回忆录》不同年代版本为切入点,考查史学素养和史料鉴别能力。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是研究历史的基本素材和资料,在史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A项“准确记述”同题干主题明显冲突,应排除;B项回忆录的主观性是很强的,“可信度”不高,应考虑排除;C项说法错误,时间越久远,离真相越远;D项题目中“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

6.本质型选择题中历史现象的选项要排除

本质型选择题基本特征是题干中出现“说明”、“表明”、“ 反映”、“体现”、“由此” 等关键词。此题型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再认识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历史现象考查本质、规律、特点。题干看到的是现象,本质规律是经过大脑的理性分析才能得出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材料想要表達的真实意图。所以答题原则是看见什么不选什么。

例题10(2014年全国卷11文综 ·25)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对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认识。亲子、养子反映的都是亲情血缘方面的社会现象,A、B项属于现象,应排除;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从材料中看不到的儒家伦理才是答案。答案D。

总之,排除法是全国卷历史科选择题比较有效的一种解题方法。只要多加训练,熟练掌握其方法,那么对于谈虎色变的高考全国卷选择题,我们就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文综题干
数字算式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移步不换形”——2017年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的思考和启示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光辉下的阴影——2016年高考文综I卷第41题思考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二题商榷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
逻辑素养不可或缺——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27题为例
研究军战史要忠于历史事实——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笔记